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受生活和观察实验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意识.
[教学仪器]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松枝、表面皿、烧杯、白纸、碘、酒精灯、火柴 、樟脑丸、灯泡
[媒体平台]
电脑
液晶投影
实物展台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
难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机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基本教学思路]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索、实例讨论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复习课题引入实验一:“人工造雪”新课教学实验二:演示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交流讨论实验中碘的物态变化及条件知识的扩展和迁移
举例、描述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升华、凝化现象想想议议生活
物理
社会实验三“神秘的指纹”分析碘的物态变化“科学世界”人工降雨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的转化过程及条件活动:“人工造雪实验”活动:我们知道物质可以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气态,那么物质能够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吗?“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想一想: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哪些现象?碘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产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概念: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物质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发生的物态变化从前曾经发生一起盗窃案,窃贼将屋内的财物洗劫一空后,留下了一张写有威胁话语的纸条。警官察看了现场后发现,这个窃贼手法高明,没留下什么痕迹。可窃贼留下的纸条让警官如获至宝,最终使警官顺利的抓到了窃贼。那么是谁暴露了窃贼了?活动:在一张白纸上轻轻按下几个指印,打开请同学们观察,白纸上没有任何痕迹。在白纸下方放一烧杯,烧杯中放几粒碘,加热烧杯发现纸上出现指印。想一想:碘在加热时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在白纸上析出的碘是什么状态的?“科学世界”人工降雨的成因(三种方法)
学生回答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向大家展示“人工造雪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表述碘的物态变化:固态―→气态―→固态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液态的碘出现固态变为气态吸热,气态变为固体放热固态―→气态
升华
吸热气态―→固态
凝华
放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推断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学生举例冬天,冰冻的湿衣服也能晾干。(水的物态变化
固态―→气态
升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在铁丝网上凝化成针状的霜。
(水的物态变化气态―→固态
凝华)冬天,家里窗玻璃上的冰花(在内表面)
(水的物态变化气态―→固态
凝华)“雾淞”现象(水的物态变化气态―→固态
凝华)用久的灯泡内壁变黑
(固态―→气态
升华气态―→固态
凝华)填写教材相关内容“水的三态转化图”学生观察
杯纸上出现淡黄色指印碘的物态变化:固态―→气态―→固态在白纸上析出的碘是固态的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并做出解释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对人工降雨的成因做出解释
学生主导课堂引起学生兴趣使用实物展台放大实验现象注意碘发生了两次物态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师生互动,相互配合播放幻灯片播放幻灯片播放幻灯片及使用实物展台师生互动,相互配合播放幻灯片感受生活中的物理
小结
学到了什么?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物质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练习
播放幻灯片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