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2课时 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2课时 含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9 09:4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个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有4个自然段,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
文章开篇描写了葫芦长势良好和种葫芦的人的喜悦之情。透过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可爱的小葫芦呼之欲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两句话表现了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第2、3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小葫芦”时的自言自语和对蚜虫的不屑,说明他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更没有叶子。他只期盼小葫芦能长得比南瓜还要大。邻居的催促与种葫芦的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预示着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
第4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种葫芦的人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使他的期盼落了空。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中,“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有“吊”的意思。这里用“挂”比用“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一个“挂”字写出了小葫芦的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中的“盯”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用“盯”突出了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特点。
课文中有两个重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一个是感叹句,一个是反问句,表达着强烈的情感,透过这两句话表现出种葫芦的人的内心。课文的插图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图一,描绘了葫芦长势良好,种葫芦的人的欣喜之态;图二,描绘了葫芦叶子飘落,小葫芦掉落,种葫芦的人的惊讶之态。
1.认识“葫、芦”等生字,会写“棵、谢”等生字,会写“从前、细长”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方面,“藤、盯、想”是后鼻音,“感、慢、言、邻”是前鼻音,“赛”是平舌音,在朗读中正音。注意三拼音节的指导和语音变调的指导。
在字形方面,生字都是合体字,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从结构看,“葫、芦、藤、赛、感”是上下结构;“蚜、盯、怪、慢”是左右结构。其中认识“葫、芦、蚜、盯、感”这5个字,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赛”可以通过和熟字“寒”比较来记忆字形,“赛过”是“比过”的意思。
从字义看,可通过同偏旁归类识字来理解意思。“葫、芦、藤”都是草字头,它们跟植物有关。“怪、慢”都是竖心旁,跟心里的想法、感受有关。
本课多个生字适合随文识字的方法。如,“藤”字形复杂,建议学习“细长的葫芦藤”时,让学生借助图片识记。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等,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进一步了解葫芦藤的特点。再如,生字“谢”,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谢谢、感谢”,而在这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对于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查字典,选择义项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谢”的意思。又如,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进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地看,比“看”更进一步。本课一些生字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
指导书写时,可以提示学生将生字进行归类,左右结构中的字可以根据左窄右宽组成一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遇到书写难点,需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板书示范,再让学生书写。
2.阅读教学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先让学生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再圈出一连串动词“种了、长满了、开出了、挂了”等,读的时候要强调动词和“细长、雪白、小”等修饰性词语,读出喜爱的语气。
读好课文中带语气词的句子,在朗读中体会其不同作用。先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即每句话后面都有感叹词。“啊”,表示赞叹、赞美,像“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可以读出重音,表达出种葫芦的人对刚长出来的小葫芦是非常喜爱、满意的,朗读中表达对小葫芦的赞美之情。“快长啊,快长啊”在语调上,可以渐次上扬。“呢”表示确定,表现出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长势充满期待。“吧”表示劝告,当读到“快治一治吧”时,可以读得急切些,表现出邻居对他诚恳的劝告。教师不要分析太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鼓励学生读好句子的语气。
在分角色朗读中,抓住提示语“自言自语、奇怪”等,在理解提示语意思的基础上,再读好语言。如“自言自语”,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声音可以小一些。其他提示语不是很明显的语句,要体会说话人当时的心情。如邻居看见叶子上有虫,心里非常焦急所以才会劝种葫芦的人“快治一治吧”,邻居的话语就要读得急切。
引导学生读出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不同的语气来,从而感受不同句式表达的情感强烈程度是不同的。比如,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个句子连用两个问句,第二个句子是反问句,要读出反问句的强烈语气,表现出种葫芦的人的自信、惊诧、对邻居的话感到不可理解。接着用一个肯定句,表明自己只要葫芦,其他都不在眼中,都不会关心。朗读时,问句语调上扬,一句强过一句,第三句要一字一词地强调,尤其是“葫芦”二字可以重读。
品读文中重点词语是学生习得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比如,第1自然段中“每天、几次”这些词语充分说明这个人眼里和心里都只装着葫芦,其他的一点都不关注。再如,细细品读第4自然段,不难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蚜虫更多了—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简洁的语言,却层层递进。
在对比朗读中,学生会发现葫芦不是一下子同时落下的。首先是蚜虫变多后,叶子被虫蛀且变黄了,然后无法输送营养给小葫芦,小葫芦也变黄了,最后葫芦才是一个一个落下的。边朗读边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体会这个人的难过、后悔的心情,朗读时可以把节奏放慢,声音放轻。
3.表达运用
伴随着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恰当的引导性问题引领学生读懂故事,从而开展交流。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后题进行交流: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可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弄清蚜虫、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种葫芦的人不懂得联系起来看问题,做事情,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葫芦都落了的结果。这是本则寓言的主要寓意。二是可以从是否善于听从劝告的角度思考。因为种葫芦的人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导致最终没有得到葫芦。还可以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寓意:如观察插图,说一说,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怎么样呢?
课后习题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懂课文。
第二题,通过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初步感知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
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强烈程度。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方式,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说一说。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葫、芦”等生字,会写“棵、谢”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板块一 观赏葫芦,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葫芦照片和生字“葫、芦、藤”,让学生认读,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教师纠正学生生字发音。
葫芦的“芦”单个字读第二声,可以组词“芦苇、芦花”,但和“葫”在一起时念轻声。
2.提问过渡:你们认识葫芦吗?谁来介绍一下。
(1)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两端一般呈圆球形,嫩时作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做器皿。
(2)葫芦变黄掉落的原因:叶子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正是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主要物质来源和全部能量来源。如果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靠刺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为食,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植物营养不良。随着叶子的皱缩、卷曲甚至枯萎,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受到了影响,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减少,小葫芦就可能由于缺乏营养而变黄掉落。
3.认识葫芦藤。课件出示“葫芦藤”的照片,提醒学生读好“藤”字,引导学生发现“葫芦藤”三个字都是草字头,草字头的字跟植物有关,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三个字。
4.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和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之后,你是不是好奇到底是谁要的葫芦?最后他得到葫芦了吗?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会认的字,重点指导学生认读,交流识记方法。学生汇报识字效果时,教师相机激励,并鼓励他们根据字的偏旁,判断该字的字义与什么有关。
谢 蚜 盯 啊 赛 感 怪 慢
(1)“蚜”是虫字旁,与昆虫有关。“盯”是目字旁,和眼睛有关,演演这个动作。“怪、慢”是竖心旁。“感”是心字底,跟心里的想法、感受有关。
(2)“赛”与“寒”进行比较识记。
(3)“啊、谢”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3.指导书写,练习写字。
(1)整体观察,区分结构。
①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其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包括左窄右宽、左右等宽。其余为上下结构和独体字。
②发现结构规律后,提示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要领,其中“邻”左右等宽,左边“令”的捺变点。范写“谢”字,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板书示范三部分的高低宽窄。“棵”左窄右宽,撇捺要舒展。“盯”字横画间距均匀,“丁”的横较长。“治”左窄右宽,下部的“口”稍扁。“怪”左边宜窄长,右边“又”横撇、捺盖住下部。
③练习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2)范写“想”,学写“言”。
①教师范写“想”字,并提示“心字底”要托住上半部分,写时注意“左点卧钩一直线,中点略低右点高”。
②“言”字第一笔的点在竖中线上,三横中的第一笔最长,要写得长而平正,盖住下面的笔画。
③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4.再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最后他得到葫芦了吗?
5.反馈交流,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板块三 抓住首尾,变序研读
1.学习第1自然段的第1~3句。
句段: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1)思考:句子中的“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观察葫芦图,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是包含了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
(2)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思考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
(3)标出句子中的动词,教师相机板书:种了葫芦;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小花;挂满了小葫芦。
(4)利用查字典选义项的方式,理解“谢”在文中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谢”大多表示“谢谢,感谢”的意思,而在这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枯萎的意思,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完全不一样。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6)借助“种了、长满了、开出了、花谢以后、挂了”这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种植经验,尝试有序表达。
2.学习第1自然段第4、5句,感受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
句段: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好几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引导学生关注种葫芦的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看几次”,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的人内心的喜爱与渴望。
(3)关注感叹句,让学生试着用感叹句夸一夸葫芦藤、葫芦叶。
3.研读段尾,了解结局。
(1)过渡: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
(2)学生自由阅读段尾部分,同桌交流。发现表达生动的句子。
句段: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等关键词,感受蚜虫、叶子、葫芦三者之间的联系。
葫芦叶通过太阳光的照射合成植物需要的养分,然后通过葫芦茎把养分输送给小葫芦。也就是说葫芦叶是给小葫芦制造养分的。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之间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的第2、3自然段,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板块一 借助图片,复习导入
1.认读上节课学习的生字。
2.创设情景,玩游戏,为下列短语找到恰当的词语。
(  )的葫芦藤
(  )的葫芦花
(  )的小葫芦
(细长、雪白、可爱)
板块二 探究原因,朗读感悟
1.提问过渡:这么可爱的葫芦,最后为什么会落了呢?
2.学习第2、3自然段。
(1)出示下列句子。
句段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①将这句话与“有几个虫子不用怕”相比较,同桌之间讨论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
相同之处: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1句所表达的语气比第2句更强烈一些,反映出他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
②指导学生读出对蚜虫满不在乎的语气。
句段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①引导学生理解“盯”的意思,“盯”指睁大眼睛,一直看着一个地方,比“看”更进一步。
②练读句子,读出对小葫芦成长的期待。
句段3: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指导重音朗读“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体会邻居急切的心情。
句段4: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①比较“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与“叶子上的虫不用治”两个句子的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②从文中可以知道,面对邻居的劝告,种葫芦的人感到很奇怪。“感、怪”都是生字,我们常常说“感觉”“奇怪”都是从心里感受到的,所以“感、怪”都与“心”有关。
相同之处: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1句是反问句,它所表达的语气比第2句更强烈些。
③练习朗读,读出种葫芦的人感到奇怪的语气。
(2)组织讨论:他想的对不对?叶子上的虫到底要不要治?
①小组讨论。
②在全班发表观点,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③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
3.拓展练习,发展语言。假如你来劝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说服他呢?
4.小结:看来,叶子与葫芦之间是有关系的,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就不能生长了。种葫芦的人只想要葫芦,却没想到叶子对葫芦有重要作用。没有蚜虫,叶子绿,葫芦就长得好;蚜虫多了,叶子黄了,葫芦就会落下来了。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小结:《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小短文描述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得到。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明白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
完成对应训练。
1.随文识字,降低难度。
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在认读生字时,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如,“藤”字形复杂,学习“细长的葫芦藤”时,让学生借助图片识记,并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等,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进一步了解葫芦藤的特点。再如,生字“谢”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谢谢,感谢”的意思,而在这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采用査字典,选择义项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谢”的意思。又如,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进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地看,比“看”更进一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白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抓住词句,注重积累。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几朵”“雪白”“挂”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这些词语把葫芦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和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3.找突破口,变序阅读。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在品读感悟第2、3自然段时,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教学,带领学生深入体会。
4.以读品文,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选择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