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一共编排了四个板块。“交流平台”通过回顾交流本单元学过的《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内容,以及提示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和习作交流描写场面所用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强化、迁移运用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注意加点词语在句段中的使用,了解反复这一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第二部分则是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字,通过描写人物心理、神态等方式代替“说”,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并仿照句子写一写。
“书写提示”则是通过观察两位同学的书法作品,结合三点书写要求,让学生明白书写时要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通过举办一次书写作品展览,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书写水平。
“日积月累”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四句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的基础上,学习古人心系祖国、为国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通过交流平时阅读到的和自身习作中所写的场面描写,进一步巩固强化点面结合方法在场面描写中的运用。
2.通过朗读对比和仿写改写,体会反复的强调作用;体会提示语的多样性。
3.通过观察和仿写,掌握书写的要领,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4.通过查阅资料和不断朗读,理解赞扬民族英雄的四句名言,并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对比和仿写改写,体会反复的强调作用;体会提示语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和仿写,掌握书写的要领,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3.通过查阅资料和不断朗读,理解赞扬民族英雄的四句名言,并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平时阅读到的和自身习作中所写的场面描写,进一步巩固强化点面结合方法在场面描写中的运用。
1.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如何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复习巩固,做好对接,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首先,出示《开国大典》和《狼牙山五壮士》这两篇课文中场面描写的部分,让学生复习回顾,重温写法。其次,进行小组交流分享,总结点面结合的写法。最后,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尝试仿写场面描写,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的目的。
2.词句段运用
针对“词句段运用”中反复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不同方法表达“说”的意思,可以采用比较阅读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先让学生感知教材上的句子,然后教师进行比较阅读的引导,使学生受到启发并练习运用。
3.书写提示
教学“书写提示”这一版块时,可以先借助网上优秀的书法作品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作品,初步学会正确地安排一段文字的行款、布局,能做到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4.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版块照应了本单元的人文要素“重温革命岁月”。教学时,先让学生正确朗读、感知名言,想一想这些名言是用来赞美哪一类人的。再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每一句的意思,感受其中的爱国情怀。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名言,拓展积累。
1.课前搜集其他作品中关于场面描写的语句。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通过交流平时阅读到的和自己习作中所写的场面描写,进一步巩固强化点面结合方法在场面描写中的运用。
2.通过朗读对比和仿写、改写,体会反复的强调作用;体会提示语的多样性。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复习回顾。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些课文写到了大场面,回忆一下,你能说说有哪些吗?
(2)学生发言,教师出示《狼牙山五壮士》中“诱敌上山”和《开国大典》中“阅兵式”的片段描写。
句段1: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洞,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土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句段2: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两段场面描写,想一想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4)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并发言,分享交流成果。
都运用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狼牙山五壮士》既从整体上写了五位壮士痛击敌人和敌寇横尸山谷的场景,又逐个写了每位战士尤其是班长马宝玉对付敌人的画面。《开国大典》既从整体上写了阅兵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整齐威武的情景,又从某些细节上展示了各个方阵的风采。
2.交流分享。
(1)你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是否也读到过这样的场面描写呢?谁来分享一下?
句段3: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2)这是《红楼梦》中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场面描写,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场面的。
既有对整幅场景的勾画,又有从语言、动作等角度对局部人物的细节描写,巧妙地运用了点面结合。
3.迁移运用。
(1)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场面的。
(2)布置任务:先课后观察一个场面,可以是食堂排队就餐的场面,可以是一场比赛的场面,可以是其他熟悉的场面;然后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
1.“反复”修辞手法的妙用。
(1)对比阅读,发现不同。
①学生自读教材上的两段话,教师出示第一组句子。
第一组: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与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②引导学生注意加点的部分,朗读感受这两句话,说说有什么区别。
要点1:第二句中的“只听见”只出现了一次,语言平淡,表达不强烈,不能突出会场的肃静。
要点2:第一句中的“只听见”出现了两次,更加强调了会场的肃静,其余任何声音都听不见,这样表达,效果更好。
③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组句子。(课件出示)
第二组: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④把这两个句子读给同桌听,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要点1:第二句语言平淡,感彩不强烈。
要点2:第一句中两个“是那么”的反复使用,突出了空气十分清鲜,天空十分明朗,表现了作者对这景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⑤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总结出反复这一修辞手法。
反复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
(2)回忆所学,加深印象。
①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课文是否出现过反复这一修辞手法。
四年级上册《走月亮》:月亮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美……
②引导学生再次品味学过的句子,说说反复修辞手法的妙用。
(3)迁移运用,仿写反复。
①引导学生试着在自己的习作草稿中运用反复修辞手法。
②写好之后,读给同桌听,对比句子前后的变化。
③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2.体会提示语的丰富性。
(1)“说”字的多种表达。
①比较阅读下面一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有人说:“多好啊!”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②指名读,仔细观察,说说不同。
两个句子都表达了一样的意思,第一句用“有人说”,语言平淡;第二句用“背后传来一声赞叹”,生动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感情。
③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比较读下面的句子,读出说话人的感情来。
第二组:“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说。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④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思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两句话都表达了说话人的态度,第二句用“婉言谢绝”代替第一句中的“说”,更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态度。
⑤指名读,读出说话人鲜明的态度。
⑥过渡:我们在写对话的提示语时,不能简单地只用“说”,而应根据表达需要选用恰当的词语来代替“说”,以增添语言的趣味性。
⑦想一想,在写人物对话时,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代替“说”?(小组交流,采用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回答)
谈论、窃窃私语、训斥、讲解、怒骂、吼叫、夸赞、辩解、劝说、质疑、讲、谈、喊……
⑧整理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根据感彩对这些词语进行分类。
(2)不用“说”字的提示语。
①过渡:以后我们在写人物说话时就可以根据情景选择不同的词语,可是有同学说,不用这些词语,也能写好人物的提示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借书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②教师范读,学生仔细观察,说说有何发现。
第一句中,提示语“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是说话人的心理活动;第二句中,提示语“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是说话人的动作、神态。两句话都没有用表示“说”的词语,但却使句子更加生动了。
③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如果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说”的词语,会怎么样呢?读一读,比较一下。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借书了!”我说。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说:“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④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加上“说”的词语,句子反而更啰唆了,不用“说”,不影响理解,还使句子更生动。
⑤引导学生试着从之前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3)展示学生之前的习作例句,试着用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等描写作为提示语,改一改,让句子变得更加生动,更能表情达意。
第二课时
1.通过观察和仿写,掌握书写的要领,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2.通过查阅资料和不断朗读,理解赞扬民族英雄的四句名言,并熟读成诵。
板块一 书写提示
1.谈话导入:我们要举行一次书法作品展览,把你优秀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同学们愿意参加吗?(板书:创作书法作品)
2.欣赏作品,发现异同。
(1)接下来我们先来欣赏几组优秀硬笔书法作品。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这些作品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书法作品的格式有横式、竖式,竖式的作品从右往左写,署名在左下角;横式的作品从上往下,署名在右下角。
(3)(出示横式和竖式的两幅作品)你能说说横式和竖式在题目、落款方面还有什么异同点吗?
异:竖式的题目位于最右列中间位置,横式的题目可位于结尾的摘抄说明。
同:两者的落款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落款的字号小于正文字号,字体可与正文相同。
3.仔细观察,总结方法。
(1)出示教材上的两幅硬笔书法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我们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要点1:行款整齐,即文字写在格子中间,行距均等,字距均等,文字大小均等。
要点2:布局合理,即文字开头空两格,前后安排合理。
要点3:书写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没有涂抹修改的部分。
要点4: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升书写水平。
(2)带着这些注意事项,自由朗读两幅作品。
4.练习训练,规范姿势。
(1)在熟读创作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请学生拿出作品纸,拿起笔,选择自己想写的书法作品。
(2)按照要求摆好写字姿势,教师纠正个别姿势不规范的学生。
(3)学生练习,注意格式正确,字体端正,卷面整洁。教师巡视指导。
5.结合示范辨析矫正。
(1)你能结合自己的书写说说哪个字最难写吗?
(2)教师根据学生反映的实际情况,重点指导并范写难字。
(3)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书法作品,我们来帮他看看有没有需改进的地方。
(4)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互评。
6.在全班举办一次书法展览。
板块二 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自己祖国的钟情。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日积月累中的四句名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2.理解句意。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你们能结合相关资料,说一说对这四句名言的理解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意: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大意: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表达了为国献身,血洒疆场,赢得荣光的决心。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大意: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
“位卑未敢忘忧国。”大意:即使官位卑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
(2)学生齐读四句名言,想一想,你对哪句名言感触最深?
3.熟读成诵。
(1)同学们刚才读着这些名言名句时,想到了哪些人?
屈原、文天祥、岳飞、邓世昌、戚继光、郑成功、狼牙山五壮士……
(2)过渡:其实这些名言名句都是形容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爱国英雄的,用来形容本单元出现的英雄人物也很贴切,来,我们再次朗读这些名言名句。
(3)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
4.拓展积累。
(1)(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句子)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赞颂爱国英雄的名言名句?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先秦]屈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2)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这些句子的意思。
(3)学生熟读成诵。
1.注重授之以渔,发展思维。“语文园地”是将本单元的专题学习成果展示出来的一个版块,不仅加深了对单元课文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时,更多的是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如教授“交流平台”时,可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过的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场景,总结出点面结合表达方法有什么特点;然后小组代表与全班一起讨论交流。这样既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2.注重课堂练习,达到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每一堂课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因此练习在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书写提示”版块时,就需要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练字,并巡视纠正学生的书写,如纠正他们的书写姿势、书写习惯。写完之后,让学生互相讨论,推荐书写好的学生,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