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路甬祥的作品,作者仅用短短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以及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变化。透过简洁、生动的描述,可以看到一幅幅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美好画面,能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点燃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文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一句话概括了主要内容。第2自然段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指出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第3、4自然段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对比,展现出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5自然段进一步阐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课文以简短的篇幅,展现了跨越时空的丰富生活场景,人类正不断从依赖自然走向主动创造,在20世纪一百年间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了无数奇迹,改善了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课文列举“程控电话”“因特网”等技术,形象说明科学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引用唐诗赞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用名人话语强调是科学技术创造着人类的美好生活。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本单元导读中明确要求:“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篇课文的导语写到:“一位同学读了下面这篇课文,在旁边和文后写下了自己的问题。读课文,写下你的问题,和同学交流。”可见,在统编教材中,这一课的语文要素是“质疑”。要借用这篇课文,训练学生提出问题、梳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提问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1.认识“唤、技”等生字,会写“唤、纪”等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世纪”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掌握提问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能够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从而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4.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5.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或全文提有价值的问题。
2.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随文识记。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部分字的读音。如,“赖、兰”是边音,“索”是平舌音。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唤、亿、哲”。其余较为常见的字,如“获、奥、质”在生活中常常出现,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去教学。
要求会写的字,可以在课后集中学习。指导学生关注个别生字的易错笔画,如,“纪”的右边是“己”不是“己”;“亿”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核”的右边两撇中第一撇长,第二撇短。“奥、益”的点和撇不容易写好,可以重点指导,请学生观察写法,然后有重点的练习。教学时可以追根溯源,讲述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掌握这个字的正确写法。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其中“原子核、物质、哲学”可让学生查资料理解。“世纪”可结合课文“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理解。“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可让学生说说读到这些词语想到了谁。其余词语可让学生选择几个说句子。
2.阅读教学
在阅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要逐渐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课学到的提问方法,然后自主运用学到的方法,边读课文边提问。如果学生有困难,可让学生模仿学习伙伴的问题来提问。如,学生可以模仿第一处旁批,提出“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什么人类可以呼风唤雨?”“‘呼风唤雨’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等问题。模仿第四处旁批,还可以提出“科学改变着人类的哪些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再对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
教学时,可利用学生筛选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如,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生活是怎样的?出现之后,人类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解决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第3、4自然段,说说现代科学技术出现前后人类生活有什么不同,还可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们的生活,以及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表达运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语文课时,我们既要关注人文性,也要关注工具性,应尽可能让两者有机融合。课后第三题,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些奇迹怎样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如果学生说得很简略,如:“高铁让我们的出行更便捷了。”教师可进一步让学生说说某次乘坐高铁出行的经历以及感受,还可以与乘坐普通列车的经历和感受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说具体。如果有学生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并没有改善我们的生活,反倒给生活带来了麻烦,只要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看法,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并把两方面的看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现代科学技术。
1.收集关于我们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料。
2.预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学会运用。
3.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唤、技”等生字,会写“唤、纪”等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世纪”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板块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过渡:同学们听过“呼风唤雨”这个成语吗?你从这个这个成语能想到什么?
2.出示图片:千里眼、顺风耳图片。
呼风唤雨原是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
3.谈话过渡:呼风唤雨原本是神话故事里神仙才能做到的事,但是今天,我们也可以做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4.出示作者资料。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流体传动及控制学家。1964至1979年浙江大学助教、讲师。在机械工程特别是流体传动与控制、高等工程教育等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曾在欧、美和中国等国获得20项专利,在国内外发表过250多篇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论文及两本科学著作。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读的不好的地方反复阅读。
(2)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指名读课文,教师注意提醒易错字音,在语境中教学字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潜”避免误读为第三声“qiǎn”。
3.课件出示生字。
唤 纪 技 改 程 超 忆 核 奥 益 联 哲 任 善
①检查生字读音,请同学领读生字。
②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引导学生观察带“口”的生字“唤、程、超、哲、善”,观察“口”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写法上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善”字,不要少写一横。
4.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赛读、齐读词语。
呼风唤雨 世纪 技术 改变 程度
超过 腾云驾雾 幻想 原子核 奥秘 日益 联系 物质 哲学任何 创造 改善
板块三 品读语句,尝试质疑
1.细读重点语段,进行质疑。
(1)出示句段,学生自读,聚焦字词。
句段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①这部分内容中”呼风唤雨“多次出现,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可以读一读,写一写这个词语,并说说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②关注作者是怎么处理这个词语的。作者对这个词语进行了提问“是谁来呼风唤雨呢?”“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③提问过渡:我们发现:呼风唤雨“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示学生将问题批注在课文相应处。
(2)小组讨论交流。
①四人一组,交流各自的问题。
②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是谁在呼风唤雨呢?怎样呼风唤雨的呢?
问题二: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问题三: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3)小组交流讨论后,可把这些问题同全班提出,和全班同学讨论。
2.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尝试着思考和提问,尝试着合作交流。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书上提出的问题和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针对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本课词语表上的词语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课文的大概内容,指导学生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提出了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板块二 深入质疑,研讨交流
1.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对课文提出问题。
(1)出示下列句段,让学生读一读,将提出的问题写在课本相应位置。
句段1: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①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寻找本句中的重点词,并圈画出来。
②引导学生关注“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体会这两个虽然相似,但含义却不同的词语。“发现”指人们探索研究出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指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句段2: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①学生默读句子。
②抓住句子中的特殊词汇,体会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在今天指什么?说明了什么?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收集、高速火车、飞机、载人航天飞船的图片。
(2)小组交流,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①是谁在呼风唤雨,怎样呼风唤雨的呢?
是人类,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②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是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的生活。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机子美好的愿望。
③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
要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科学创造神话,科学创造奇迹。课文中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来形容生活变化之大。
2.过渡:现代科学技术无处不在,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想一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1)小组交流讨论。
(2)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3.小结: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小结:我们在享受20世纪科技成果同时,也应该立志为21世纪做点什么?老师将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最主要的是:对科学的喜好;考虑问题的无限耐心;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勉;一种发明力和丰富的常识。”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的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由于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①是谁在呼风唤雨?是怎样呼风唤雨的呢?②那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③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从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大胆地把他们想象的说出来。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课文第4自然段科学成就的介绍中感受到20世纪的呼风唤雨。
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是必须的,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断句不准确,朗读的效果也就不好,理解起来也不够深刻,因此我示范朗读教给学生正确的断句方法。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再来读,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文中感受到了20世纪的确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