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8 21:4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情景、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诗中用词精准,用“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描绘了四幅壮丽的画面。首句借山势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次句写水波回旋,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大意是: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通过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赞美了西湖美景。诗歌前两句写景,写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以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既赋予西湖的美以生命,又隽永别致。作者认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独具神韵。
《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所作。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雅清奇的情致。诗歌从“望”字着眼,首句描写湖水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2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形,第3、4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诗歌大意为: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合,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没磨时光泽暗淡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亦、抹”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会写“断、楚、至”等生字。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生字,“亦”和“宜”发音相似,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来区分声调。在教学多音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比如,“抹”字在“淡妆浓抹”“抹粉”
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磨”字在“磨镜”“磨刀”中读mó,在“石墨”“磨盘”中读mò。
本课中要求会写的字要注意易错笔画的指导。比如,“孤”字中“瓜”的竖提,可以在范写时,用红色粉笔突出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楚”字可以和“定”字作比较,把下边部分的横钩写正确;“未”字的两横,要指导学生写得上短下长。在教学“断”时,教师可以结合字理进行教学,“断”可以对比篆文进行教学,左边是丝带,被刀斧割断了,“断”表达的意思就是“斩断、断开”。“孤、帆、初”这三个字都带有点,不能少写点,要引导学生养成写前认真观察,写后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2.理解运用
部分学生对文中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并不熟悉,学习起来有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字词或利用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结合想象感受画面。比如,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围绕“断”和“开”交流读后的体会,感受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丰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提供一些西湖美景的图片印证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风姿。在教学《望洞庭》时,可出示“秋月映照湖面”“水平如镜的洞庭湖”“洞庭湖中的君山”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3.朗读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描绘了优美的画面,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体会。三首古诗都是七言诗,诗句的停顿处较清晰。教师可以先范读,学生再模仿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停顿处和语气。在朗读《望天门山》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开、回、出、来”等一系列动词读出气势,体会天门山的雄壮,楚江的浩荡。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要引导学生想象西湖在不同天气里的美丽,从而读出诗歌的美感。朗读《望洞庭》时,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资料,体会洞庭湖的山水之美。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资料。
2.结合注释预习字词。
3.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4.搜索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
3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望天门山》,会写“断、楚、至、孤、帆”,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能够默写。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 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
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6.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断、楚、至、孤、帆”,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写错的字进行警示。
“楚”下面部分不是“定”;“孤”右边部分是“瓜”,不是“爪”。
“断”的篆文→
: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部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
7.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注意节奏,语速可放慢。
8.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听朗读的停顿节奏,教师指导。
9.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板块三 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学生默读古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天门 楚江 青山 孤帆 日
2.学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回:回旋。
出:出现。
孤:一只。
3.课件出示第1句。
句段1:天门中断楚江开
(1)课件出示天门山图片,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朗读句子。
(2)圈画出自己认为用得生动、形象的字词。
(3)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原因。
(4)教师对学生口语和叙述表达相机指导,可结合实际动作理解。
断、开。“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是冲开、撞开的意思。“断”“开”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劈山断的壮观景象。
(5)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天门山,让学生体会天门山的高大雄伟。
(6)过渡:天门山,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山的门,传说天门原本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你们知道是哪把利剑吗?(在黑板上画出楚江的线条)
(7)引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楚江”。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8)这样雄伟的山被江水冲断,我们感受到了水是什么样的呢?
湍急、汹涌、奔腾。
(9)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
4.课件出示第2句。
句段2:碧水东流至此回
(1)教师画江水回旋、向北流。想想老师画的是什么?
(2)楚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结合板书和手势来说)
(3)这是什么样的水?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水?
碧水。还可以说是清清的水、绿绿的水。
(4)结合第1句,想象眼前浮现的画面。
(5)学生想象画面,请学生起来描述,教师相机指导口语和叙述方式。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
(6)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5.过渡:“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碧水东流至此回”借水势衬出了山的奇险,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感受一下吧!
6.齐读第1、2句,感受天门山的奇险,楚江的汹涌澎湃。
7.课件出示第3、4句。
句段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教师画两座山相对、一只船和太阳。思考:青山是如何“出”的?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所描写的情形。
(3)“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妙在何处?
“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4)出示有天门山、绿水、白帆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的美感。
(5)学生欣赏课件,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8.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朗读时要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
9.通过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朗诵诗歌。
10.熟读古诗,熟读成诵。
11.默写古诗。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2.小结:诗人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他乐观豪迈的心情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会认“亦、抹、宜”,读准多音字“抹”,会写“饮、初”,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在杭州,说起最美、最有名的景点,非西湖莫属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西湖留下了不朽诗篇,宋代诗人苏轼也曾在此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板书课题)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饮:喝酒。
初晴:开始是晴天。
后雨:后来下雨。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5.课件出示本课会认的字、多音字和会写的字。
(1)指导生字的读音。“亦”和“宜”发音相似,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区分声调。
(2)识记多音字“抹”,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
(3)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初:左部“衤”的两点不要写成一点。
6.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注意节奏,语速可放慢。
7.指名学生读,注意听朗读的停顿节奏,教师指导。
8.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时思考问题。
想一想,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板块三 
精读课文,引发情思
1.学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神奇。
欲:可以;如果。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相宜:显得十分适宜。
2.课件出示第1句。
句段1:水光潋滟晴方好
(1)理解“涟漪”。
“潋滟”写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动的特点。
(2)拓展“水光潋滟”的近义词,帮助学生理解。
波光粼粼 水波荡漾 水波相连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水光潋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晴天西湖的美丽。
(5)诗人是怎样评价晴天的西湖的?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晴方好”的含义。
(6)如果此时你泛舟湖上,你的心情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想象画面,把感觉带进诗里读出来。
(7)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大意。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
3.过渡:正当诗人被西湖晴天的美景深深吸引的时候,这时下起了蒙蒙细雨,哪句写了雨天的景色?(课件出示第2句)
句段2:山色空蒙雨亦奇
(1)理解“空蒙”。
“空蒙”写出了雨天西湖云雾迷茫缥缈的特点。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西湖雨天的照片,让学生感受西湖雨天的风光。
(4)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雨亦奇”的含义。
(5)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大意。
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缈缈,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6)过渡:一天之内,西湖之景不同,晴时明媚,雨时朦胧,无论晴雨,西湖都是这样美好、奇妙,西湖之美,就美在这种动态、变化之中。
(7)教师描述画面,引导学生说出诗句,让学生感受画面,帮助诵读。
①师:晴空朗日,苏轼与友人泛舟西湖,西湖山美水美,于是诗人感叹—声:水光潋滟晴方好。
②师:远处青山葱茏,近处荷花满池,晴时的西湖那样多姿,诗人不禁感叹—声:水光潋滟晴方好。
③师:忽然一阵骤雨打湿了诗人的衣裳,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诗人又赞叹—声:山色空蒙雨亦奇。
④师:下雨了,雨却没有惊扰诗人的兴致,远处的青山笼罩在蒙蒙烟雨中,是那样美妙、奇丽,于是诗人惊叹道—声:山色空蒙雨亦奇。
(8)体会第1、2句诗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之情。
4.课件出示第3、4句。
句段3: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诗人把西湖比作什么?介绍西子,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比喻的奇妙。(课件出示西施的介绍或相关图片)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四大美女之首。后人尊称其“西子”。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学生讨论交流。
(3)联系实际理解淡妆和浓妆的区别,可以用老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同学们表演节目时化浓妆的样子进行对比。(课件出示西湖晴天、雨天图片,西施淡浓妆对比图片)
“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两者都有一个“西”子;西湖景美,西子人美,二者都具有天然美,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因此用西湖比作西子。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浓妆淡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5.通过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朗诵全诗,感受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6.熟读古诗,熟读成诵。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西湖美景
2.小结:诗人在诗中描写了晴天和雨天时西湖的湖光山色,在诗人的眼里,西湖的美,晴雨皆好,美得令人心动而神往。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想象丰富,希望同学们也能积极去发现、欣赏身边的美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三课时
1.学习《望洞庭》,会认“庭、未、磨、盘”,读准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磨”等生字,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湖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上两堂课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领略另一片不同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感受刘禹锡笔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课题)
2.对学生分享的资料进行梳理,出示洞庭湖的相关资料。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位于湖南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有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使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度汛。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资料。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的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碧,白银盘里/一青螺。
5.课件出示本课会认的字、多音字和会写的字。
(1)指导生字的读音。“庭”是后鼻音,可出示同音字帮助学生认读。
(2)识记多音字“磨”,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
(3)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磨”字上部“广”的一撇要拉长,包住里面的部分,不要把字写成上下结构。
6.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与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对诗句进行翻译。
7.指名学生读,注意听朗读的停顿节奏,教师指导。
8.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9.学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古人用的铜镜。
未:没有。
磨:打磨。
遥望:远远望去。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0.学生根据插图想象画面,说说诗歌大意,教师指导。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板块三 精读古诗,体会情思
1.课件出示第1句。
句段1:湖光秋月两相和
(1)品读这一句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口语。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撒在湖面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那么的宁静。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如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的温柔……
2.过渡:湖光和秋月是那样的和谐,那此时的湖面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第2句)
句段2:潭面无风镜未磨
(1)出示镜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把潭面比作镜子的生动。
(2)出示夜晚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月光下洞庭湖的朦胧美和柔和美。
(3)作者为什么要把潭面比作是未磨的镜子?学生交流讨论。
作者把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镜子,夜晚的湖面没有了太阳的光照,显得暗淡,这样的比喻突出了洞庭湖的柔和美、朦胧美。
(4)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境。
(5)学生朗读第1、2句,要求有感情,语气柔和,读出赞美之情。
3.课件出示第3、4句。
句段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抓住“遥望”,体会诗人观景所在的位置,作者是在远远地观望洞庭湖。
(2)抓住“翠”,体会湖水、山的生机和活力,展示翠色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体会“翠”。
(3)让学生想象一个白盘子里放着一个青螺的画面,感受作者比喻的生动。
(4)抓住“白”和“青”,引导学生体会洞庭湖的色彩美。
(5)如果将末句改成“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好不好?学生交流回答。
这样改不好。虽然改之后的句子意思更清楚,但没有美感,也无法体现出洞庭湖和君山的色彩美。
(6)过渡:有一位叫雍陶的诗人也曾写过君山(课件出示诗句),“疑是水仙梳洗出,一螺青黛镜中心”,我们一起感受他笔下的君山。
(7)学习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8)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想象画面。
(9)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所描绘的美。
4.课件播放展示洞庭湖不同风景的美丽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5.通过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朗诵全诗,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6.熟读古诗,熟读成诵。
板块四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美丽景色
2.小结:古诗词很美,精辟的语言便可以描绘出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在古诗词中,我们不但感受到长江的雄伟气势,领略到西湖的妩媚景色,还欣赏到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之美。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多读读古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美,假期时多出去走走,领略祖国山河之美。
1.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对应训练。
1.注重通过图文并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祖国的风景,只通过语言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美,借助图画将古诗形象化,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更直观地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笔下的美景和对它们的赞美之情。比如通过展示晴天波光粼粼的西湖和雨天烟雾朦胧的西湖图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通过展示月夜下洞庭湖的图片,将其与镜子作对比,让学生更能体会诗人比喻的形象、生动。
2.注重让学生发挥自我想象对诗歌进行理解。在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自己根据诗意大胆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叙述能力,并让学生初步体悟诗人描绘的画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