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一个豌豆荚里的五粒豆
《一个豌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一个豌豆荚里的五粒豆子不同的个性和经历,重点描写了第五粒豆的经历,带给人感动,让人敬佩。文章语言风趣、想象大胆、温情脉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以五粒豆的对话展开,讲述了五粒豆怀揣美好愿望的曲折经历,其中以第五粒豆的经历最为神奇,它从“一个囚犯”变成了“一个小花园”,并且带给小女孩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本文通过五粒豆不同的命运,讲述了一个温馨又富有深意的故事,耐人寻味,给读者以极大的思考空间。
课文共有二十四个自然段。第1~12自然段写豆荚成熟后,五粒豆被当做玩具枪的子弹,在射出去之前各自憧憬未来。第13~21自然段详细讲述了第五粒豆落在楼顶窗下一个长满了青苔的狭小缝隙里,顽强地生根、长叶、开花,让病床上的小女孩备受鼓舞。第22~24自然段先简述了其余四粒豆各自的命运,最后写了小女孩伴随着豌豆花的盛开,拥有了健康和快乐。
课前的学习提示和课后题都围绕提问策略展开。学习提示和课后第一题意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仿照问题清单,整理同学提出的问题,学习其中的提问方法。课文右侧的泡泡提示既可针对部分内容提问,也可针对全文提问,因此阅读时不仅要关注局部,也要立足整体,这是学习提问的主要生长点。问题清单中的第一、二个问题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情节发展和看似矛盾之处提出的。第三个问题针对课文的整体提出——对比阅读,比较五粒豆的经历。省略号则提示还可以针对部分或全文提出更多问题。课后第三题旨在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课文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含义,思考豌豆苗的生长和女孩恢复健康之间的关系。
1.认识“豌、按”等生字,会写“豌、按”等生字,正确读写“豌豆、以为”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积极思考,学会从部分和整体的角度对文章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从部分内容和全文两个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本课是学生接触提问策略的第一篇文章,应当在阅读和小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写下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开展小组学习,整理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字词教学
10个会认的字在课文中均有注音,可引导学生随文识记。在随文识记中,可以根据字形结构,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如“囚”字,“人”在框里像一个人被关在牢房里,也像第五粒豆一样钻进长满青苔的裂缝里。“僵、框”可以通过冀中识字的方式进行,它们都是左右结构,“僵”右边有两个“田”,“框”右边是半包围结构。“溢”字作为较难理解的生字,可以借助字形,帮助学生理解其本义是指水多而满,从容器中流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会写的生字中,“豌”字笔画较多,注意指导学生从字的结构、位置、笔画的穿插和避让进行学习。“豌”字左窄右宽、左高右低、结构紧凑,豆字旁最后一笔为提。“恐”字下面的心字底要写得扁平,卧钩起笔与左边第二画竖的起笔齐平。“曾”字上半部分笔顺要写正确,先写中间的短竖,再写短竖两边的点。
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豌豆、暖洋洋、舒适、黑暗”等词语,随文阅读、识记并理解积累。“虚弱、愉快、兴奋”等词语可以在课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后尝试造句运用。
2.学习提问
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提问,无论是从宏观上提问,还是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进行提问,都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自助阅读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可利用课后第二题提供的问题清单,观察清单示例,借助泡泡,了解清单中的提问既有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出的,也有针对全文提出的。通过回读课文,可知道清单中第一、二个问题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出来的,伴随阅读过程所产生。第三个问题则是针对全文进行提问,是读完故事后,联系上下文故事情节提出的。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式进行提问。可结合前后故事情节进行提问,如“谁才是五粒豆中最了不起的?”可根据故事结局提问,如“小女孩为什么会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
3.理解课文,迁移运用
学习提问策略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理问题清单,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从而理解课文。提问能力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学习课后联系中的问题清单,让学生明确可以从部分和全文的角度展开提问,然后整理小组以及全班的问题清单,巩固这一提问方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圈画出本文的生字词。
3.准备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豌、按”等生字,会写“豌、按”等生字,正确读写“豌豆、以为”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图片
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去看看它们都分别经历了什么。
3.出示作者介绍。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17岁发表诗剧《阿尔芙索尔》,崭露才华。1831年,他开始跨越欧洲的旅行,并终其一生保持了一个旅行者的热情。1835年,安徒生完成了以意大利为背景的《即兴诗人》,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安徒生致力于童话创作,一生创作了《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白雪公主》等160多篇童话作品。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朗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读准生字读音,边读边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下列字词的读音。
豌豆 按照 暖洋洋 舒适 黑暗 恐怕 僵硬 丰满 等待 虚弱 耐心 温和 暖和 愉快 兴奋 曾经
(1)指名学生领读词语。
(2)全班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3.出示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书写。豌”字笔画较多,强调“豌”字左窄右宽、左高右低、结构紧凑,豆字旁最后一笔为提。“恐”字下面的心字底要写得扁平,卧钩起笔与左边第二画竖的起笔齐平。“曾”字上半部分笔顺要写正确,先写中间的短竖,再写短竖两边的点。
4.提示难写的字,观察字形,解说指导。
“绕”字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尧”,不要多写一点。
5.教师范写。
6.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板块三 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讲的是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的,因为它发芽、开花这样一个过程,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2.通过阅读,找出五粒豆即将分别时,它们各自的愿望是什么?
(1)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组反馈。
(3)出示下列语段,师生共同了解五粒豆的愿望是什么。
句段1:“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来吧!”第一粒豌豆说完就飞走了。
“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于是,它也飞走了。
仔细感受第一粒和第二粒豌豆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这是第一粒和第二粒豆的愿望,它们一粒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一粒要直接飞进太阳里去。它们自高自大。
句段2:“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接下来两粒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在没有被装进玩具枪之前,它们从小孩的手中滑落到地上,打起滚来。但这两粒豌豆最终还是被装进玩具枪里去了。它们说:“我们才会飞得最远呢!”
第三粒和第四粒豆的性格是怎样的?
第三粒和第四粒豆满足于现状。
句段3:“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粒豆说。
这两句话可以感受到最后一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
①思考:最后一粒豆最后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那粒豆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的。
②小豌豆的成长为女孩带来了什么?
小豌豆的成长,为小女孩带来了鼓励,使得小女孩恢复了活力。
③其余几粒豌豆怎么样了呢?
它们有的落在屋顶,被鸽子吃掉了,有的落在地上没滚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有的掉到了水沟里,涨得大大的。这其余四粒豌豆虽然各有归属,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归属,课文幽默地进行讽刺,减轻了全文的凝重感,很有趣味。
4.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的豆粒最值得称赞,它的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生病的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抓住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物质储存和精神储存同样重要。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生字、词语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课文主要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了解课文。
板块二 尝试质疑合作探究
1.过渡: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吗?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如何提问,再看看课后第二题中都提出了什么问题。
2.出示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示学生问题可以针对一部分内容来提,也可以针对全文来提。
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完成小组问题清单。
4.在小组内对比问题清单,引导学生明白,有些问题是相似的,将此类重复的问题进行合并。
5.教师小结:我们既可以针对课文的某一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从整体入手,针对全篇课文提问。
板块二 迁移运用整理清单
1.过渡:同学们通过完成小组的问题清单,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现在通过小组合作,梳理本组的问题清单,看看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的某一部分内容提出的,哪些问题是针对全篇课文从整体上提出的。并将相应的问题归类到不同的板块中。
小组问题清单
针对部分提问的问题
针对全文提问的问题
2.展示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1)各小组将问题清单进行展示。
(2)说一说小组梳理问题清单的方法。
3.完成班级问题清单。各小组将本组问题整理进班级问题清单中,并合并相似问题,完成班级问题清单。
小组问题清单
针对部分提问的问题
针对全文提问的问题
4.聚焦问题,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课后习题。
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2)让学生相互交流想法。
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板块三 课文总结体会情感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五粒豆的经历。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帮助他人实现价值
2.过渡: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其余四粒豌豆虽然各有归属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归属。水沟两次表态是幽默地讽刺,也减轻了全文的凝重感,很有趣味。
3.总结: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同时这节课同学们也尝试着思考和提问,尝试交流合作,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学习习惯。
完成《教材1+1·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一篇童话,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课文主要讲了一个豆荚里有五颗豌豆,它们都有自己的志向。一粒想飞到世界中去,一粒想飞到太阳上去,另外两粒想飞得更高更远,还有一粒希望只要为别人做件事好事,而对世界没有什么奢求。其中第五颗豌豆活得最有意义,它创造了一个奇迹,拯救了一个发育不全,多病的小女孩,其它四颗豌豆有的掉进了臭水沟被泡得太大,有的被鸽子吃掉了。课文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你为别人付出了什么。
在本课教学中,要重视读前的观察。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借此猜测故事会讲什么内容,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期待,由此来开启教学。
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提出问题,梳理出学生感兴趣并且具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细读课文。在讨论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关注文字、画面细节,逐渐领略作品的深意,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把讨论作为阅读指导的重要环节,能够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长久热情。组织阅读讨论时,要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关注情感的熏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能通过挖掘细节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