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花之歌
《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态度: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一种境遇,总要积极地追求光明。
诗歌第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成长、芬芳、凋谢的过程展开了详细的描绘。第5~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
本文语言清新,哲理隽永,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最出彩的地方就是诗歌中没有一个“花”字,却每一句都在写花。且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个积极向上的花的形象。如“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女”“婚礼上的冠冕”等,营造出了丰富雅致的诗文意境。其次,在语句表达方面大量运用结构整齐的句式。如第3自然段“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等。这些整齐的句式使诗文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韵美,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层次清晰地将作者的想象一一铺陈开来,画面丰富而有气势。此外,“阅读链接”中的散文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杨柳和水莲的对话引发思考,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个版块的设置意在指导学生继续练习“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能够说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感受花“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散文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体会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难点
感受花的各种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1.字词教学
字音方面,注意注音的字词,“啭”是翘舌音;“娑”是平舌音。词语理解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苍穹、冠冕、馥郁、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教学
本文隽永清新,读来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重点。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力和象征意义,并通过多种方式反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语感,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其次,在交流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开学生的联想,能说出为什么能够看出“我”是花。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曲折的人生经历来体会他独特的人生态度,如此一来便是从他的人生感悟想开去,从文中的“花”读到文中的“人”,再想到生活中的自己,从而获得人生启迪。
3.表达运用
本文想象奇特,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花的特点,抒写理想。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多读,多想,多议。最后可通过小练笔的方式,指导学生运用“我是……”的句式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草之歌”“树之歌”“风之歌”等,真正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1.课前搜集纪伯伦的相关资料。
2.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旋律美和音韵美。思考: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3.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课时
板块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多幅鲜花图,进行欣赏。
2.谈话:同学们,一朵朵娇艳夺目的鲜花,带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在诗人纪伯伦的笔下,花是有灵气、有生命、有个性的事物,她与万物和谐共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她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启迪。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花的美好和灵性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交流资料,介绍作者。
(1)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资料。
(2)介绍纪伯伦,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其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并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五首,包括《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花之歌》和《幸福之歌》。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诗歌,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3.出示本课容易读错的词语,并进行警示,对其中难理解的词语进行点拨。
苍穹 孕育 冠冕 摇曳 馥郁 琼浆 鸣啭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4.默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围绕《花之歌》写了哪些内容?
5.学生小组汇报,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的过程。第5~7自然段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赞扬了她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6.同学们,这首散文诗在写花,却没有出现一个“花”字,你能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是花呢?找出描写花的语句,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
句段1: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思考: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介绍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
(2)指导朗读,学生读出花开花落的韵味。
句段2: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出示草地上鲜花盛开的图片)学生分享直观感受。
仿佛看到了草地上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天空坠落下来一样。
(3)男女生比赛读,读出美的感受。
句段3: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1)引导学生从前后语句中体会“诸元素之女”指四季,即春、夏、秋、冬。
(2)四季的变化是怎样的?你能试着从四季的变化来理解这句话吗?
这句话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写出了花在冬天孕育,在春天开放,在夏天成长,在秋天凋零的过程。
(3)指名读,读出花在四季更迭变化的过程。
句段4: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花是什么?
这句话是说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花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的装饰,可以作为葬礼的祭献。
(2)引导学生从读中想开去,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花还有什么用处?
(3)教师展示花在不同的场景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花的作用。
(4)分小组比赛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板块三 介绍背景,读懂诗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2.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花的形象,然后说一说花在做什么。
句段1: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是什么意思?
(2)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指太阳。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
3.想一想,你觉得纪伯伦是在写花吗?他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学生交流。
(1)补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在短暂而光辉的生命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感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的一个农家。12岁时,因不堪忍受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了美国,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返回祖国学习民族文化。1902年返回美国后,病魔先后夺去了他的三位亲人,之后他以写文卖画为主,挣扎在社会底层。1908年他得到友人的资助奔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指点。以后一直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当他感到生命即将到达终点时,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于是无视病痛的折磨,坚持写作,直到48岁英年早逝。
(2)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之后,结合最后一自然段,说一说你对课文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句段2: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从花的精神“对光明心驰神往”“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感受到了作者追求光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再读,读出花向往光明、积极向上的精神。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想开去,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块四 拓展阅读,互学互享
1.过渡:看来,我们要真正读懂一首散文诗,就要学会在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才会对诗歌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有更准确的认识。
2.出示“阅读链接”中《杨柳与水莲》一文,简介作者宗白华。
3.自由朗读选文,想一想文中又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
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杨柳”和“水莲”之间的对话形式来说明道理。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思考:面对刚刚逝去的夜,杨柳和水莲有着哪些不同的感受?
杨柳:感受“夜的美”。水莲“恐惧悲哀”,感受着“夜的黑暗”“污泥的冷湿”。
(2)从杨柳与水莲的对话中,你能说一说它们各自都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吗?
杨柳:立于“碧夜的幕中”。水莲:躲于“绿叶的帘里”,“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在黑暗的深处”。
(3)由杨柳与水莲的对话想开去,说一说,她们的对话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杨柳”代表一种执着探寻、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水莲”代表一种畏畏缩缩、缺乏自信的人生态度。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4.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5.结合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小练笔:以“________之歌”为题(如“草之歌”“树之歌”“雪之歌”等),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仿写一首散文诗。
板块五 课文回顾,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花之歌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
2.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3.总结:《花之歌》这首散文诗以花的口吻,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大自然画卷,赞美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追求光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注重在品读中感悟花的形象。本文课题是《花之歌》,但全文却没有一个“花”字。因此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做到听读想象,默读思考,朗读悟情,品读欣赏。在读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花”的形象,寻找人生的启迪。
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体会花的精神。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成果。从阅读中想开去,融入感情,获得结论。
3.引导学生借鉴散文诗的语言特点。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清新,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开篇连用四个比喻“我是……”,在小练笔中就可以从这些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达到习其言、悟其法,仿写他物,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