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点明创造性复述是把故事生动、形象地讲给别人的交际要求,同时梳理和介绍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如,转变角色讲故事、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变换顺序讲故事。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感受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俗语通俗、活泼,成语凝练、文雅。第二题以《狼和小羊》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把简略的情节说具体,并运用这样的方法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唐代林杰的一首古诗《乞巧》,古诗对民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也称七夕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大意是:七夕的夜晚,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想象着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终于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该有几万条吧!
1.通过交流,了解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的三种方法,并能运用喜欢的方法讲民间故事。
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并进行积累运用。
3.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创编,对故事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和描述,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4.通过朗读、背诵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2.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交流平台
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自主默读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注意要点,用笔勾画关键语句,梳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交流在创造性复述故事中的心得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词句段运用
此部分分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可以先组织学生自读这些俗语和成语,明确每一组词语的意思都是相近的;接着让学生通过选词填空、用词语造句的方式,或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用其中一组说句子或讲个小故事,在练习中体会两组词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二个板块进一步提示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比较示例中的两个片段,找到不一样的地方,体会如何把简略的地方说具体;然后运用第二个片段中把故事讲具体的方法,展开想象,说说牛郎织女第一次相见,给对方各自留下怎样的印象,他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怎么做,以及牛郎织女当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3.日积月累
可以引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乞巧节开始拓展了解其他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熟读成诵。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1.学生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部分语句;诵读《乞巧》,了解其他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板块一 回顾交流,总结收获
1.师:本单元我们读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读到了好的故事,我们会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已经听过,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可以来点小创作。
2.默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用笔勾画关键语句,梳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并交流:讲民间故事有哪些有趣的方式呢?(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交流在创造性复述故事中的心得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指名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下几种方法:
“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大胆想象,合理编写故事”“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
4.这些方法听起来就很有趣,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板块二 分组合作,创编故事
1.任务一:“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合作用海力布的口吻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1)教师课件展示第1~3自然段范例。
我是一个猎人,叫海力布。
我是个热心肠的人。每次打猎回来,我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很少的一份。大家都很尊敬我!
一天,我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上有呼救声。我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从我头上方飞过。我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组长先进行内容的分工,让每位组员负责一个部分,然后合作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
2.任务二:“大胆想象,合理编写故事”——讲一讲猎人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事。
(1)学生阅读《猎人海力布》最后两个自然段。
(2)组长朗读问题:猎人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每位组员为故事增加合理的结尾,组内交流后推选代表在班里展示。
(3)小组代表展示。
3.任务三:“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将结局提前,设置悬念,吸引观众。
(1)学生讨论如果将《猎人海力布》的故事结尾提前,最后一个自然段改写成开头,会有怎样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师课件展示《宝莲灯》《白蛇传》故事资料。
(3)小组内完成结局变开头的转化,并把故事说精彩。
(4)小组代表展示。
板块三 体会对比,学习运用
1.活动一:区分俗语与成语。
(1)指名学生读左右两组词语,说说发现。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2)教师提示:同一行两个词语意思相同,两列词语的形式不同,分别是俗语与成语。出示课件讲解俗语与成语的区别。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联。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等;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等;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等。
(3)词语运用,体会表达效果。
师:请同学们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俗语、成语填空。课件出示句子。
曹操杀了蔡瑁、张允,知道上了周瑜的当,当即( )。
我们年轻人,要敢于勇往直前,不能( )。
长大后,我们要( ),回报父母的恩情。
老师( )地指出了我们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此事必须大家群策群力,即使我有再大的本领,终究( )。
(4)学生思考交流:俗语和成语表达效果哪个好?(提示:各有特色,按需使用)
2.活动二:仿照例文,把故事情节说具体。
(1)出示例文,比较交流:你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提示:意思一样)
(2)思考:这两段话有什么不同点?用笔画出片段二中增添的部分。(教师总结要点:加入了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
(3)请同学们仿照教材上的示例说一段话,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提示:先独自想象,并联系上下文,思考自己要加入哪些内容;与同桌交流自己想增添的内容,并听听同学的建议)
(4)班内分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5)各小组推荐代表到全班讲述,其余同学评议。评议要点:是否加入了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抓住重点进行描写。
板块四 诵读品味,感悟经典
1.朗读。
(1)出示古诗《乞巧》,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2)课件出示古代少女们乞巧的画面,再读古诗,熟读成诵。
2.了解作者。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去世时年仅十七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3.理解词语。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4.感知诗意。
(1)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自己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2)教师:这首诗前两句隐藏着一个民间故事,你们知道吗?(提示:牛郎织女)
(3)教师讲解,赏析诗歌。
这首诗开头两句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5.拓展交流。
(1)教师:除了乞巧节,你还了解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2)学生交流,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资料。(提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
6.学生再次诵读古诗。教师小结: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大家可以课下去收集一些,读一读,背一背。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宜把学生带入情境,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同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