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我驾驶飞机滑上跑道,然后用力将风门杆推向前方。我记得至少我知道该怎样做我必须要做的。我所要做的就是让飞机起飞,然后爬上25000英尺的高空,然后向东飞越东英格兰;这就是我现在需要想的,这个我能行。
然后,北海就在前面,我对自己说,我要做的就是在这个位置飞行20分钟,直到我们穿过荷兰的舒文岛,就这样,这个我能行。
过了舒文岛之后,领航员告诉我转向125度,然后飞行10分钟,直到我们的下一个转换点。很好,不是很困难,这个我能行。
就这样,我驾驶着轰鸣的小飞机穿过荷兰进入德国,飞过田野、森林、城市、河流和山脉。我从来没有预想过整个行程,而只想着目前的这段里程;从来没有想过还有多少时间,而是集中精力度过每个短暂的时间片断和每段测量好的里程,直到最后耀眼的阳光照射在前面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几分钟后我们飞离了敌占区,平安归来。
1957年1月,在辗转反侧了多个晚上,不断思考我认为自己能够完成的不可能的书稿,我再次记起了儿时的那一课:尽管我知道目标,但是如果我只看接下来的这一步,我就能够避开恐慌和昏头转向。
我得把目光放在第一章。我所要做的就是阅读我在图书馆找到的有关古希腊人爱情的资料;这不是那么困难。然后我告诉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把笔记分类,把这一章分成几个小部分;这个我能行,然后我开始着手写第一部分,强迫自己不再去看前面的路。带着这种想法,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然后睡着了。
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我度过了长达两年半的时间。然后,在一个令人兴奋的下午,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也就是第653页诞生了,而我就像小孩子一样,在客厅的地板上高兴地翻着跟头,几个月后,我拿到了自己所写的第一本书——《恋爱的自然史》,这本书被每月一书俱乐部选中,在我收到第一本书的几个星期之后,我读到了有关此书的第一篇主要评论,这篇表扬此书的评论刊登在《纽约时报》的书评上。有一段时间,我会偶尔翻阅这本书,对于自己居然能够完成它而感到惊讶,而且明白了从很久以前,当我在黄昏来临,仍趴在那个小小的悬崖上时,我就明白了我能行。
1963年9月,我打开公寓的门,把行李搬进来,然后关上门。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不是很难。在我的一生中,我不断记起那一课,每次一步,就一步,我能行。
首先是找一间公寓;在我做到这一点之前,我没有希冀未来。然后开始着手布置两个房间,在这个完成之前,我没有希冀未来。今天,我搬了进来;我有了自己的小窝,而且这儿看起来还不错。我打开行李,打了几个电话,定了午饭,感觉就像在家一样。很好;这步已经完成了。
在随后的一年,我开始了新生活,办完了离婚事宜,学会了一些社交和情绪技能——这是一个单身中年男人所必需的(我在后来的五年中一直未婚),甚至还通过了厨师学位考试。更令我惊讶的是,我居然还发现了自己知道怎样达成一个遥远、艰巨的目标。
我还惊讶地意识到,在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每当我遇到一个遥不可及、令人害怕的情境,并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应付——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自己上过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回头看时,不禁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自豪(共19张PPT)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1920—2016)(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
。
灼
扒
趴
酷热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晕眩
哭泣
呻吟
恍惚
暮色
安慰
凌乱
惊讶
畏惧
参差不齐
惊慌失措
zhuó
字词积累
bā
hè
wù
pēnɡ
yūn
xuàn
shēn
yín
huǎnɡ
hū
línɡ
cēn
cī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惊慌失措: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抢答题
2.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57年前的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4.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五个;内德,杰里
3.那座悬崖有多高?
60英尺左右
整体感知
5.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6.故事的经过怎样?
7.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
“我”和小伙伴们玩腻了玩弹珠和在干树叶
上烧洞的游戏,正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我”在悬崖上进退两难。
“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爬下了悬崖,
“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①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复述故事
心理变化
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
找到相关词语。
渴望
犹豫
畏惧
疲乏
有了信心
信心更强
巨大成就感
句段赏析
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酷热,
有什么作用?
天气酷热是爬悬崖的原因,为下文写爬悬崖做铺垫。
2.在第5段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
交代“我”和杰里的亲密关系,为后文埋下伏笔,“我”
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的父亲,使“我”
摆脱了危险。
3.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为什么又说对自己
而言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矛盾吗?
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我”是一个病弱的孩子,
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
惧的心理做铺垫。
4.7-9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我”当时的处境?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用“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样的神态描写,“犹豫
不决”“吓坏了”这样的心理描写,“我慢慢地趴着,扒
住岩石的表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这样的动作
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当时痛苦的处境,这些描写
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形象,预示了“我”
即将面临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5.“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
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我”胆小、害怕、紧张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
画了出来。句子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
的情景,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6.第17、18段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的开头都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了夜晚来临、
天色越来越暗的场景,烘托了“我”身处险境而又无人救
助时紧张、害怕的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7.再读27-29段,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大哭”有
什么不同?
(2)“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
程?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3)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
么作用?
(1)“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大哭”有
什么不同?
“抽噎”这里有被困悬崖导致的满腹委屈,有下了悬崖
后回顾的后怕,更有成功之后的喜极而泣,前面的几个
词都是在写“我”被困悬崖时的恐惧、焦急。
(2)“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我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趴在岩石上不敢下
第一小步“我”能做到
再一次“我”做到了
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心理变化
最
初
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
而
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
后
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
后
激动抽噎
启发: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分解成一下不一小步,
就容易战胜了。
(3)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议论。再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
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就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
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及总结了全
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难点探究
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鼓励
和信心,教育孩子很有智慧。
2.你是否赞成父亲帮助“我”下来的方式?
3.文章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如何理解?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层意思是指“我”在父
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第二层意思是指在人
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
零,化难为易,只要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就能
到达成功的彼岸。
拓展延伸
阅读《悬崖上的一课》未选入教材的部分,说说
作者之后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何启示,并学习作者的方
法给自己最近的一个大目标分出小步骤,然后按“步”
执行。钓鱼的启示
[美]
詹姆斯·勒菲斯特
那年,我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