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包括“会场”“典礼”“阅兵”“游行”等重要场面。本文反映了开国大典庄严、热烈的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无比激动和自豪的情感,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全文共15个自然段,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5~1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讲了开国大典的盛况;15自然段为第三部分,讲了群众游行。
围绕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课文主要从“典礼”和“阅兵”两个场面进行详细描写。描写“典礼”这一场面时,比较分散,采用了点面交替的写法。“点”集中在毛主席身上,分别从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写毛主席。而“面”则集中在群众的表现上,围绕“点”对应了群众的目光、欢呼声、掌声等。从而达成了将毛主席具有历史意义的言行与群众的表现相互结合的效果,形成了典礼的四个场面——“见面”“宣告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描写“阅兵”这一场面时,相对集中,先整体交代阅兵式的情况,再按入场顺序具体介绍各兵种的特点,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武、庄严,表达出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自豪之感。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会写14个生字和20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排山倒海、检阅”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学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和20个词语,掌握词语表中的词语。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学习“栏、帜、坦”等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牛巾上下连,立刀在右边)。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复杂生字的笔顺顺序,如“盏、爆、隆”三个字均笔顺较多,在书写时,要强调不可少写一点,也不可少写一横。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结合文中语境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的方法,其中,“汇集、排山倒海、雄伟、旗帜、检阅、制服、坦克”可以结合图示法进行理解;“爆发、就位、距离、一致”等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
2.阅读教学
课文主要是对开国大典时的盛大场面进行全方位的描写。因篇幅太长,把握课文大意的难度较高。课前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开国大典》,获得对开国大典感性的体验。回归课本时,结合课后第1题,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关注第1~4自然段,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会场的位置与布置情况,从空间上感受典礼恢宏的场面。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每段句首的关键词,总结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以此来帮学生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最后再指导学生依据文中的相关语句“群众的队伍入场了”“阅兵式开始”“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概括出“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小标题,进而厘清课文大意。
课文不仅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大和隆重,还体现出参加典礼的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要让学生深有体会,教学时可结合课后第3题,先让学生读读第3题的三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典礼热烈、庄严的氛围。如第一句中,引导学生抓住“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等,感受会场环境的布置十分庄严、隆重;第二句中,引导学生抓住群众入场时广场的气氛,体会到庆祝场面气势恢宏、激情澎湃;第三句,可引导学生抓住阅兵式上观众鼓掌、欢呼的画面,体会群众激动、热切的心情。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对三句话的品读,再引导学生找一找,并在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进行汇报。另外,在教学重点语句的品读时,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搜集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饱受欺凌的资料,与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生活形成对比,进而激发爱国之情。
3.表达运用
点面结合的写法仍然是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课后第2题也体现了对点面结合的掌握要求。教学时,可以尝试学法迁移,从难到易,先扶后放,读后仿写。一是引导学生用从《狼牙山五壮士》中学到的经验尝试性分析阅兵式是怎样进行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谈一谈对阅兵式这一场面的总体感受;二是引导学生细读,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出阅兵式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三是引导学生再次研读阅兵式这一部分,边读边勾画,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然后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四是这部分学完后,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仿写一个熟悉的场面,达到及时运用、提升写作能力的效果。
1.搜集有关开国大典和中国人民屈辱史的相关资料,观看影片《开国大典》。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开国大典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政、宾”等14个生字,并能理解字义,理解词语表中的词语。
2.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场面,并能串起来,讲一讲开国大典的发展顺序。
板块一 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歌曲《绣红旗》,时长约1分钟。
2.这首歌唱的是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绣红旗的情景。歌曲里有这样的歌词:“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今天”终于盼来了什么?
3.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过渡:江姐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他们盼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那一天,就是1949年的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板书:开国大典)
5.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解释题目:“大典”是盛大而隆重的典礼。“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6.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举行开国大典的那一天,请你们说一说,看到这四个字,你的心情如何?(激动、自豪、欣慰、高兴、兴奋)
7.过渡: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文的生字、容易读错的字和词语表中的词语,并试着组词。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板块二 字词教学,丰富词汇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出示本课生字并组词。
政(政府) 宾(宾客) 盏(灯盏)
栏(石栏) 汇(汇集)
爆(爆发)
宣(宣告) 帜(旗帜) 阅(阅兵)
制(制服) 坦(坦克) 距(距离)
隆(隆重) 射(发射)
(1)指名学生读生字和词语,其他学生及时发现错误,相互纠正读音。
“政、盏、帜、制、射”为翘舌音,“宾、坦”为前鼻音。
(2)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要正确。对易错的字进行警示。
“盏”上部是“戋”,不是“戈”。
“栏”左窄右宽,左竖长,右面三横要均匀。
“爆”左边“火”小而偏上,右边写紧凑。
“阅”的“门”宽窄适中,内部要匀称紧凑。
“坦”左窄右宽,“土”末横变提。
“隆”右上部将下部盖住,右下部有四横,第一横和第三横较短,第二横和第四横较长。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4.对个别难理解的词语进行词意指导。
5.开火车轮读生词。
板块三 概括场面,初步体会
1.概括场面。
(1)过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怎样才能把当时那种宏大的场面写出来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场面的,哪些部分是重点部分。
(2)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教师点拨指导。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会场(1~4)——典礼(5~10)——阅兵(11~13)——游行(14、15)四个盛大的场面,其中重点写了“典礼”和“阅兵”。
(3)教师指名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分享经验: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怎样划分这些场面的。(抓住段首关键句)
(4)引导学生根据梳理出的顺序,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2.感悟盛大。
(1)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前的会场,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1~4自然段,思考这里写了大典前的哪些内容。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出席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等三十万人。
(2)我们从人数之多、会场之大可看出开国大典的盛大,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典礼的盛大呢?默读“会场”部分,用喜欢的符号圈画出关键词句。
要点1: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要点2:群众急切、激动的心情。
(3)你能读一读你勾画的具体语段吗?说一说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句段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①教师范读这段话,再引导学生模仿读,交流感受。
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可以体会到会场的盛大、庄严以及热烈的气氛。
②教师适时补充资料:这八盏大红宫灯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每盏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达80千克。
③出示大红宫灯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语句和图片感受典礼的庄严和盛大。
④指名读,读出这种感受。
句段2: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①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写到他们都来自哪里?(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句,你体会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从“擎”“直奔”“赶”字体会到参加大典的群众内心的激动、心情的迫切和兴奋。
②谁来读一读,读出他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③教师评价:读得很好,我听出了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啊!
句段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①指名读。师: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天安门广场人如海、旗如潮的热闹场面。表明来的人特别多,反映出参加典礼的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②出示人山人海、红旗飘飘的盛大场面的图片,加深体会。
③为了参加盛典,群众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很早就往这儿赶。到了正午……(学生接读)
3.小结:开国大典,盛况空前,课文在叙述时,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完整地呈现了典礼的场面,让我们能够如临其境地感受这个盛况。这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在“会场”这一部分感受到了,还有哪些描写盛大场面的句子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分享。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气氛。
2.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热烈、庄严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板块二 品读语句,体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典礼仪式”“群众游行”两部分,用上节课品读重点语句的方法学习这两部分,画出反映盛况空前、庄严肃穆、人们激动心情的句子,并在空白处作批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全班分享成果。
句段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谁能说说“排山倒海”是什么意思?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气势大。用在这里,突出了掌声的响亮而持久,一阵接着一阵,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气势磅礴。
(2)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殷切盼望见到毛主席,表现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拥戴和对祖国的热爱。从“爆发”“排山倒海”“一齐投向”可感受到。
(3)引导学生带着对领袖的热爱之情齐读这段话。
句段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教师范读,读出气势来。学生再读,读出感受来。
(2)在读的过程中强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意思,在这里指全中国,用语义反复来突出了毛主席宣告的影响力。
(3)品析两个“一齐”。师:你从两个“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
要点1:从第一句中的“一齐”体会到人很多,三十万人一起欢呼,是多么壮观的场面。
要点2:从第二句中的“一齐”体会到中国人的万众一心。
(4)观看电影相关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当时场上群众和全中国人民的激动心情。
(5)引导学生怀着这种激动心情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
句段3: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全班齐读,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从“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突出了人们都很郑重,很恭敬,心里都非常不平静,眼前可能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2)出示中国曾经受屈辱的图片和为祖国独立而壮烈牺牲的英烈的图片,让学生加深感受,体会“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这就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起来了,开始当家做主了。
(3)过渡:不屈的中华儿女,拼死抗争,终于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在那一刻,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生齐读第8自然段)
句段4: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1)反复朗读这两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表明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礼花”“灯火”衬托出人民群众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情。
(2)指名读,读出这种自豪、激动的情感。
句段5: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边读边想象画面,假如你是游行队伍中的一员,你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教师出示课件赏析这句话)
将游行队伍比作“红流”,突出了游行场面的壮观、热烈,象征着中国人民摆脱了黑暗,从此走向了光明,走向了幸福。
(2)过渡:开国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大典的盛况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因为光明的日子、幸福的日子已经到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这句话。
2.同学们,这么多的语句都能生动地体现大典庄严、热烈的氛围。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习朗读,读给同桌听。
板块三 聚焦阅兵式,学习点面结合
1.复习《狼牙山五壮士》中“诱敌上山”这个场面点面结合的写法,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哪些场面,何为“点”,何为“面”。
2.范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3.思考“阅兵式”的场面描写与五壮士“诱敌上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阅兵式”先写“面”——部队整体由东向,缓缓进场;再写“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和空军的行进方阵;最后再写“面”——群众的表现。其中群众的表现在行文中起衬托作用。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里的“点”和“面”,发现这里的“点”不是一个人,而是不同军种的方阵。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这里的“点”比较复杂,作者是怎么写清楚的呢?作者在写不同方阵时,着眼点有什么不同呢?完成下面的表格。
军种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着眼点
服饰
步伐
各式各样的炮
装甲车、坦克车
红马连、白马连;马的步伐
飞机成人字形飞过
6.男女生赛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阅兵式上的雄壮气势。
7.此时此刻,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最激动的人是谁?你从他们的举动中体会到了什么?
句段: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谈体会。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说明人们的心情激动到了极点。
(2)引导学生齐读,读出人们极度激动的心情。
8.观看阅兵视频,再次感受点面结合写阅兵式的好处。
9.小结:阅兵式的点面结合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隆重、庄严,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的方阵产生了深刻印象,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群众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板块四 课文回顾,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回味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和激动。
开国大典隆重庄严 声势浩大
2.拓展:观看学校运动会男子100米接力赛比赛的录像,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写当时的激动场面。
3.总结: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开国大典的盛大和隆重;重点语段的品读,更是让我们领略到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中国人民的激动兴奋。让我们将这份自豪与喜悦之情永留心间,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不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而且还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教学时,应注重在不同环节适时创设教学情境。如播放歌曲《绣红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背景导入,一下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体会典礼和阅兵式两个环节中,适时播放电影片段,加深对开国大典庄严、热烈场面的感受。
2.注重形式多样的朗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虽然课文篇幅较长,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朗读应该贯穿始终。品读重点语句时,可采取自由朗读、个别读、示范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读,在读中品味经典句段,在读中关注表达,在读中感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