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太 阳
《太阳》是第五单元的开篇课文。这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文章介绍的这两方面内容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
课文编排在习作单元的第一课,承载着开启习作指导的重要任务。课后的两个习题,明确了课堂教学方向,除了了解太阳的特点,对人类的作用之外,还要了解作者介绍事物的说明方法。尤其第二题,指向了课文表达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的感受,为学生从阅读中习得方法,尝试着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说明方法将事物的某一个或几个特点介绍清楚导航。
1.会认“摄、殖”等生字,会写“摄、氏”等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摄氏度、繁殖、粮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本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3.了解本文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对照说明方法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尝试运用说明方法描述事物。
教学难点
1.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中,重点指导会写的字,其中有的容易读错,如“摄、殖”;有的容易与形近字混淆,如“炭”与“碳”;有的容易写错笔顺,如“区”。教师要指导读法、写法、用法。最好是把字放到词语里、句子里去学习和理解。
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可以一边教学课文一边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教学
先用提取关键句和简洁概括的方法理解文章段落的意思,然后利用分类归纳的方法知晓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脉络的梳理,属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要感受太阳的特点,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方法的妙处。第三阶段可以开展活动,通过交流、讨论,检查同学们对说明方法及其妙处的掌握情况,试着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为了降低难度,可以给学生设定某种句式或提示,学生依据句式或提示用一句话或一段话介绍事物。
3.表达运用
语文是语言艺术,学会表达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文就要训练学生准确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能力。本文综合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恰当说明了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可以给学生设定句式或提示,让学生课后选择说明方法介绍事物。
1.读课题,查找与太阳有关的故事,如《后羿射日》,初步了解太阳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字要读准字音;会写字不但要读准字音,而且要组词书写,且组词形式要丰富,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其意思。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摄、殖”等生字,会写“摄、氏”等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摄氏度、繁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本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有怎样密切的关系。
板块一 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与太阳有关的影视作品节选,回顾《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民间传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的影视节选讲的是什么故事吗?(回答: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这些故事,都是和太阳有关的,对于太阳,我们似乎是熟悉的,其实又是陌生的。面对太阳,你知道一些怎样的知识呢?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太阳》,去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
太阳只是宇宙中一颗十分普通的恒星,但它却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包含我们的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一些矮行星、彗星和其他无数的太阳系小天体,它们都在太阳的强大引力作用下环绕太阳运行。地球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的能量。可以说,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本板块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教师再予以生难字词的指导。再结合课后第一题,思考课文围绕太阳写了哪些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摄、氏、殖、杀”为翘舌音。“粮”读liáng,不能读成lián。“疗”读liáo,不能读成niáo。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注意“殖、区”的书写,“殖”的右边“直”里面是三横,“区”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寸草不生 摄氏度 繁殖 粮食
煤炭 飘浮 地区 杀菌 治疗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默读,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关于太阳的哪些知识?具体到每个段落讲述了哪些内容?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自己归纳总结,明确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7.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第1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2自然段:讲太阳很大。
第3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很高。
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植物、动物和资源的关系。
第5自然段:讲太阳与雨雪的关系。
第6自然段:讲太阳与风的关系。
第7自然段:讲太阳能杀菌、能预防和治疗疾病。
第8自然段:讲有了太阳才有美丽的地球。
8.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概括的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教师要适时点拨,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要看各个自然段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的属于并列关系,有的属于因果关系,有的属于递进关系。
第一部分(1~3):并列关系,写太阳的特点:远、大、热。
第二部分(4~7):并列关系,从“动植物、资源”“雨、雪”“风”“医疗”等方面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
第三部分(8):总结前文。
9.教师总结。概括起来,课文主要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了解本文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尝试运用说明方法描述事物。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复习回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一文主要围绕“太阳”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出示课件):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人类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互动。也可以把答案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在课件上)
3.太阳有哪些特点呢?
太阳的特点:远、大、热。
4.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呢?
课文从“动植物、资源”“雨、雪”“风”“医疗”等方面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
板块二 研读课文,掌握方法
教学本板块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第一部分内容,在了解太阳的特点的同时,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再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读经验,交流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一、研读第一部分内容,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1.学习第1自然段。
(1)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方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请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从文中找出答案。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2)第1自然段在介绍“远”这个特点时,如果不用数字,只说距离“很远很远”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用法以及好处。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距离“很远很远”,会给人一种很笼统模糊的印象。用数字说明两者的距离,更加精确、清楚,有科学依据,令人信服。
(3)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太遥远了,我们仅从数字上很难感知这个距离,但是课文又很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介绍方法,让我们对太阳的“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个方法是什么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介绍。
课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了两个假设“步行到太阳上去”“坐飞机到太阳上去”,通过我们熟悉的情况假设,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的“远”。
2.学习第2自然段。
(1)第2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个特点?想一想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个特点的?找出相应的语句。
第2自然段介绍了“大”这个特点。课文中“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句话说明了太阳的“大”。
(2)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如果文中只写太阳“很大很大”好不好?为什么?
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地球是我们熟知的事物,在我们的印象中地球已经很大了,作者拿太阳和地球作比较,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一百三十多万倍呢!这就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我们熟悉的事物做参照物,能让学生们更了解事物的特点,如果只是单纯地写“很大很大”,就不能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了。
3.学习第3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介绍“热”这个特点的?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2)这两句话分别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这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对文中句子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打比方能把事物的特点说得具体、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让我们去课文的第二部分寻找答案吧。
二、研读第二部分内容,体会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第4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课文列举了哪些动植物?又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庄稼、树木,鸟、兽、虫、鱼等。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这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比较太阳的作用,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课件展示有太阳和没有太阳这两种情况下,植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图片对比,加深学生对“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认识)
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两种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就是作比较。
3.第5、6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云、雨、雪、风的形成离不开太阳的力量。
4.第7自然段讲述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引导学生具体举例说一说。
人们为什么要经常晒被子?
答案:因为晒被子可以杀死被子里面的细菌和螨虫等,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5.第8自然段总结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通过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前面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是从正面说的。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的。
6.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7.学生简单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太 阳
2.小结:《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完成对应训练。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科普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对其写作方法所知甚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说明文的文体内容枯燥,语言朴实,不像记叙文那样具有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等特点,因此,说明文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五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决定了一部分学生学习这种文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辅助教学手段上多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导入时,教师播放《后羿射日》等相关影片,再导入本文的学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说明文的教学更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读得好”,等于教学工作成功了一大半。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朗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这节课朗读占了重要位置。从篇幅内容上,有全文读,分节读,分句读;从形式上,有放声自由朗读,个人读,集体读;从方法上,有快读,品读。朗读基本上做到了形式各样,朗读充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朗读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
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提问,鼓励学生发言,并适时予以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一方面又在合作中在讨论、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的基础上,总结大家的共识,得出满意的答案。这节课的重点在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文章中通过哪些具体的语句得出太阳的这些特点的呢?请画出来并好好地读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出了太阳的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了解到太阳的这个特点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最后汇报时,发言积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针对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学有所获,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还有一些不足,我认为朗读指导和训练还可再强化一些;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这些都是在后面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