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融入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紧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壮丽。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后两句诗人把艺术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3.借助图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初步感受和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望远,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物。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揣摩诗歌的意境,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1.生字教学
本课生字“楼、依、尽、层、炉、烟、川”既要求会认读,也要求会书写。在识字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拼音方面,“瀑、布”的韵母都是“u”,而声母分别是“p”和“b”,学生可能容易弄混,教师可以多示范、纠音。“楼、层、瀑、布、炉、烟、川”这几个字,可以借助课文的插画或其他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将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如“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联想河水流动的画面;理解“层”,可以数一数课文插图中的鹳雀楼有几层;认识“炉”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微波炉”“烤火炉”等,还可以将“炉”与“庐山”的“庐”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印象,巩固字形。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识字,还能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拓展思维。认识“遥”“近”“穷”这几个字,可以借助熟字来进行比较辨析,再组词识记。
书写生字时,注意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特点。“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注意提醒“楼”左侧用来作偏旁的“木”和“炉”“烟”左侧用来作偏旁的“火”,都应将捺改为点。“尽”“层”“炉”注意“尸”的写法要领。“照、川、黄”要提醒学生易错的地方。“照”下面四点排列均匀,呈上聚下散状;“川”中间一竖略短;“黄”中间部分是“由”,不要写成“田”。
2.诵读古诗
在识字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自由练习朗读这两首诗歌,体会诗歌的节拍和韵律;然后再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模仿朗读,多次练习,教师重点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第一阶段先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题目,出示诗题,用据义断音的方法指导学生判断《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停顿,接着让学生练读古诗。读《登鹳雀楼》可以采用“二/三”的节奏形式,读《望庐山瀑布》可以采用“二/二/三”的节奏形式,让学生在跟读模仿中,掌握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本读法和节奏。
3.理解诗意
在正确、连贯、有节奏地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采用渗透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先让学生读懂诗歌的题目,就能大致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或主题。然后教师再分行出示诗句或是结合文中插画,让学生说说诗中描绘的景物,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景物:香炉峰、紫色烟雾、岩壁、瀑布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通过交流,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诗意,并能根据诗意想象画面。最后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进一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1.教师准备与生字和课文有关的插画和图片。
2.学生收集有关鹳雀楼、庐山和诗人王之涣、李白的资料。
3.学生初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尝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
4.学生再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内容。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通过朗读和背诵,想象画面,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望远,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板块一 图片导入,了解诗题
1.课件出示图片《登鹳雀楼》的课文插画。
2.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画画,有的同学喜欢画小动物,有的同学喜欢画可爱的小玩偶,那还有的同学喜欢画风景画。今天,老师在课前找到了这样一幅风景画,请大家按照由远到近的方法观察这幅画上画了哪些景物?
落日、远山、河流、帆船、近处的山、树木、山腰的房屋、山顶的楼屋……
3.联系生活谈话:在了解了这幅图画的景物以后,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这幅画的人物,你现在在做什么呢?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教师可以进行举例,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发散思维:我也许是船夫,正在打鱼;我也许是游人,正准备爬到山上的最高处,欣赏远处的风景;我也许是江边送别的人,在跟船上的人挥手告别,目送朋友远去)
4.过渡:(边指图边讲解)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这位诗人觉得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风景,他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是这位诗人,站在哪里能看到最高的风景呢?(指名学生回答)
给出四个选项(要在课件图中标示出来或指示出来),分别是:
A.山脚下,黄河岸边。
B.山腰处,群屋旁边。
C.山顶的楼屋前。
D.山顶楼屋的最高一层。
5.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站在山顶楼屋的最高一层能看得最远吗?(引导学生回答因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6.导入诗题: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这位大诗人王之涣就是想要看到远处的风景,他明白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所以他就要登上山顶楼屋的最高一层,而刚好图中诗人所登的山顶的楼就叫作“鹳雀楼”。诗人在登楼之时,看到楼外的景色,心有所感,所以写下了这首《登鹳雀楼》。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这位大诗人一起去登一登鹳雀楼吧。(板书:登鹳雀楼)
7.教师简要介绍鹳雀楼,以及诗人登鹳雀楼的原因。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8.过渡: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诗人王之涣的相关资料,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呢?
9.教师进行补充介绍作者,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板块二 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3.认读生字: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在不带拼音的情况下,再次诵读古诗,教师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看图识记“楼、层”:
①课件出示楼(如教学楼等)的图片。
②提问:这是什么?一共有几层?并用这两个字说一句话。
(3)课件出示“依”“欲”的字形和拼音,利用整体认读音节“yi
yu”,认读这两个字。
(4)运用熟字比较识记、组词识记“尽、穷”。
4.全班齐读古诗,教师对本课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指导。
尽:读jìn,四声,前鼻音,不要读成jìng。
欲:读yù,四声,不要读成yùn。
穷:读qióng二声,后鼻音,不要读成qóng。
层:读céng,二声,平舌,后鼻音,不要读成chéng。
5.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特点和笔画,教师示范写生字,同步对书写进行指导,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
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偏旁“木”的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衣”撇笔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
尽: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撇捺要舒展。
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中部是“由”,不能写成“田”。
层:“尸”从上、左包围“云”。
6.一起来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让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对于五言律诗,我们通常采用“二/三”的节奏停顿。(课件出示古诗,并标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学生反复诵读,小组互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声情并茂地诵读古诗,把掌声送给读得最好的同学。
8.过渡:同学们,在熟读了这首古诗之后,我们知道了这是诗人在登鹳雀楼时,看到远处的风景,有感而发所作,那么他究竟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吧。
板块三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巧借生字,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诗句。
句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交流在这句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白日、山、黄河、海
(3)让学生想象夕阳的样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白日”的意思。
“白日”在诗中指的是傍晚落山时的太阳。
(4)借助生字“依、尽”,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①出示“依”相关图片:人与穿着的衣服紧紧贴在一起。和“依”有关的词语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看,他们挨得多紧密啊!(依靠、依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白日依山”——落日紧紧地靠着群山。
②出示“尽”相关图片:太阳依靠着山怎么样了?从哪一个字体现出来的?(尽)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随着太阳渐渐下降,会被群山遮挡,慢慢地消失不见。理解这里的“尽”就是消失、完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话的景象完整地说出来:傍晚的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去。
(5)迁移运用,让学生照着同样的方法,理解“黄河入海流”。
①教师出示黄河入海的相关图片。
②指名学生描述“黄河入海流”所描绘的画面,教师进行指导。(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腾而去)
(6)教师结合诗中的画面对这两句诗的内容进行简要讲解。(相机板书:壮阔、雄浑)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默;“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
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7)课件出示句式提示:落日( ),黄河( )。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并小组交流,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插画和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2.想象理解,领悟诗理。
(1)课件出示诗句,并板书。
句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过渡:同学们,上两句诗我们看到了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时看到的风景,那么诗人在登鹳雀楼,看到这些风景时,所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板书:所想)
(3)学生读一读诗句,思考“欲、穷、千里目、更、一层”的意思。
①课件出示“欲”在字典里的意思,让学生选择。(A.想要 B.将要)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字学习部分和词语“穷尽”“山穷水尽”,理解“穷”的意思是看完、看尽。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千里目”:“目”指的是(学生答:眼睛),那么“千里目”指的是(学生答:看到很远的地方)。
④理解“一层”的意思:是不是只再登上一层楼就可以看到最远的风景了?那么这个“一”表示什么?(学生答:很多)
欲:想要。
穷:看完、看尽。
千里目: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深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4)提问: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再来看这句话的意思,谁能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指名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
(5)课件以下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是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那么从这首诗中、从生活实际的体验中,我们明白了:
只有站得( ),才能看得( )。
3.小结:那么读这两句诗,我们要读出积极进取的精神,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朗读这句诗歌。
板块四 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诗歌内容。
登鹳雀楼
2.利用板书,引导学生使用抓住关键词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夕阳渐渐西沉,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流不息,汇入浩瀚无边的大海。想要打开视野,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还需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3.配乐朗诵,听一听,唱一唱,增加趣味性,品味诗句的精美。
4.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背诵,快乐地背诵。
如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
可创设的情境有:登鹳雀楼、被评为三好学生、爬泰山……
5.拓展:引导学生以诗人的角度说美景。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如何感慨。练习用“我站在……,看到……”的句式来描述。也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美景。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认识“瀑、布”等生字,会写“照、炉”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3.通过朗读和背诵,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
4.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板块一 视频激趣,了解题意
1.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相关视频,包括近景、远景,视频时长1~2分钟。让学生直观欣赏瀑布的壮美。
2.课件展示瀑布的不同方位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美丽的瀑布,跟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小溪、湖水有什么不同?(学生谈感受)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瀑布。
3.谈话:大自然的瀑布真是太神奇了。上节课我们随着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了黄河美景,这节课呢,我们继续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跟他一起欣赏庐山瀑布吧。(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4.知诗人。
(1)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李白,那谁来帮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2)教师通过课件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和背景,并联系李白的《静夜思》《夜宿山寺》等诗,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风格——想象丰富、飘逸、豪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现存诗歌共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象丰富、气魄雄伟。
5.读诗题,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停顿“望/庐山瀑布”,重读“望”字。
6.提问:谁能用“望”字进行组词,(学生回答:观望、遥望、远望、仰望……)“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远望)可以换成“看”字吗?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7.过渡:题目只有区区五个字,却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内容,看来我们以后读古诗一定要仔细地品一品题目。庐山风光秀丽,可以登高赏景,可以临谷听泉。在众多的美景中,李白却独独写了庐山的瀑布,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白去看看庐山的瀑布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板块二 初读古诗,察音识韵
1.初读古诗:课件出示自读提示,配上音乐,学生自由朗读。
(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多读几遍,读顺诗句。
(3)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究竟是什么样呢?
2.谁愿意试读:指名愿意试读的同学在全班进行朗读,教师评价,纠正读音。
瀑布(pù
bù) 香炉(lú)
紫烟(yān) 遥(yáo)看
挂前川(chuān)
3.课件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并采用换偏旁、熟字比较辨析、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对学生识记进行指导。
(1)结合课文插图或其他图片,识记“瀑”“布”“烟”。
(2)将“遥”与“摇”比较辨析,再用“遥”组词“遥远”,理解识记“遥看瀑布”。
(3)将“炉”与“庐”比较辨析,用“炉”组词“炉子”,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与“炉”有关的事物——微波炉、烤火炉、煤炉、炉灶。
(4)课件出示“川”的象形字体,让学生猜想是哪一个字。再给出“川”从甲骨文到楷体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对照识字,加深对“川”字的印象。
4.指导学生对本课的生字的结构和笔画进行观察,提醒学生注意笔画的穿插。重点指导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
炉、烟:左窄右宽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注意左侧的“火”的最后一笔捺应改成点。
照:上下结构,上面的“日”不要写成“日”字旁。下面“灬”宽、扁,呈上聚下散状。
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扌”的第三笔向上提,右边是两个“土”。
川:三笔间距相等,中间的一竖略短,且要写在竖中线上。
5.游戏:老师来说两个词,你把它变成四字词语:穷尽——(山穷水尽);层叠——( );烟云——( );山川——( )。
“穷尽”“层叠”是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的字组成的,“烟云”“山川”是由两个意思相对的字组成的。它们的四字词语格式也很相似,如“山穷水尽”“烟消云散”,都是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对,第二字与第四字相近或相对。
6.全班欣赏配乐朗读。播放录音前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感情、节奏及重音。课件出示朗读节奏。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师生进行接读,对朗读节奏进行进一步强化。教师在自己读和学生读的时候配手势表演。平音手往外拉,仄音手向下。
老师读:日照香炉
学生接:生紫烟
8.全班有节奏、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板块三 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借用旧知,迁移学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抓住诗句中的景物描述画面的方法。
2.过渡:下面让我们具体看看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到底有多美。
3.品读诗句。
句段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要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边读边思考:
①“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②“生”是什么意思?“生”可以换成“升”吗?
(2)引导学生理解“香炉”的意思。
①提问:这首诗中有两个同音字,你发现了吗?(学生答:“炉”与“庐”)
②课件出示“炉”与“庐”的对比图片,提问:在诗中“庐”说的是“庐山”,那么“炉”说的是?(学生回答:香炉),那么香炉是做什么的,猜猜为什么叫香炉峰?
③课件出示“香炉峰”的照片,教师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香炉”的意思——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如香炉之状。
(3)齐读诗句,指名学生回答自读要求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日:太阳。 香炉:香炉峰。 生:指升腾起。 紫烟:紫色的烟云。
不可以,它表示升起紫烟,但如果用“升”的话,感觉烟是直线上升的,烟的浓度会变薄,用“生”的话,感觉那烟会盘旋着香炉,更有意境!“生”既有产生又有上升的意思,可见作者用词之准确。
(4)学生再读诗句。考考你:题目中的“望”是远看的意思,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一个词也是指远看呢?这个词说明作者是站在哪里观察瀑布的?为什么?
遥看。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5)观看多媒体课件——瀑布图片(静态远景)。小组讨论:“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体会“挂”字的意境。
挂:悬挂。 前:前面。 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挂”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6)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重读“生”和“挂”字,读出瀑布的雄奇壮观,读出赞美之情。
(7)教师小结:这两句写了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景象,同学们尝试画一画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要有香炉峰、上升的水汽、瀑布)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面前的大河。
句段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观看多媒体课件——瀑布视频(动态近景),要求学生思考瀑布有什么样的特点。
(2)过渡:同学们观看了视频,让我们再读读诗句中,找出诗中描写瀑布速度的词是,(学生答:飞)描写瀑布方向的词是,(学生答:直下)描写瀑布高度的词是。(学生答:三千尺)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诗中所说的“三千尺”,真的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没有三千尺,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都是虚指,不是实指。
(4)课件出示银河和瀑布的照片,相互对照比较。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一查诗中的“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面形容极高的天空。
(5)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查一查“疑”是什么意思?并提问:诗人怀疑什么?
疑:怀疑。诗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想象,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4.教师总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有高高的香炉峰,有银河一样壮观的瀑布飞流直下,多么令人震撼啊!
5.再次读诗句,感受诗句的美好。
(老师说)这瀑布流得好快、好高呀!(学生接读)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老师说)这瀑布真壮观啊!(学生接读)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板块四 背诵积累,迁移运用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诗歌。
2.配乐朗诵,增加趣味性。
3.背诵古诗。利用板书和课文插图让学生尝试背诵古诗。
4.拓展运用: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指导。
5.教师总结:古人游历山水,寄情自然,这是一种高雅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才得以享受这美好的诗篇。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诗篇无数,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去感悟诗人的情怀。
完成对应训练。
1.借助插图,了解诗意。教学古诗时,要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就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让学生能形象地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望庐山瀑布》时,运用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香炉”“银河”等景物的特点。为什么这个峰能叫香炉峰?为什么作者看见瀑布以为是银河落了下来?因为他们都有相似之处,如此更能理解诗中的景物和诗句的意思。
2.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感情地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是《登鹳雀楼》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然后让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将自己想象成诗人,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再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的相关经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诗歌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的头脑里“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