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落花生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落花生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9 16:4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落花生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家庭活动和从中受到的教育。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课文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共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过收获节时全家人一起尝花生、议花生,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详写了父亲和“我们”的对话,父亲对于花生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并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全文语言清新平易,没有冗长的叙述,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叙谈。所用的语言都是日常话语,保留着生活的本色本真。简洁的对话,让人物的个性鲜明突出:母亲温和善良,姐弟单纯可爱,父亲循循善诱。寥寥数语,却栩栩如生;语言平淡,而立意高远。两者完美结合,使这篇看似平淡无奇的散文具有充足的文学性。文章借花生来讨论做人的道理,并抒发自然而深切的情感,是用来落实相关语文要素的好文本。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亩、吩”等生字,掌握多音字“便”,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学会书写“播、浇”等生字和“播种、浇水、吩咐”等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开辟、收获、吩咐、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体会父亲的殷殷深情。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特点,并联想到身边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1.字词教学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读准轻声词、多音字,认清字形,在文中画出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揣摩意思。教学生字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学“亭、矮、榴”时,可以结合图片和实物;教学“播、浇、吩、咐、榨”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吩、咐、浇、慕”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其中,“吩、咐、浇、慕”为形声字,且声旁改变,易形声字误读,可以运用“加一加”识字法,进行强化识字。教学“亩”字时,可以联系数学中“亩”和“平方米”的单位换算,步测感受“半亩”的面积;也可以根据教室的面积,估算半亩大约是几个教室,从而理解记忆。教学“榨”字时,还可通过组词“榨油、榨果汁、榨菜”等来理解和记忆。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播”的第八笔是竖;注意“慕”的最后两点要横排写,不能上下写。
词语理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其中,“播种、收获、便宜、爱慕、体面”还可以运用动作表演、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等方式来理解。
2.阅读教学
在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从课文对话中可以看出花生具有哪些特点?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这既体现了父爱的别致、深沉,也让读者躬身自省为人处世的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咀嚼体会。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父亲和孩子们关于花生的对话。教学时,让学生先说说花生具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从“我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花生“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从“父亲”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花生“果实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不好看”“很有用”。初步了解花生的这些特点之后,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角色,练习分角色朗读。教学时要注意,人物语言前面没有出现角色说话时的心情、神态、动作等提示语。可引导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种花生”的过程,读出大家分享成果的喜悦,再揣摩父亲说话的语气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在读中体会大家对花生的喜爱与敬佩。
3.表达运用
作者重点写“议花生”,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写出了花生的特点,并借花生告诉人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借物喻人”。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却实实在在地为他人、为社会作着自己的贡献。可以联系身边具有这些特征的事物,由物及人,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写身边这样的人。
1.了解作家作品,搜集与花生有关的资料(包括图片、谜语等)。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朗读过程中,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借助字典掌握字音字义,抄写生字并组词。
3.把含义深刻、不易理解的语句圈画出来。
4.安排学生初读课文后,找一找父亲一共说了几次话,用序号标出来。
5.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亩、吩”等生字,会写“亩、播”等生字,掌握多音字“便”,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品读课文第1、2自然段,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质疑、解疑。
板块一 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则谜语:“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打一植物)”
2.指名让学生猜出谜底,由这则谜语引出“落花生”,课件出示花生的图片,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教师或指名学生对花生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介绍,其他学生边观察边听介绍。
3.课件出示花生的相关资料,介绍为什么把花生叫作“落花生”。
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花落了之后,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4.过渡:落花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花生,是一种极其普通的作物,被人们广泛种植。作者小时候种过花生,还与家人过了一次花生收获节。那一夜,孩子们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听父亲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父亲说了些什么?他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怎样的人?让我们走进课文,与作者一同回味这难忘的一幕。(课件同步出示课题和作者)
5.介绍作者许地山,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许地山(1894—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在燕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作品。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吩”是前鼻音,“亭”是后鼻音,“榨”是翘舌音。“播种”的“种”在文中读三声,不要读成四声;“便宜”的“便”在文中读pián,不能读成biàn。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的规范,“亩、慕”是上下结构,“亩”上宽下窄,“慕”上窄下宽;“亭”是上中下结构,上下窄、中间宽;“播、浇、榨、矮、吩、咐”都是左右结构,都要写得左窄右宽;“吩、咐”书写时注意口字旁要写小,且位置偏上。强调书写的正确,“播”右上部分是撇加“米”,注意不要写成“采”,右上部分的竖和下面“田”的竖不相连;“浇”右边“尧”的右上角不要多加一点,可与“烧、晓、绕、饶”等形近字进行比较区分,理解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慕”下面不要写成“小”,强调最后两点必须并排写,不要上下写;“矮”左边“矢”最后一笔变成点,与右下“女”的撇形成避让。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播种 浇水 吩咐 榨油 爱慕
体面 深夜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再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
7.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1)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作者重点写了“议花生”。因为在谈论花生的过程中,“我们”明白了父亲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8.围绕落花生,作者详写了议花生,略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吃花生。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重点,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法有使叙述主次分明的特点。
板块三 品读课文,收获花生
1.自读课文,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体现全家人心情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
(2)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①全家人是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个词能体会到?
②这个词里包含了哪些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全班交流,引导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答案,课件出示下列句子,并引导感悟。
句段: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1)交流理解“居然”一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读句子,结合“居然”的意思,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及其产生的原因。
①“居然”的意思: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
②全家人的心情:意外、惊喜。
③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我们”原本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去种花生,并没有把握一定会有收获。“我们”不仅享受了种花生这个过程的快乐,而且大有收获。这多么让人兴奋、惊喜呀!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名再读句子,读出惊喜之情,读后评价,齐读体会。
(4)结合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段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
①从“种花生”到“收花生”,一般需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作者却只用了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样安排是合理的,因为“种花生”并不是文章表达的重点,应当把笔墨主要放在“议花生”这部分内容上。
②这四个词语简要地概括了种花生的过程,作者使用了逗号而不是顿号,表示了这些过程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就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3.小结: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一个花生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议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想通过谈论花生,希望“我们”做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指名让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花生的意外收获令“我们”惊喜万分,母亲是个有心人,高兴之余,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全家一起过一个收获节,一方面让“我们”品尝到花生的香甜,另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一家是如何边吃花生边谈花生的吧。
板块二 品读探究,了解花生
1.范读第3~15自然段,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等。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思考任务。
(1)这部分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2)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你知道花生具有什么样的好处吗?
(1)师生共同交流: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3~11)讨论了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讲了做人的道理。
(2)引导学生重点阅读第4~9自然段的对话描写:点出了花生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好处,为下文揭示花生的内在美埋下了伏笔。
(3)让学生自由朗读第3~15自然段,勾画并认真品读父亲议论花生好处的语句,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文字旁边。读完后,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课件依次出示下面的语段,师生共读共悟。
句段1: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指名让学生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语段,从而明确这是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这段话中提到了花生、桃子、石榴、苹果四种事物,后三种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但与花生相比,还是花生更可贵。
(2)结合对“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中“爱慕”一词的理解,体会父亲的态度、观点。
①“爱慕”指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抓住关键词“爱慕”,思考:父亲对这些鲜红嫩绿的果实产生了爱慕之心吗?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意,从而明确父亲并没有对这些鲜红嫩绿的果实产生爱慕之心,而是对落花生产生了爱慕之心,点明“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一句就表现了父亲的观点。
(3)指名再读这段话,引导学生感受此处运用的对比手法,明确父亲认为花生的品格是最可贵的。他认为在花生众多的好处中,最可贵的是外表不好看,但对别人有用。父亲将花生和三种果实相比,通过比较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美,却具有内在的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计较名利。“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花生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炫耀、表露的可贵品格。
(4)齐读父亲的这段话,读出花生的可贵。
(5)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那么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句段2: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1)课件出示语句,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同步思考问题:应怎样理解这句话?
(2)师生共同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讲做人的道理。
(3)通过“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个转折句,明确这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二次议论,由物及人,结合花生的可贵品质,教育“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他希望“我们”都能像花生那样不计名利、默默奉献、造福他人和社会,做一个朴实无华而有内在美的,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虽然……可……”这个转折句式,强调了花生虽然外表不美,却有实用价值——默默无闻、毫无私心地给别人带去好处。
(4)过渡:孩子们明白父亲的话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句段3: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课件出示“我”说的话,教师相机提问、点拨:什么是“体面”?“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怎样才算是“有用的人”?
(2)师生共同交流。
①“体面”指外表好看。抓住关键词“体面”,通过理解词义,引导学生理解句意。
②“只讲体面”的意思是只追求外表的好看,做表面文章,不注重是否对他人有用。这种表面的“体面”是不会长久且没有意义的。
③“有用的人”指默默奉献、对他人和社会有帮助的人。
(3)再次分角色朗读第3~14自然段,小组讨论: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要点:做人当同花生一样,踏踏实实、不慕虚荣,实实在在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谈一谈什么是“有用的人”,从而体会人物的心理及文章所讲述的道理,突出文章表达的思想。
5.指名朗读第15自然段,感受朴实无华、意味深长的结尾。抓住关键词“印”理解人物情感,明确父亲议花生,就是在议人生。“印”字表明“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父亲的教导,再用“深深地”加以修饰,更加突显了父亲的话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将陪伴“我”成长,影响“我”的一生,时时刻刻鞭策“我”要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6.小结:花生,也许它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文中的父亲希望儿女成为像花生一样的人,其实这也是父母、老师、社会、国家对你们的期待。(可再次齐读父亲的话,教师表达愿望,告诉学生也要像花生那样实实在在地为人、做事,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板块三 写法总结,学会表达
1.过渡:作者重点写“议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他是在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作“借物喻人”。生活中也有很多平凡的事物,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毫不起眼,如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你是否由它们联想到了身边的一些人?你会想到那些人呢?
2.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要点:竹子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象征着清淡高雅、谦虚有节、一尘不染的品格形象。梅花凌寒开放、傲然挺立,清雅却有德行,象征着高洁、谦虚、坚强却有风度之人。蜜蜂迎着朝霞而出,披着余晖而归,餐风饮露、采花酿蜜,以苦为乐,既敬业又精业,象征着求实、奉献。路灯虽不华美,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默默地为夜行的人照亮脚下的路,恪尽职守。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师生共同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使用“借物喻人”手法的好处:能使表情达意更加含蓄,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借物”是为了说明什么或赞誉怎样的人。
4.课件出示练笔要求。
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小结:同学们,我们在这个收获节上可以说是收获颇丰,不仅品尝到了花生的香甜,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还在父亲的引导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谈话的艺术,这就是生活的教育。同学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记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完成对应训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五年级是训练质疑的最佳时机,课堂伊始,应让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再将解决问题的权力大胆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合作、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这期间教师顺学而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想学、要学的欲望,真正做到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但是,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学生提问,没有紧抓住主题,因而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这时,教师应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对勇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用语言、眼神、手势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总之,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只等待教师发问的被动的学习心态,能促进积极思考意识的形成,改变原有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模式。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