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语文园地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9 15:5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围绕本单元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梳理和总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不同形式结尾的特点。这三篇文章的结尾都有照应开头或者题目的特点,但是又各不相同:《慈母情深》的结尾不仅交代了事情的结果,还蕴含了作者对母亲难以言尽的感情;《桂花雨》的结尾揭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以及浓厚的思乡之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展现了作者成年后对父母两种不同评价方式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题让学生阅读《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中两个场景描写,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第一段话描写了母亲工作的场景,体现了环境的恶劣,衬托出母亲的辛劳,挣钱的不易,为情节发展营造氛围。第二段话描写了“我”和父亲逛庙会的场景,庙会的热闹和物质的丰富衬托了父亲和“我”的困窘,为下文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和做万花筒做铺垫,也表达了“我”迷恋庙会上玩的和吃的,却不忍心叫父亲买的心情。
第三题出示的两个片段,都是主人公在成长中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我”和母亲长期在一起,却是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瘦小,明白了自己的责任;看到父亲的背影,“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滋味。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回想自己成长中类似的“第一次”,把当时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事情,可能是第一次遇到,也可能是熟悉的事情,但这一次却有了新的感受。
“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古代圣贤提倡勤俭节约的名句,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1.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文章巧妙的结尾方法。
3.学习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4.试着写一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5.积累有关勤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3.体会文章结尾的特点,学习写好结尾。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结尾的特点,学习写好结尾。
2.试着写一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1.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整理三篇课文中出现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交流阅读的方法和感受,有重点地分析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让学生联系自己课外阅读的经验,谈一谈通过品读场景、细节,自己体验到的独特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总结、体会、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的好处。
2.语句段运用
引导学生发现三篇文章结尾的共同特点。首先让学生阅读这三篇文章的结尾,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一篇文章是由题目、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构成的,这三个结尾分别和文章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最后让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学生会发现《慈母情深》的结尾照应了文章开头;《桂花雨》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和题目相照应。
引导学生发现三篇文章结尾的不同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思考三个结尾的不同特点。如,《慈母情深》的结尾让学生思考:交代事情的结果,用句号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呢?学生联系文章主旨,会发现省略号蕴含着“我”对母亲言之不尽的感情。同样,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体会《桂花雨》的结尾点明了主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再次强调、深化了主题。
让学生交流成长中印象深刻的“第一次”,然后把它写下来,注意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日积月累
学生自主阅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
引导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采用结合上下文猜想、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了解句子大意。对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词语教师要加以提示。如,“夫”是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维”是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强调。
采取自由读、师生对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提供具体语境,让学生理解这几句名言的含义,试着运用这些语句,扩展积累相关名言。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结尾的特点,学习写好结尾。
板块一 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过渡: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它们写的都是父母之爱。并且都运用了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来表达感情。
2.多媒体课件出示“交流平台”内容。
板块二 交流平台,体会表达
1.体会场景描写在文章中表达感情的作用。
(1)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场景描写。
场景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景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2)感受“交流平台”中所说的场景描写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如,《父爱之舟》中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
2.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1)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感受“交流平台”中所说的细节描写起到的作用。如,引导学生回忆《慈母情深》中,“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一母亲数钱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母亲工作辛劳、挣钱不易,以及“我”的羞愧、自责。又如,通过“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这一细节写出母亲顾不得抬头,突出工作的忙碌、辛苦。
3.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内容,交流其他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句段,分析其作用。
在爸爸读诗时,我的脸几乎要埋进盘子中。诗只有短短10行,但爸爸似乎读了好几个小时!我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1)引导学生从对“我”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我”的紧张、忐忑不安、害怕的心理。
(2)小结:阅读课文时,品味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块三 体会语段,总结体会
1.联系课文,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
(1)阅读《慈母情深》的结尾。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这是一种自然收束式的结尾,即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自然得出结果。同时这个结尾也呼应了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更主要的是,它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令读者在回味中感受到作者那复杂的情感。
(2)阅读《桂花雨》的结尾。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与开头相照应,在内容上进一步突出了桂花雨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抒发感情,表达对家乡深深的思念。用抒情的方式结束文章,能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
(3)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感悟式结尾,写出了自己因某件事而生发的感悟,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结尾揭示了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母亲的爱是慈祥的爱、鼓励的爱;父亲的爱是严厉的爱、深沉的爱。这样的结尾总结了全文,使文章的主题鲜明突出。
2.拓展延伸。
(1)学生讨论,交流你知道的课文结尾方法。
(2)过渡: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课文中我们学到几种结尾方法,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的结尾方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3)课件出示资料,补充常见的结尾方法。
①自然结束法。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意蕴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称为“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
②画龙点睛法。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结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
③抒情议论法。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产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第二课时
1.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试着写一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3.积累有关勤俭的名言。
板块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2.课件出示。
场景描写;细节描写。
3.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语段,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板块二 阅读文段,总结作用
1.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1)课件出示《慈母情深》的相关文段。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2)学生阅读文段。
(3)交流这段场景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这段话不惜重墨描写了母亲的工作环境。厂房里空间狭小,潮湿颓败,酷热难当,像蒸笼一样,逼真的描写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女工们依然紧张地忙碌着。这些描写衬托出她们工作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与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
(4)课件出示《父爱之舟》中的相关文段。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5)学生读文段。交流这段场景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这段话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渲染了欢快、热闹的气氛,衬托出父子之间的温情。这样的场景描写至少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童年的小事进入作者的梦乡,说明了这样的事情,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二是这一场景突出了“我”家境的贫寒,在如此贫寒的境况下,父亲还想办法满足孩子,可见父爱是何等的深沉、真挚和浓厚。
(6)总结场景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景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
②明示、暗点主题。有的场景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景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2.写一写自己的“第一次”。
(1)课件出示句子。
①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②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2)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这样的“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小结。
第①段中的两个“第一次”说明“我”已经体会到母亲的辛劳,也说明“我”的内心对母亲充满了崇敬、热爱之情。第②段中的“第一次”表明了“我”这次的“哭”与以往的不同,突出了“哭”中蕴含的复杂滋味。这两个句子中的“第一次”都说明了“我”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内心感到愧疚,知道了应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过渡: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思考一下,和同学交流。
(5)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成长中类似的经历,打开思路。
(6)把你“第一次”的经历写下来。让学生写下自己当时心里的感受。提醒学生在写的时候,把事情用一两句话作概述,不需要展开。重点把内心的触动写具体,不说空话、套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第一次感受妈妈的苍老,可以写一写:一直以来眼中的妈妈是怎样的?此时的妈妈呢?你心中是什么滋味?
(7)写完之后,在班级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评。
板块三 诵读名句,积累拓展
1.反复诵读句子。引导学生将句子读正确,对一些不太容易的句子加以提示。如,“夫”是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维”是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强调。
“夫”读fū,“澹”读dàn。
2.理解名言的意思,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意思是: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意思是: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意思是:即使是一碗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3.积累拓展。
(1)请同学们展示搜集到的其他相关名言,交流、评论。
(2)引导学生明白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选择其中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4.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场景描写的作用,还学会了写一写自己“第一次”的独特体验,背诵了有关勤俭的名言,可以说受益匪浅。
语文园地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对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系统地整合、梳理、巩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并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延伸。语文园地的教学,既能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夯实基础,又能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掌握方法,拓展学习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园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紧扣教学重点,设计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这三个栏目。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回顾课文内容入手的,导课这一环节中设计的三个问题都是关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和课文写作方法的,这种简洁的导课方式既联系了旧知识,学习了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又导入了新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非常实用。
在教学“交流平台”这一板块时,要紧扣教材,以课文中的场景描写和抒情方法为依托,使学生对场景描写和抒情方法有直观、形象的认识,进而加以提炼,概括出场景描写的概念,同学们的认识就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教学方法贯彻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理念。
在“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同样要贯彻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先认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结尾方式及其好处,进而拓展不同类型的结尾方式,然后加以概括提炼,使学生既有直观的认识,又有理论的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对写作结尾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在前两个板块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再去写自己的“第一次”,就可以水到渠成,难度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