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我国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民造福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1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2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3自然讲禹为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多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句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4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突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课文旨在让学生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文全文注音,为学生朗读课文降低了难度。教材也配有插图,图中众多百姓在禹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开通河道,画面与课文第4自然段内容对应,为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凭借。
1.通过归类识记法、组词法和汉字的演变,会认“洪、毒”等生字,会写“洪、灾”等生字,识记“洪水、经常”等要求会写的词语。
2.通过联系上下文法理解和积累“泛滥”等词语。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挡水、疏导、驱赶”中带点字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和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并能够按照一定顺序讲一讲这个故事。
4.借助课文插图,感受大禹为民造福的形象,以及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归类识记法、组词法和汉字的演变,会认“洪、毒”等生字,会写“洪、灾”等生字,识记“洪水、经常”等要求会写的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和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并能够按照一定顺序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插图,感受大禹为民造福的形象,以及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1.字词教学
运用组词法,将“洪、毒、蛇、兽、伤、灾、难”组成“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四个词语,再引导学生想象,构成洪水泛滥的画面,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再阅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加深对生字、词语的理解。对“伤、仍、道、退、认、训、洪”这几个字,可以采用部首归类识字法,借助部首的表义功能帮助识记字形。对“被”字可以采用汉字演变的方法来识记。
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则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或根据对字的理解或字的偏旁的理解进行猜想,然后再借助工具书来明确词语的正确意思。在练习自主理解词语的方法时,也能够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2.阅读教学
学习本文,初读时可以按照顺序朗读故事,把课文读通、读顺。第1自然段介绍的是治水前的景象,该景象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洪水泛滥的视频,借助“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冲毁房屋、伤害百姓”等词语,帮助学生建构画面。教学第3自然段时,要抓住表示时间和次数的关键词,联系洪水泛滥时,百姓所受之苦,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治理洪水的决心。教学第4自然段时,可以对比鲧治水的方法,借助插图引领学生感受禹开通河道,引洪水入海的过人智慧。
3.复述课文
本文的复述应该在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故事依照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的线索来叙述,所以,要引导学生按照这个顺序来复述。同时,引导学生提炼要点,并结合课后第二题的提示,指导学生按顺序把故事讲清楚。
1.学生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搜集大禹的相关资料。
3.教师搜集洪水泛滥的视频。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洪、毒”等生字,会写“洪、灾”等生字,理解和掌握“洪水、经常”等要求识记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块一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猜故事的游戏:教师出示神话故事的图片,如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故事。
2.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神话故事,名字叫作《大禹治水》。(板书课题)
3.教师范读课题,学生跟读。
4.指名学生介绍一下大禹的相关资料,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指导评价。
禹,传说是我国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是为民造福的英雄,后人称他为大禹。
5.过渡:大禹为什么治水?他又是怎么治水的?治水的结果又是如何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1)识记“洪水泛滥、毒蛇猛兽、伤害、灾难”这几个词语。
①指名学生进行认读,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指导和教读。
②出示词语的拼音,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③出示“洪水泛滥”一词,让学生找出本课中其他含有三点水的字,进行拓展归类识记。
海(大海) 淹(淹没) 没(沉没)
治(治水) 流(水流) 法(办法)
④出示“毒蛇猛兽”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识记该词。
⑤出示“灾”字,让学生观察字形,猜测其意思。
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宀”表示房子,房子里面着了火表示灾难。
灾:本义是火灾,可延伸为水、虫、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祸害,如水灾、虫灾、自然灾害等。
⑦学生自读这组词并进行想象,说说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⑧学生自由分享,教师适时指导。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⑨学生齐读句子,在语境中练读生字,同时,指导读这几句话的停顿。
(2)识记“教训、驱赶、恢复”这几个词语。
①指名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前三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词语搭配。
吸取教训 驱赶毒蛇猛兽 恢复农业生产
③引导学生借助偏旁猜想,再查字典理解“驱”就是“赶”的意思。
④学生自读词语,边读边想象,说说通过这几个词语能够看到怎样的景象。
⑤学生自由分享,教师适时指导,并相机抓住“变成原来的样子”明确“恢复”的意思。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⑥学生齐读句子,在语境中练读生字。同时,指导读这几句话的停顿。
(3)识记“淹没、灾难、重新、耕种”等词语。
①指名学生朗读这几个词语,教师根据情况正音,明确“没、难、重、种”这几个字是多音字。
②学生结合工具书,了解这些字在本课中的读音及意思。
③学生自由分享,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字义来分辨字的读音。
没:表示“(人或物)沉下或沉没”“漫过或高过(人或物)时”读mò。
难:表示“不幸的遭遇、灾难”时读nàn。
重:表示“重新、再”的意思时读chóng。
种:表示“种植”时读zhòng。
④出示“沉没、重写、难民、种地”这组词语,指名学生认读,教师适时指导。
4.出示剩余的字词进行教读。
5.学生开火车朗读本课的生字词。
6.分小组朗读本课生字词,看哪一组读得最标准,声音最响亮。
板块三 书写指导,讲练结合
1.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洪、难、认、被”这几个字。
(2)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以及书写上的共同点。明确这几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的时候都是左窄右宽。
(3)让学生从结构、笔画等角度来观察这些字的书写要领。
(4)学生自由分享和指名回答的方式结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适时指导,并示范书写。
洪:“共”字两横平行,上横短下横长,下边的撇、点分别对应上边的两竖。
难:“又”捺变点,“隹”的“亻”竖写在竖中线上,直而长,四横之间等距,最后一横稍长。
认:“人”的撇穿插在“讠”的下面。
被:“又”横撇短、捺长。
(6)引导学生发现“认、被”二字书写时的共同点——左边偏旁稍上,和撇巧妙穿插避让。
(7)出示儿歌“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帮助学生识记该类字的书写特点。
2.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
(1)出示“灾”字。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和书写上的特点。明确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以及上面的偏旁要盖住下面的字。
(3)让学生从结构、笔画等角度来观察这些字的书写要领。
(4)学生自由分享和指名回答的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适时指导,并示范书写。
灾:“宀”稍扁,首点居正,左点与右钩位置对称,覆盖“火”;“火”左右点撇相对,撇捺舒展。
3.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1)出示“道”字。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和书写上的特点。明确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辶”要托住里面的“首”。
(3)让学生从结构、笔画等角度来观察这些字的书写要领并分享。
(4)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适时指导,并示范书写。
道:“辶”捺要长,“首”字略瘦长,中间两横均匀。
(5)出示“辶”的儿歌,让学生朗读儿歌并识记“辶”的写法。
首笔右点要高扬,横折折撇勿长,平捺一波要三折,捺尖出锋要稍长。
4.指导书写独体字。
(1)出示“产、业”二字。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和书写上的特点,教师指导并示范书写。
产:“立”中间的两笔宜短,第五笔横写在横中线上。业: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两竖以竖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左低右高。
5.对“灾”字中“火”和“被”字中的“皮”的书写笔顺进行强调。
“火”的笔顺:点、短撇、撇、捺。
“皮”的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
6.学生临写练习,要求看清位置,找准重点,教师巡视指导并适时纠正指导。
7.根据巡视的情况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根据评价反馈的问题进行再次书写练习。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洪水泛滥、疏导、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按照课后提示,讲述故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想象画面
1.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抓住“灾难”一词导入:洪水会给老百姓带来哪些灾难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
3.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并想象“洪水泛滥”的景象。
4.出示洪水泛滥的视频,让学生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并适时指导。
洪水泛滥,恐怖极了。洪水一路咆哮,它们来到田野,淹没了田地;它们来到村庄,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逃跑,伤害百姓和牲畜。
6.让学生结合画面和句子理解“泛滥”一词的意思。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
7.指名学生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8.过渡:凶猛的洪水让大地成了一片海洋,让动物和人类失去了家园,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板块二 了解鲧的事迹,练习讲述
1.让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的内容,思考:谁来治水?怎么治水?结果怎样?
2.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引导。
(1)引导学生找出鲧治水的方法的句子进行朗读。
(2)让学生根据“筑坝挡水”的字义来猜测筑坝挡水的情景。
(3)出示筑坝挡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该方法会导致洪水水位上涨,由此明白只采用这种方法治水的结果——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鲧治水,采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成功。
3.过渡:鲧用了九年的时间来治水,但是却没有成效,在鲧去世之后,又是谁来治水呢?
4.引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5.出示“继续”一词,让学生结合该词的语境来理解该词的意思。
6.指名学生用“继续”来说一句话。
7.学生自由朗读该段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抓住“谁?怎么治理?治理结果?”三个关键点来练习讲述本段。教师巡视指导。
8.同桌互相讲述,互相评价和分享讲述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9.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学生评价,教师适时指导。
板块三 了解禹的事迹,感受禹的伟绩
1.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自读任务。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 )年。这( )年里,他( ),曾经( )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 )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2.指名学生完成填空,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
3.学生齐读该语段,体会括号里的内容。
4.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禹离家十三年,十三年间一次都没有回过家,且曾经路过家门也因为治水要紧而没有进门的情景,体会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5.引导学生想象禹为了治水,天蒙蒙亮就出发,晚上常常睡在荒郊野外,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的情景,体会禹“到处奔走”的辛苦。
6.过渡:那么,禹在治水的时候又采用了什么方法?结果又是如何呢?
7.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找出相关的内容。
8.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最后洪水终于退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了解大禹治水的具体经过。
①让学生画出大禹具体治理洪水的句子。
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②让学生结合句子想象,并借助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疏导”一词的含义。
禹带着老百姓,用铁锹一点一点地把大河挖通,把挡水的大山挖开,将水引入到大海中,这就叫作——疏导。
③齐读禹治理洪水的语句,感受禹的智慧。
(2)体会百姓的“安居乐业”。
①让学生画出禹治水之后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②出示安居乐业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感受图片中人们中的心情。
③指名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安居乐业”一词的含义。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在文中的意思是洪水终于被治好了,老百姓有房子可以住,有田可种,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9.指名朗读描写“治水前”和“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感受禹治水的贡献之大。
10.让学生通过两种景象的对比,想象老百姓会如何感激禹,会对禹说些什么。
11.学生自由分享,教师从“治水有方”“智慧过人”“心中装着百姓安危”等角度引导。
12.小结: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几年到处奔走,最终终于治好了洪水,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感谢禹的功绩,因此尊称他为“大禹”。
板块四 迁移运用,讲述故事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大禹治水无私奉献意志坚定
2.过渡: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我们借助课文的结构图示,利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一起来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吧。
3.引导学生围绕“大禹是如何治水的?结果怎样?”这两个问题,按照治水前、治水中和治水后的顺序来说一说。
4.让学生在说清楚分句的基础上,提炼关键词,结合课后第二题,抓住关键内容,练习将每一个分句串连起来。
5.学生在笔记本上写出自己讲述的关键词,梳理课文顺序,尝试讲述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合作,组内轮流讲述自己准备的内容,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并给出评价和完善建议。
7.小组派代表和自由分享的形式结合,面向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其他学生评价和给出完善建议,教师适时指导。
8.总结:本文是一篇民间传说,讲述了大禹
历经千辛万苦治服洪水,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大禹意志坚定、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民间故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我们课后可以去读一读,看看故事里的人物和大禹有什么相同之处。
完成对应训练。
1.根据字词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词中,有些生字能够组成词语,适合组词并结合具体的图片来帮助识记,如“洪水、毒蛇猛兽、灾难、伤害”等,这几个生字组词之后,词语能够构成洪水泛滥的画面,因此,在此次教学设计中采用了组词法和画面构建法,在画面的想象中同时对词语的含义进行理解。有些生字词与学生的生活相接近,如“伤害、教训”等,就采用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方法来识记。有些则需要结合语境来识记,如“恢复、驱赶”,在此次教学设计中就将这些词放在了本课对应的句子中,在句子中启发想象和加深理解。
2.讲述故事要注意循序渐进。本课课后习题第2题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来讲述故事,这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但本课的内容相对丰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快速识记并掌握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此次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在第2自然段进行了讲述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和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来讲述故事。对全文的讲述,则安排在课文学习之后。对全文结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故事发展的线索,让学生明确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结合第2自然段的讲述训练掌握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讲述故事。这样循序渐进的设计,为学生降低讲述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