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黑和土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三黑和土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9 17:5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三黑和土地
《三黑和土地》是诗人苏金伞于1948年9月创作的诗歌。这首诗讲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大众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诗人把这一主题思想通过三黑在翻土地时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来。诗歌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无边的幸福感,土地就是农民的命,甚至比命还重要。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状态。
全诗共十五节,采用写实的创作笔法,写出了农民三黑翻地、粑地,累了在地头歇息这些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3小节,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了“农民一有了土地”之后那种极度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为第4~9小节,写三黑有了土地后精耕细作,突出了他的勤劳。第三部分为第10~12小节,写三黑回忆起逮蝈蝈儿的情景,以蝈蝈儿为线索,今昔对比。第四部分为第13
~14小节,表达了三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第五部分为第15小节,写翻身做主的三黑心情甜蜜。
全诗几乎没有直抒胸臆式的情感呼告,却能让人在诗句中感受到浓烈的喜悦、珍视和热爱之情。这些情感的抒发,是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绘间接实现的:因为喜悦,蝈蝈儿“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因为珍视与热爱,“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从来没睡过”的“这么好的床”“叫麦籽儿睡上”。这样鲜活生动的描写,诗人信手拈来,读者感同身受。
1.正确理解“疙瘩、挨骂、白霎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3.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4.学习抓关键句,在诵读中体会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疙瘩、挨骂、白霎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2.学习抓关键句,在诵读中体会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1.阅读教学
本文是一篇现代诗歌,应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本文是作者苏金伞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歌颂大规模的土地改革的作品,写作背景与时代相对于现在孩子所处的年代来说比较久远,在学习诗歌前了解一定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学习本课时,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通过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体会情感等途径,使学生感受到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阅读链接”编排了陈晓光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从主题来说,这首诗歌与课文一脉相承,说明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梦想和希望。“阅读链接”
可以与课文形成呼应,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体会人类与土地相互依存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珍惜土地、保护土地的情感。
2.表达特色
这首诗有着独特的表达特色:①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善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打比方,抒发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之情。如“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②自然、清白的语言特色,诗人所用的字词几乎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甚至是常出现在农民口中的口语化词汇,通俗易懂。“尝一尝”“试一试”“躺一躺”“歇一歇”等词语的叠加,“白霎霎”“笑嘻嘻”等叠词的运用,情真意切,表达了一个翻身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幸福之感。
1.搜索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1课时
板块一 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农民在地里辛苦劳作的图片,教师简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指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度)。
2.简介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3.过渡:今天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因为国家政策而重新获得土地的农民,那么,拥有了土地的他,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4.导入课题,解题。交代了主人公——三黑以及他赖以生存的土地。
5.介绍作者。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乡土诗人,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时人评论“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主要著作有诗集《地层下》《窗外》《入伍》等。本诗选自《苏金伞诗选》,略有改动。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2)结合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的事情,体现了农民们得到自己的土地后的幸福感,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3.理清文章思路。
(1)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之后,让学生初读诗歌并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写了三黑和土地之间的哪几件事?通过圈画词句,理清课文层次。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第一部分(1~3小节):写了农民有了土地之后,那种极度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4~9小节):三黑精耕细作,突出了他的勤劳。
第三部分(10~12小节):以蝈蝈儿为线索,今昔对比。
第四部分(13、14小节):写三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五部分(15小节):点明中心,写翻身做主的三黑心情甜蜜。
4.全班齐读诗歌,感受三黑的喜悦之情。
板块三 抓关键句,体会情感
1.过渡:第一部分写了三黑有了土地之后的喜悦心情,那么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心情?请你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一部分。
句段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1)指名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读出农民拥有了土地后的极度喜悦之情。
(2)引导学生抓住“整个”一词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3)指名读,引导学生抓住两次出现的“一……就……”这对关联词,抓住将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的描写,体会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感受有了土地的农民那种欢愉,那种兴奋,那种满足。
(4)朗读指导:语气轻快、欢乐,读出农民的渴望。
句段2: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句段3: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1)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恨不得”和“尝”“躺”两个动词,想象诗中描绘的一个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的农民,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将土地视作生命一样珍贵的情感。
(2)指导朗读。读出农民对土地的爱的深沉。
3.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第4~9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圈画批注三黑翻地、耙地、播种的关键词句,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句段4: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引导学生抓住“每一寸土”“每一块土疙瘩”,体会三黑对土地倾注了全部精力与心血,仔细研究每一寸泥土,他把土地看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句段5: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①插入“耙”的图片,解释“耙”的含义,帮助学生想象三黑辛苦劳作的场面。
耙:用耙子聚拢和散开柴草、谷物等或平整土地。
②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耙好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说明地被耙得非常整齐、漂亮,表明三黑对这片土地的爱。
句段6: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句段7: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句段8: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①学生自主阅读第6~9小节,品味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②学生自由回答。
第6小节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松散的地比作一张软床,可以看出地被翻过很多遍,已经是非常松软的状态;第7~8小节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麦籽儿在土地上快乐成长的幸福,感受三黑用心耕作土地后的满足和幸福;第9小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荞麦的花比喻为一片雪,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荞麦的花洁白无瑕,荞麦长势茂盛、丰收在望的特点。同时,荞麦花开暗含了三黑对于劳动成果的渴望。
从三黑要把这样的地给麦籽儿睡,感受三黑对麦籽儿那种像对孩子一般的呵护,体会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所表现出的三黑心中的喜悦。
4.学习第三部分。
(1)学生自由读第10~12小节,抓住“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这样质朴的语言来体会三黑听到蝈蝈儿“吱吱吱”的叫声时心情的美好。
(2)引导学生抓住三黑的回忆和拥有土地的现在进行对比,感受农民们拥有土地的幸福、自由和惬意。
(3)指导朗读。注意读出爹娘的埋怨和地主的痛骂。
5.学习第四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三黑的设想,体会三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6.学习第五部分。
(1)学生默读第15小节,抓住对三黑的神态和对“蝈蝈儿”的描写,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
农民翻身为主,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只要辛勤耕作,
就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所以三黑的心里甜极了。“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烘托了三黑激动、喜悦的心情。
7.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8.小组讨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三黑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他渴望拥有土地,他愿意把整个生命投入土地,他把土地当成宝贝一样对待,想亲自品尝,想亲自钻进地里感受它的温度,土地让他对生活有了希望、有了美好的憧憬。
板块四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过渡:文中的这片土地对三黑来说是如此地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这篇文章,体会这里出现的土地又是什么样的呢?找出关键词句。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我们的生活、理想和未来都建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一切希望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要珍惜、爱护脚下的土地。
4.土地对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但有人还是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请你结合生活中正面或反面的环保案例,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5.师小结: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人类和土地不是相互敌对而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到土地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因此,人类决不能肆意践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苏金伞的作品帮助很大。
2.了解背景帮助我们感知人物情感。《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所讲的农民没有土地的历史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年代较为久远,因此了解背景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理解三黑重新获得土地的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