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走月亮
《走月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和欢快幸福的笔调,描写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所见所想。文中用了较大篇幅描写月下的自然景象,画面静谧,意境恬淡;排比句的使用,使得文章语言富有节奏和韵律。
全文四次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月亮升起,“我”和阿妈在月光照耀的小路上走月亮;“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我”和阿妈在村道、田埂上走月亮。反复的方式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幸福和喜悦,展现了“我”和阿妈之间的浓厚亲情。
第4自然段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融汇在一起。“我”看见了“细细的溪水”“灰白色的鹅卵石”“可爱的小水塘”,“我”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我想象“阿妈白天洗衣裳”“我用树叶做小船”,这些内容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又灵动的图画。
第6自然段同样调动多种感官,用眼看、耳听、鼻闻、心想,将一幅幅画面呈现给读者。有淳朴的乡村风俗图景,还有安宁祥和的夜景图,有丰收的图景,也有辛勤劳作的图景。这一段的最后,更是表达了“我”等待阿爸,对阿爸的思念之感。
文中穿插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表达更加优美生动,富有画面感。如,第2自然段中四个“照亮了”构成的排比,描摹出一幅月光图,点亮了苍山、大青树、大道、小路,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如“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用拟人的手法贴切的描绘出水塘倒映出月色的画面。又如“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稻田丰收在望的美景。
此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包含深情的语句。文中反复出现的“我和阿妈走月亮”流露出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幸福之感和浓浓情意;“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句话既写了天上的月亮和星星,也写了地上的“我”和阿妈,天上月亮就如阿妈,“我”就像那星星,物与人之间的对照,体现出“我”与阿妈之间的温馨和甜蜜。
教材中的插图也展现了走月亮时的情景。“我”和阿妈身穿民族服饰,在皎洁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浓浓的温情充盈其间。
1.学习本课生字,认识“鹅、卵”等生字,会写“淘、牵”等生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交流自身体会。
4.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写下自身经历过的月下情景。
教学重点
1.从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的景色,体会“我”与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
2.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体会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文字描绘的景象。
2.激发学生阅读欲望,让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得到感悟、升华,从而体会文中意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1.字词教学
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初步扫清语言障碍。提示学生可利用偏旁表意的特点对生字进行识记,随文学习中加强记忆。如,“卵”字是一个象形字,可通过图文对照的形式,再结合字义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在教学会认的生字时,可结合词语进行整体认读,如“鹅、卵、俗、跃、烁”可结合词语“鹅卵石、风俗、跃出、闪闪烁烁”。此外可利用字音、字形来辨析生字,如提示“穗”和“惠”通过字音进行辨析,“埂”可用熟字“更”辨别字形。
在教学本文要求会写的生字时,要求学生自主观察字形进行书写。重点强调“卵”字的笔顺,以及“葡”“萄”两个字的下半部分“甫、缶“的写法和位置。
2.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利用想象在脑海中还原课文中描绘的画面。课文以“走”为行文线索,展现出了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教师可指导学生进一步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个方法,让学生想象月亮从“洱海那边”升起来时月光如洗的样子,感受月夜的明亮与柔和。
第4和第6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的重点,在教学时,要抓住富有画面感和想象空间的语段,在反复吟诵中进行揣摩,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通过“看、听、闻”这几方面,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叙述出来。如,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课文,随后和同学交流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并结合课文,给画面起一个名称,帮助学生理解句段中的主要画面。例如“水塘抱月”可以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开展想象,实现从文字到画面,最后再回归到文字的学习过程。
教学第6自然段时,可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月亮牵星”的画面。结合插图,感受天上“月亮牵星”,地上阿妈牵“我”的温馨画面,体会“我”与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阅读这一段的时候,注意语速缓慢,读出画面感,读出“我”与阿妈在一起走月亮时的兴奋、愉悦与幸福。
在朗读课文时,要注意优美语句的积累,体会文中有画面感的语句。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排列、联系上下文、填补空白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画面感的语句。注意通过范读让学生进入情景,产生画面感,用感官和内心去体会文字。范读时可加入悠扬的音乐和适当的肢体动作,让学生掌握阅读节奏。
3.表达运用
背诵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想象每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画面,借助画面回忆文字。
课后题目要求学生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进行抄写,可以引导学生品读优美语句,让学生说一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抄写时,也可以将句中的优美部分加上横线,以帮助学生在抄写时品味句子。
课后“小练笔”给出了仿写第6自然段的任务。这一自然段是作者描写沿着村道边走边看边想时的场景,作者调动了自身感官去感受实景。练笔之前,可引导学生回忆自身的回忆,调出学生储存的情感,从而快速帮学生找到练笔素材。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具有画面感的语言,说出曾在月光下经历的情景。在反馈评价时,要特别强调“这样的描述是否让你脑海中产生画面?”直接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让想象与语言积累相结合,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质量。
1.准备悠扬的音乐,收集月下场景的图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标注优美语段。
4.多媒体课件。
3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鹅、卵”等生字,会写“鹅”“卵”“俗”这几个字,并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块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提出问题:从图上人物的穿着猜测她们会是哪里的人。
2.由这个问题导出两人所穿是白族服饰,课件出示关于白族的相关资料。
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这篇课文的作者吴然就是云南人。
3.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作者和他的妈妈的故事。(课件出示课题和作者)
4.介绍作者,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吴然,云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春城晚报高级编辑。编辑之余,多为少年儿童写作。1973年在《云南日报》发表儿童文学《海花》。曾获全国优秀儿童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奖。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配乐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求学生勾画出易读错的字词。
2.学会自由朗读,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读顺课文,圈画带有生字的词语。
①小组内以段落为顺序检查读文情况,订正字音
②小组抽读,以开火车的形式接读。课件出示易错警示。
“运载”的“载”是四声。
“泼剌”不是常见词,易读错。泼剌:鱼跃出水面时的声音。
“沟水汩汩”是沟水流动发出“汩汩”的声音。
3.出示生字,齐读生字。
4.汉字拼写格出示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点书写笔顺。引导学生注意,“葡萄”两个字的下半部分“角缶”的写法和位置。
“卵”字为左右结构,不要漏写里面的点;“跃”字的右边不要写成“天”;
“坑”和“填”左边部分要写得窄一些,提土旁要偏上一些,“填”字右边的“真”中间有三横;“稻”字右下“臼”中的两个小横,不能连在一起。
5.分类指导书写。
(1)将本课生字进行归类。
(2)分类别进行书写指导。
“淘、鹅、卵、坑、洼、填、稼、俗、跃、稻”是左右结构;
“葡、萄、熟”是上下结构;“牵”是上中下结构;
“庄”是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的“坑、洼、填、稼、俗、跃、稻”注意书写时左窄右宽;
“鹅、卵”是左右同宽,写“卵”时左半边最后一撇不能忘记;
上下结构的“葡、萄”上小下大,下半部分“甫、缶”的写法和位置易错位,“熟”字上大下小。
6.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课件给出识字技巧。
(1)熟字加偏旁识记生字:牵、鹅、填、庄、稼、俗、跃、熟
(2)比较识字法:掏—淘卵—卯葡—铺萄—掏 稻—滔
板块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几次提到“走月亮”。
文中四次提到“走月亮”,分别在第3、5、7、9自然段。
2.“走月亮”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1)“走月亮”就是阿妈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
(2)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
3.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美好的景致能够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更多的是因为它见证了真切的情和相濡以沫的爱。
4.课堂小结。
学习这节课我们知道“走月亮”是南方特有的习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中也会呈现一幅幅温情的画面,让我们再次阅读课文,进入课堂练习。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绘的美好意境。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体会文中“我”与阿妈之间浓厚的亲情,调动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谈谈切身体会。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全班朗读。
2.概述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述课文内容。
3.过渡: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走月亮”,这节课我们也要去和作者“走月亮”。下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你们闭上眼睛,感受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等一下说说这些画面带给你的感受。
4.请学生畅谈听后的感受。
板块二 品味课文,理清脉络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大致顺序。
2.说说“我”和阿妈去了哪些地方“走月亮”。
第1~3自然段:“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4~5自然段:“我”和阿妈在小溪边走月亮。
第6~7自然段:“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8~9自然段:“我”和阿妈只是静静的走着,走过了许多地方。
3.课件依次出示以下句段,师生共同品读。
(1)过渡:“我”和阿妈走月亮巧妙的出现了四次,将本文串联了起来,那么“我”每到了一个地方,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呢?
(2)老师引导,出示重点句段进行诵读和体会。
句段1:(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范读,注意读好四个“照亮”。
②读出由远及近之感,让学生体会月光慢慢地从远处高高的点苍山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再到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上。
③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运用以及排比手法的精妙。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段,读出“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时的心情。
句段2: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①指名朗读,提出学生同步思考问题:读了这段文字,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②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③指导学生体会“抱”字的用法。思考:为什么要用“抱”这个字。
④联系句段的上下文,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小水塘像妈妈一样抱着月亮,画面温馨可爱。
用“抱”这个字是因为许多鹅卵石中间的小水塘里映着月亮的倒影,看起来像是环抱着月亮。
小水塘和月亮使作者想到了自己和妈妈。
①这句话好在哪里,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稻穗成熟的样子,以及月光下稻田的美丽,语言生动形象,传达出了丰收的信息。
②过渡:“我”和阿妈走在成熟的麦田边,处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应当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段。
句段4: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①从这一段话中,你又看见了哪些画面?
②省略号表示什么?
省略号强调我和阿妈走过的地点还有很多,不只是果园、庄稼地和菜地,还有其他。
③引导学生通过省略号想象:“我”和阿妈还去了哪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用“走过……走过……走过……”的句式来说一说。
板块三 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朗读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情景。
(1)教师范读课文第1~3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画面感,让学生仿佛觉得是自己和阿妈走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
阅读时,联系生活实际,比较月光和其他的光有什么不同之处。
(3)抓住第2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想象月光还照亮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3~9自然段。
(1)出示阅读要求
用句式“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问到了……”描述自己从文本中感受到的美景。
(2)聚焦第4自然段,通过作者奇特的表达进行想象。出示句段,
句段1:细细的流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①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溪水会流着香味和月光?
句段2:灰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①过渡:如果你就是河床上的一颗鹅卵石,周围是小水塘,说一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引发学生想象。
②联系想象到的画面,体会生动形象的拟人写法,感受文字的诗意。
3.自读第6自然段,出示相关句段。
句段3:灰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还是紫葡萄?
(1)“我”和阿妈来到田埂上,“我”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请自行阅读第6自然段。
听到:秋虫唱歌,夜鸟拍打翅膀,鱼儿跃出水面。
闻到:果子的甜香。
③过渡:鱼儿的欢跃还有果子的甜香都在向我们报告丰收的喜讯,因此我们应该读出丰收的喜悦与激动。
板块四 整体回顾,课堂小结
1.过渡:《走月亮》这篇课文用优美的文笔,带领我们走过了许多地方,领略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景色,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因此在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应当带着快乐、甜美、幸福的心情,去感受走月亮。
2.小练笔。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与家人类似于“走月亮”的温情时刻,回忆你与家人的故事,将具体细节说一说、写一写。
3.伴随音乐,全班齐读全文。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第三课时
1.指导学生仿写月下某个情景。
2.小组评议,互相提出修改意见,修改习作。
板块一 文段导路激发兴趣
1.过渡:“走月亮”这篇课文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场景中,并且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6自然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2.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的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3.说一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月亮照亮了村道、夜鸟、鱼儿、飘香的果园、稻田。
4.想一想:“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是什么句式?
设问句
板块二 创设情景打开思路
1.结合第6自然段,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将月下情景写的那么美的。
(2)抓住省略号处的留白,发挥想象。
(2)抓住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句子进行赏析。
2.出示一组月下情境图,赏析。
3.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欣赏的画面。
4.引导学生回忆:你曾经在月光下做了什么事,有过怎样难忘的回忆?
(1)提示学生关键词:月下散步、月下游戏、月下遐想。
(2)学生自由交流。说一说你经历过的月下某个情景,让同学来评价你描述的情景美不美。
5.过渡:学习了第6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把月下情景写的那么美的,接下来就请大家用上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语句,把自己经历过的月下情景写下来。
6.学生自由习作。
板块三 打开思路,运用修辞
1.例文引路。
示例:街道已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填上黑色的沥青。虫子叫着,鸟儿唱着,鱼儿在水中游着,廊桥上灯火通明,十分壮丽,站在廊桥上,就可以看见许多树木和高楼。哦!妈妈,我们到廊桥上去吧,去看看那高楼大厦。
(1)用范文进一步打开学生思路。
(2)提示学生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自己的习作具体生动。
2.小组评价
3.自主修改
4.作品展示,选出最佳习作。
板块四 结构图示,课文总结
1.出示结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3.课堂小结:《走月亮》这篇课文通过“我”和阿妈在月下散步这件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温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1.想象画面,调动学生情感。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感受如月光般温柔的叙述,让作者的情感缓缓流入学生心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结合生活体验,开展想象,让文字转化为画面呈现在学生脑中。提问学生“闻到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将学生的思维从文本拉向更贴近他们自身的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通过丰富的想象,学生仿佛看见文字中蕴含的画面。当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时,便能带着这样的画面,去感受文章的诗意。
2.联系生活,感受亲情。
《走月亮》一文不仅用优美的文字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景象,更体现了母女之间浓厚的亲情,营造出了温馨而美好的气氛。当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回忆类似与亲人相处的温情时刻,感受与亲人之间在一起的幸福、快乐。联系实际后,再回到文本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强烈。语言文字与鲜活的形象、真切的情感联系起来,学生的真情被激发,对文章的感悟也更深刻。这正是教师调动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壑,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注入到了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