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父亲、树林和鸟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父亲、树林和鸟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8 21:5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树林和鸟》通过回忆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通过经验判断树林里有很多鸟,并与我在树林里讨论关于“鸟味”“鸟最快活的时刻”和“最容易被打中的时刻”等问题,表现了父亲对鸟儿以及鸟儿生活的树林深挚的爱意。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主题。
课文的题目富有画面感,引人遐思。“父亲”“树林”“鸟”3个词语并列,既描绘了父亲和“我”在树林边看鸟的情景,又表现了父亲对树林、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全文共2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题,概括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也表明了全文中心,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接下来在后面的文段中,作者通过父子俩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逐渐突显父亲的形象。文中的“我”是一个叙事者和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个陪衬者。当父亲观察到“林子里有不少鸟”时,“我”却“茫茫然”,并没有发现一只鸟;当父亲闻到鸟味的时候,“我”却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息。“我”的茫然不知与父亲的了如指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课文的语言充满诗意,生动明快,耐人寻味。多处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尤其是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感受。教学时要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同时结合重点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课文丰富的语言表达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结合本单元的另外一个语文要素“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从而有效地融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1.会认“黎、凝”等生字,会写“朝
、雾”等
生字,会写“父亲
、童年”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教学重点
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教学难点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1.字词教学
在教学本课的生字时,可以采用集中识字、对比辨析、语境识字、字源识字等方式进行教学。“黎、猎”的声母是边音,“凝”的声母是鼻音,这三个字可以用对比辨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辨析;“黎”还以通过语境识字来教学,将该字放到“黎明”一词中进行教学,理解“黎明”是指快天亮的时候。“猎”字则可以运用字源识字的方式进行教学,该字的本义是“用训练的狗抓捕野兽”。
2.阅读教学
本文的语言生动,用词准确。通篇采用对话的方式记叙。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找出父亲一生爱鸟的语句去品味感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通过读懂文中的对话,找到课文记叙的线索,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触摸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学习语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文本规范的书面语言。本课有很多生动的语言和描写生动的段落,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我”和父亲听鸟儿唱歌的段落,从而体会和验证“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同时要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发挥想象,进行片段练习。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
2.搜集有关保护小鸟的事例和有关鸟的知识。
3.搜集作者牛汉的相关资料。
4.初读课文,自学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学会利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和用生字组词,能对会写的字进行归类,可以自己总结易错字的易错的地方,和同学们交流。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黎、凝”等生字,会写“朝、雾”等生字,会写“父亲、童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板块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入: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草丛是蟋蟀的家,学校是孩子们的家。孩子们,那小鸟的家又在哪里呢?(课件出示:蓝天、小河、草丛、学校等图片)
2.引导学生交流保护小鸟的事例。提问学生:你喜欢鸟儿吗?为什么?要求学生用“我喜欢鸟儿,是因为……”的句式回答。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有一个人和你们一样很喜欢鸟儿。那么他是谁呢?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父亲、树林和鸟)同时相机出示作者的相关信息的课件。
牛汉(1923—2013),原名史成汉,生于山西省。诗人、文学家。其作品《悼念一棵枫树》获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主要作品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爱与歌》等。
4.过渡:那父亲、树林和鸟这三者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读过程中,勾画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看看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教师同步指导学生自读并对本课生字的读音进行指导。
“黎”是边音,“凝”是鼻音,“畅、瞬”是翘舌音。
3.出示本课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生字的结构和笔画进行观察,指导学生对字形进行识记。教师适时对书写进行指导。
左窄右宽的字:抖、湿、吸、猎、膀。
左右同宽的字:朝。
独体字:重。
上下结构的字:雾、蒙、鼻、总、露。
半包围结构的字:翅。
“蒙”的下面部分不要漏写一横;“鼻”的上面部分是“自”,不是“白”。
4.出示本课词语表中要求掌握的词语,要求学生抄写。
5.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并正音。
6.指导理解这些词语。
雾蒙蒙:雾茫茫。
凝神静气:聚精会神,气息平静。
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惊愕:形容因吃惊而发愣。
翅膀:昆虫的飞行器官,一般是两对,呈膜状,上面有翅脉,有的前翅变成角质或革质。通常又指鸟类等动物的飞行器官。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7.过渡:我们通过各种朗读的方式,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也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掌握了识字的方法。现在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看文中还有哪些内容是你不懂的,做上记号。(2)在文章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我”走过一片树林。在“我”和父亲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
(2)“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概括了全文,我们把概括全文的句子称为中心句。
8.朗读“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中能体会到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
9.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字词的难题,对文章的大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了父亲是一个很喜欢鸟的人。那么他是如何喜欢鸟的?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我们下节课继续去品味。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2.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板块一 复习导入,开启新课
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次朗读了牛汉先生的《父亲、树林和鸟》,初步感知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同学们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这节课,我们要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件事情写清楚的。
板块二 品读课文,欣赏美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自己认为最能说明父亲喜欢树林和鸟的语句。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
句段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又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父亲喜欢鸟?
①“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让人感受到树林幽深朦胧的样子,会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如此朦胧难以辨认的情况下,父亲仍然能发现鸟的踪迹,足以表明他对鸟的熟悉。
②“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闻”这些词语表明父亲望得仔细,闻得认真,也表明了父亲对树林和鸟非常的熟悉。
(3)引导学生做一做上面句段1中的动作,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父亲当时的心情。
(4)齐读这个文段,读出喜爱之情。
句段2:“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1)父亲看到叶子动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的鸟,这说明什么?
说明父亲善于观察,也说明他喜爱树林和鸟,所以才会这么了解树林和鸟。
(2)过渡:父亲看到叶子在动就发现有很多鸟,那么此时“我”的反应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句段3: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1)通过“并没有看见、并没有听到、茫茫然、没有找到”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2)从“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并没有看见、并没有听到、茫茫然、没有找到”这些词语从侧面衬托出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
②可以体会到父亲和树林已经融为一体了。
句段4:“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1)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父亲对鸟的喜爱?
轻声、生怕。
(2)引导学生模仿父亲的语气和样子读这段话,体会父亲的心情。
(3)父亲的行动如此惊人,那么文中的“我”的表现又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4)朗读这句话,引导学生从“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中体会:父亲能从浓郁的草木气息中分辨出鸟的气味,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人。
(5)过渡:看着“我”的表现,父亲给出了怎样的回答,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句段5:“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1)从描写“我”的语句和描写父亲的语句这两段话的对比中,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2)老师范读这段话,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内容。
①在鲜明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了解鸟儿的父亲。
②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鸟儿的了解。
句段6:“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1)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赞美的语气,思考:“此时”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此时”指鸟儿歌唱,树林和鸟儿都快活的时刻。因为父亲爱鸟,所以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刻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这句话是“我”对父亲爱鸟的具体说明和赞美,与第1自然段相照应。
(2)过渡:父亲最快活的时刻是鸟儿歌唱的时刻,那鸟儿最快活的时刻又是什么时刻呢?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鸟儿最快活的时刻是歌唱时。
句段7: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1)指名学生朗读这段话,老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前半句要读得欢快,后半句要读出父亲的忧虑。
(2)朗读过程中,其他学生思考: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父亲的话既有对鸟飞离树枝时的喜爱,又有对鸟被猎人打中的担忧,这一矛盾心理足以说明父亲爱鸟的情怀。
(3)过渡:对于父亲说的话,“我”能理解吗?“我”的反应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我不能理解。“我”惊愕地向父亲提出了疑问。
句段8:“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1)朗读这句话,思考“惊愕”是什么意思?
(2)你从中可以读出什么?
①“惊愕”是指因吃惊而发愣。
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对鸟儿的习性一无所知。
(3)过渡:相对于“我”的一无所知,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父亲的表现和“我”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善于观察且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的人。
2.讨论升华。阅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因为父亲善于观察,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如果父亲是猎人,那么小鸟们的生命就会有危险,所以“我”很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因此,这句话更加突出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特点。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结构图示指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小结:文中的父亲是一位爱鸟的人,我们要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做一位爱鸟、护鸟的小朋友。热爱大自然,和大自然中的动物们和谐相处。
完成对应训练。
1.充分朗读,以读促想。《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文章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这种热爱也感染了“我”,让“我”有了爱鸟的意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教学时,要充分朗读课文,用朗读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从中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以及“我”爱护鸟的心愿和感情。
2.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去触摸文本,用心灵去揣摩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善于珍视这些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
3.针对三年级学段学生的教学,要重视字词的教学和指导,要加强生难字词的教学,多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