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BS)
第2课时 买衣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进一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3.使学生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学习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法。
一、情境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如果我们要买衣服等商品,该用什么面值的人民币才最方便呢?
师:夏天到了,许多同学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出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格: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
二、新知探究
1.认一认。
师:你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教师依次出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样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人民币的,重点是看纸币的哪一部分。
2.买衣服。
师:我们已经认识这些人民币了,现在就让我们用它们去买衣服吧。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该怎样付钱。
生1:我想买1条裤子,它的价格是41元,可以拿4张10元和1张1元。
生2:我想买1条裙子,它的价格是36元,可以拿1张20元、1张10元、1张5元和1张1元。
生3:我想买1件上衣,它的价格是59元,可以拿1张50元和1张10元,再让售货员找回1元。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你还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
买1件上衣和1条裙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买1件T恤和1条裙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
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后,可以当场引导学生回答,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解决,或给予适当的提示。
三、巩固练习
活动(一)清点本组的人民币。
1.每小组发一个里面装有一些人民币的小信封,里面分别装有10元、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若干张。
2.小组合作清点一下本组的钱数,看看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各有几张,并试着算一算本组总共有多少钱。
看看哪个小组能算出本组的钱数。
将清点结果填入下表:
面值
100元
50元
20元
10元
张数
活动(二)“凑100元”游戏。
每组准备10元、20元、50元的人民币若干张。
如果需要100元,可以怎么拿?
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这些钱摆一摆,试一试,并将本组的方案进行统计,最后由教师来汇总所有结果。
四、课堂小结
师: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请你们把本节课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也可以在下次购物时帮他们算钱。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非常熟悉,我把数学学习置于一个现实的背景之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习活动的组织上,教师都注重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入部分并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