(共40张PPT)
后人评价
★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少女时期
执笔属文,
展卷吟诗,
锦心绣口,
吐属风流。
婚居时期
共醉金石
夫吟妇唱
携手出游
盛名于世
南渡后期
金兵入侵
北宋灭亡
金石殆尽
夫死独居
身只影单
颠沛流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天空中薄雾浓云,越压越低,从早到晚,愁绪绵绵,该如何打发这长长的白昼呢?待在室内,能做什么呢?无心境吟诗作赋,甚至连个说话的人儿也没有,只好独自兀坐,空对着香炉里瑞脑香发出的袅袅轻烟出神,不知不觉,瑞脑香烧完了,也无心去续。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又到了美好的节日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一个“又”字,道出一声惊叹,这就表明,丈夫出门已超过一年。同时,句中的“又”字饱含深沉的情感。它暗含着昔盛今衰、今非昔比之叹。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受到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愁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愁?
相思
(思念丈夫)
南渡前
寂寞无聊之感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愁情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景物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景物 “薄雾”“浓云” “西风”“黄花”来烘托心情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景物 “薄雾”“浓云” “西风”“黄花”来烘托心情
行动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时令 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
时间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景物 “薄雾”“浓云” “西风”“黄花”来烘托心情
行动 独坐、孤眠、自斟来渲染心情
一、酒
东篱把“酒”黄昏后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二、风
帘卷西“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三、黄花
古人常爱用花来比喻人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里是以人比花,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
品味字词·挖掘内涵
示例一:佳节又重阳
从汉代开始就有重九佩茱萸、与亲人一起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而吟咏重阳的诗词多是表达伤别、思亲之情的。
“又”有再的意思,又是一年重阳日,按理该是和亲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作者看来,这个重阳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挖掘出字面意思以外的含义,体会出词人的情感。
愁——独守空闺、度日如年
销——百无聊赖、孤苦寂寞
凉——孤枕难眠、孤寂凄凉
卷——西风萧瑟,猛烈寒冷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比喻巧妙,以花喻人瘦。不仅在于形体上,词人饱受相思之苦,“为伊消得人憔悴”;更在于精神上,菊花在西风中仍能斗雪傲霜,可人却因思念和孤独而“销魂”,人还不如花。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
——《词苑丛谈》
瘦——“词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王实甫 《西厢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蝶恋花》
方法指导:在分析鉴赏诗词时,要抓住意象,体会意境,再把握情感。
思考题:
1、请为本词起一个题目。
2、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描绘了什么景象,抒写了什么感情?
3、按顺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句,语意应怎样表达?
4、“花自飘零水自流”让你联想到什么?
5、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试作简要赏析。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比较阅读
①藕:荷花
②簟:读diàn,竹席
③兰舟:舟的美称。
④锦书:书信的美称。
⑤雁字:排成“一”字或“人”字的雁群。
1、请为本词起一个题目。
2、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描绘了什么景象,抒写了什么感情?
3、按顺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句,语意应怎样表达?
相 思
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由花及人,容易让人感叹美好年华的消逝。回房倚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衬托出女词人的凄凉,冷清与孤寂。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意象“大雁”、“明月”常有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意味。我们说“鸿雁传书”,可是看到雁阵南翔,却没有捎回夫君的书信,看到月圆,人却两分离,心中是多么失落!
4、“花自飘零水自流”让你联想到什么?
5、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试作简要赏析。
青春年华、美好岁月的流逝。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词中“自”字也很妙,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此情”指这相思,这离愁,是无法排除了,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看不见,却更深,更浓了。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2、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由花及人,容易让人感叹美好年华的消逝。回房倚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衬托出女词人的凄凉,冷清与孤寂。
3、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意象“大雁”、“明月”常有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意味。我们说“鸿雁传书”,可是看到雁阵南翔,却没有捎回夫君的书信,看到月圆,人却两分离,心中是多么失落!
1、相思
4、青春年华、美好岁月的流逝。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词中“自”字也很妙,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参考答案:
5、“此情”指这相思,这离愁,是无法排除了,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看不见,却更深,更浓了。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当时赵明诚在外地做官,夫妻分居,李清照一人在家独守空房,适遇阴历九月九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思夫心切, 写下了这首《醉花阴 重阳》,以表相思之情。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非常的感动,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清照的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词《醉花阴 重阳》。
这首词的上片是咏节令。首句写天气,更是写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的一开篇就清楚地点出一个“愁”字。天空中薄雾浓云,越压越低,从早到晚,愁绪绵绵,该如何打发这长长的白昼呢?词人在“昼”前冠一“永”字,显现出主观感受。重阳时节本应是秋高气爽,长天白云,可是词人所处的这个重阳节,却从早到晚都天气阴沉,笼罩着蒙蒙的雾气、浓浓的阴霾;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丈夫又远在他乡,值此沉闷的天气,不由得使人心情郁闷、愁肠百结,不知什么时候天气能好起来,心情何时能好转起来。外面天气不佳,就留在室内吧!可是室内的空气却又让人感到空虚寂寞难捱,“瑞脑销金兽”写的就是这种境界。瑞脑:即龙脑香,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把铜香炉说成是“金兽”,这反映了李清照词的富贵大气)待在室内,能做什么呢?无心境吟诗作赋,甚至连个说话的人儿也没有,只好独自兀坐,空对着香炉里瑞脑香发出的袅袅轻烟出神,不知不觉,瑞脑香烧完了,也无心去续。这里,词人巧妙地借天气的阴沉来衬托人物心情的忧郁,用香炉中瑞脑香的燃烧来刻画人物心绪的无聊,把外部环境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和在一起,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领略着独守空闺的妻子思念远方丈夫的深切而炽烈的情感。这里以景衬情,用语自然、和谐,而情感的抒发则真切、含蓄、凝重。当铺陈已具之后,笔锋微转“佳节又重阳”即“又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一个“又”字,道出一声惊叹,这就表明,丈夫出门已超过一年。同时,句中的“又”字饱含深沉的情感。它暗含着昔盛今衰、今非昔比之叹。比较出名的南唐后主李煜词《虞美人》中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即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景。这一句表明,先前的重阳节,夫妻团聚,携手登高赏菊饮酒赋诗,两情依依。今又重阳,恩爱夫妻却天各一方,两相侯望,怎么不叫人感伤?“佳节又重阳”,此句从王维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化来,毫无斧凿之痕。前两句描画白昼思亲,以至百无聊赖,悄然而卧,不能成眠,时至夜半。那种无法排遣的寂寞孤独,层层深入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的上片以“愁”字起,用“凉”字结,抒写出白日的愁闷与夜晚的孤寂。整整一天,词人都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半夜凉初透”一句,尖新在一“透”字。它分明暗示了词人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形态。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同时,从这里可以看出词人的那种高雅生活情趣。生活虽然落寞,但情调还是少不了的。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阳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东篱”,语出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黄昏”是有凄迷朦胧之美的视觉意象。“暗香”,是清新宜人的嗅觉意象,林逋(公元967~1024)有句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便有此种意境。“盈袖”,此处用典,暗点思夫之情,《古诗十九首》其九:“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销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词人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顿时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销魂”,指因愁苦、悲哀而神伤。“西风”,秋风,给人以悲凉之意,这与词人的心境十分相合。“人比黄花瘦”的“瘦”与最初一句的“愁”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篇的愁绪到这里用一个“瘦”字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这首小词中“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千古名句。人们有很多解释,我认为它表现了一种少妇特有的敏感。西风、黄花,都是重阳节当前景物,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自己少妇的面容,自己本来心地憔悴而暂不自知,西风拂面而猛然心惊,就像满地黄花憔悴损一样,美好的青春在凋谢却无人珍惜。
结尾画龙点睛,恰切而清新,“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给人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刘乃昌《情浓意蜜离恨深》)。这首《醉花阴 重阳》词,全词言情,词中无一处不让人感到词人真情的流露,从而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李清照《醉花阴 重阳》是她词作中的重要代表作。此词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全篇字面上却没有一个字是写作者的愁苦和孤独,然而这种情感在全词里又无处不在,显示了文学贵在含蓄的特点。正如清代陈廷焯在《云韶集》里评《醉花阴 重阳》所赞赏的那样:“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宋人王灼也评价说:“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碧鸡漫志》卷二) 读来如吞梅嚼雪,清新爽口。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荫》赏析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高一(2) 授课时数 1
设计者 邵莉芳 所属学校 福建省三明九中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的内容,《醉花荫》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含蓄地述说了女主人公闺中寂寞哀愁和对爱情的向往,展现了哀婉凄清的意境,以及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词作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该词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分析鉴赏的方式,让学生从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方面入手,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感情,对于今后学习鉴赏古典诗词有较大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教育技术标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过程和方法:1、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2、探究与活动:能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感情,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求知欲强烈。初始能力: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但不熟悉,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形成诗歌鉴赏的初级知识体系。信息素养:高一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鉴别、分析能力,能上网浏览、查找并阅读资料,有一定的打字速度。这节课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帮助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8-1 掌握 学会通过诗歌意象,来理解诗歌感情的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8-2 理解 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
8-3 探究 通过抓住诗歌感情,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8-4 情感 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8-5 识记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把握《醉花荫》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1)通过找出词作中的意象来理解抽象的“愁”(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1)借助音乐和教师朗读,帮助学生感受词作意境。(2)抓住诗眼,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对内容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教学环境选择和学生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生上网寻找相关背景作者资料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8-4 4 文本音频 展示相关背景介绍播放《醉花荫》歌曲 B、I 播放 感受到词作的氛围,进入词作情景 3‘ 下载
8-5 5 文本动画 展示诵读节奏 D B 明确词作节奏 2‘ 自制
8-1 1 文本 展示词作中出现的意象 G C 愁思这个抽象概念通过这些意象(薄雾浓云、凉、黄昏、销魂、西风、黄花、瘦)展现出来 5‘ 自制
8-2 2 文本 按句展示词作内容 G F 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对内容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25‘ 自制
8-3 3 文本 展示问题 G B 小结鉴赏要点,归纳出词作的艺术手法是情景交融 15‘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营造一种自主、协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自主探究问题根源,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同时,组织并指导学生设疑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醉花荫》歌曲,展示背景介绍 欣赏 歌曲 使学生比较容易直接感受到词作的氛围,进入词作情景
品读文本 (1)出示课件 (1)划分节奏 课件展示节奏划分 为诵读打下基础,并能帮助学生理解词作
(2)范读词作 (2)朗读词作 感受词作魅力,初步体会词作感情、意境
深入理解文本 1、提出问题:作者是用什么来展现她的愁思的? 寻找确定答案,如果抓住字词,可以让学生注意字词的词性,最终明确是通过意象来表现的。 词语(意象) 揣摩词中的意象,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情感
2、组织学生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对内容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分组合作,探究赏析一二组鉴赏上阕,三四组鉴赏下阕 词作内容,赏析要点 学会抓住诗眼,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对内容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3、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归纳词作的艺术手法。 探究思考,明确归纳出本词的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8-5 掌握识记 指名朗读词作,看是否能准节读出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8-2 理解交流表达 小组合作品味赏析诗词
8-1 创造力、鉴赏力 运用学会的方法鉴赏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并由小组推荐作品进行汇报表述
评价量表
需要时,可在此处加入评价量表;不需要时,将该栏删除。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项目A级B级C级个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认真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 自信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善于与人合作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条理性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学生鉴赏作品量化评分表 作者组别:作品主题:汇报人:评价者:评价者组别:一级指标二 级 指 标分值得分作品的内容 (55分) 观点明确,鉴赏内容有自己的看法15 条理清晰10 文字优美10 内容完整10 把握了作品的思想感情10 汇报者的表现(10分)表情自然2 表达清晰2 回答问题有针对性4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 小组协作学习(20分)小组成员能和谐相处6 整合鉴赏内容时组员间能发挥合作精神7 该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给了其他小组帮助7 听完汇报后我的问题: 评价意见:·优点: ·需改进之处: 注:此表算出的是小组成员的平均分数,个人分数还得根据小组成员互评量表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调整。
形成性评价
本栏在每节课后必须及时填写。
教学反思、总结
需要时填写。不需要时,将该栏删除。
感谢、其他
填写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包括参阅的文献、借鉴的案例,以及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帮助过自己)表示的感谢和其他要说明的事项。
开始
师播放《醉花荫》歌曲,展示背景介绍
课
件1
展示节奏划分
课
件2
范读词作
朗读词作
提出问题
寻找确定答案
组织学生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对内容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词作内容,赏析要点
分组合作,探究赏析一二组鉴赏上阕,三四组鉴赏下阕并交流
课
件3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归纳词作的艺术手法。
探究思考,明确归纳出本词的艺术特色
课
件4
情景交融
教师总结
教学内容和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
应 用
学生的
活 动
教师进行逻辑判断(共31张PPT)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问题一: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人生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问题二: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使用,难免拖泥带水,决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但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问题三:“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问题四:“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词中的“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问题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问题一: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人生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明确一:面对大雨,“莫听”表现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何妨”和“谁怕”则不只是超然物外,甚至有点向风雨挑战的色彩,“吟啸且徐行”表现其潇洒安闲和泰然自若。这体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问题二: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使用,难免拖泥带水,决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但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明确二:这里的轻快不是指行走的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松,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杜甫的“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中的“轻”意思相同。既然心情轻松,大雨又怕什么呢?“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问题三:“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然界的风雨
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 一个“任”字,见出泰然自若、自信的胸襟。
问题四:“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词中的“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明确四:开始作者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作者常常能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这里的“料峭春风”似乎喻指“人生的逆境和政治的风雨”,而“山头斜照”则似乎喻指“人生的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线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用“莫听” “谁怕”,就把镇定自若的心理状态袒露了出来。“吟啸”、“徐行”的行为细节描写,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泰然自若、处之若常的心理状态。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呼应小序中的哪一句? 如何理解?
呼应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说说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表现手法现的异同。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也是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所不同的是,张志和是借渔家生活自道隐居于江湖之间的怡然自得、自乐的情怀,面对仕途与人生旅途中坎坷,采取的是一种逃避的态度。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遇雨,雨具先去,同道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词的序言上看,此词写的是遇雨的一件小事,苏东坡在这首词的取材立意方面给你怎样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从小题材中提炼重大主题。在极为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挖掘重大主题。(以小见大);联想。
总结:
从词的小序中的来看,这首词写的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感受,然而,词人实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仕途与人生旅途中也免不了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地态度就能处之泰然,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最终会“山头斜阳却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粤教版(选修) 唐宋诗词 《苏轼词二首》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本词托物寓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 (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词中作者说自己是“幽人”,应怎样理解
“幽”有深沉,囚拘之意,“幽人”之说,感情沉郁忧愤,意指自己是个犹如囚禁的谪居之人。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两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个性
以“鸿”喻人.借孤鸿不肯栖树而选择沙洲湿地,喻自己宁愿在贬谪中饮恨孤寂,也不愿屈附权势的刚直,倔强。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定风波》。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四题。
关于《乌 台 诗 案》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妄到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