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BS)
第2课时 分苹果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体会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形。领会平均分的意义。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情境导入
笑笑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笑笑把苹果分一分。
二、新知探究
(一)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
1.出示12个苹果图片和第1个问题: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2.师:你能帮笑笑分一分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法。
生1:我1个1个地分,每堆分4个。
方法一:1个1个地分。
生2:我2个2个地分,每堆分4个。
方法二:2个2个地分。
生3:我用“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就知道每人分得4个苹果。
师:用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这个办法好,值得大家学习。这里还有一个新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二)每袋装4个
1.出示第2个问题: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
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具体操作,再进行全班交流。
生1:可以分3袋。用12个圆片代替苹果,每次取走4个,取了3次就全部分完了。
生2:我是想到“三四十二”这句乘法口诀,知道可以分3袋。
2.师小结:新问题实际上也是平均分,因为每袋放的苹果是同样多的。所以,平均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平均每份是几个”,另一种是“平均可以分几份”。
3.师:这12个苹果还可以平均分成几袋?
同学小组讨论,试着分一分。
小组代表汇报分法:还可平均分成2袋、4袋、6袋和12袋。
4.可能大部分学生还是用的摆的方法,结合课件给学生介绍圈的方法,每4个装一袋就把4个苹果圈在一个圈里,圈了几次,就是需要几个袋子。
(三)比较两次的不同
师: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大家从分得的结果、分的方法两个方面去想。
学生组内交流,再班内汇报:
相同的地方:每份分得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分法,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有几个;第二种是把12个苹果每4个分为1份,求可以分成几份。
师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的个数是相同的,只是在分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不同。
深化、升华。
师:分得的份数与每份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能运用已学的乘法知识想一想吗?
生:每份的个数×分得的份数=苹果的总个数。
三、巩固提升
完成教材第61页中的练习题。
1.“练一练”第1题。
需要K只小兔才能一次运走。
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解答后,可以对比两种平均分的方法。
3.“练一练”第3题。
用乘法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西瓜,再通过圈一圈,解决问题。
4.“练一练”第4题。
可以让学生操作学具,探索不同的排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也可以按照图中的提示组织“同桌对说”的游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个个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而且有收有放,收放有序,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