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欣赏(案例)
一、教材分析:
《清明上河图》教育活动是一节美术欣赏课。该欣赏活动主要是通过引导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解、认识祖国经典绘画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其目的是把“清明上河图’’作为古代艺术及文化启蒙的种子播洒心中,为今后的成长铺路。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引导深入细致的了解宋代首都汴京城的繁荣景象,感知古代热闹的大街场景。引导欣赏画面的布局、感受其和谐流畅的美感。张择端大师在这幅作品中采用了散点透视的绘画手法,将繁杂的内容纳入到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之中。在欣赏绘画的同时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审美观和评价美的能力。整个活动从人物形态、画面的点、线、造型及中国画的色彩入手,把重点放在整幅画的高潮部分“虹桥"。在活动中,采用了让学一学、做一做等教学方法体会古代人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对名清明上河图画的欣赏能力,感知热闹的宋代首都景色。鼓励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力与知识目标:培养观察绘画的色彩美、构图美与造型美的能力,感受其和谐流畅的全景式表现方式。认识画面中人物的形态、古代建筑的造型。
3、技能目标:提高鉴赏能力,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
4、创造力培养目标: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审美观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观察中国画的色彩美、构图美与造型美,感受全景式表现方式。认识画面中人物的形态、古代建筑的造型。
2、提高对名清明上河图画的欣赏能力,感知热闹的宋代首都景色,培养审美观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初略了解中国十大传世名作,引出主题
东晋·顾恺之
(?http:?/??/?baike.baidu.com?/?view?/?6668.htm"
\t
"_blank?)《洛神赋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44648.htm"
\t
"_blank?)》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
(?http:?/??/?baike.baidu.com?/?view?/?127702.htm"
\t
"_blank?),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原《洛神赋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44648.htm"
\t
"_blank?)》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
(?http:?/??/?baike.baidu.com?/?view?/?6668.htm"
\t
"_blank?)绘制(宋摹),这幅画根据曹植
(?http:?/??/?baike.baidu.com?/?view?/?6255.htm"
\t
"_blank?)著名的《洛神赋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0542?/?5246584.htm"
\t
"_blank?)》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公元二百二十二年,魏黄初三年。曹植,曹操的儿子,曹植说自己在途经洛水时邂逅了传说中的伏羲之女洛神,极尽描摹这位佳人的风采神姿,字里行间充斥着强烈的倾慕之情。据说曹植对曹丕的妻子甄妃怀有仰慕之情,却终不可得。《洛神赋》里的洛神,其实就是暗指甄妃,曹植籍着对洛神的描写,来释放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炽热却被压抑已久的情感。?从邺返回封地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这篇文章。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结果却被曹丕,曹丕,曹操的儿子,曹植的哥哥,抢了先,曹植却一直念念不忘。在甄妃死后,曹植入朝去觐见曹丕,曹丕拿出甄妃曾用过的金缕玉带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场。到了晚上,甄后之子曹睿摆宴请自己叔叔,干脆把这个枕头送给他。曹植揣着枕头返回封城,途
经洛水时梦见甄妃前来与之幽会,有感而发,写成此篇。历史上的曹丕,是个出了名的小心眼,对自己的弟弟从来欲除之而后快,七步成诗的故事人人皆知。曹植被他死死囚禁在封地大半辈子,最后郁郁而亡。画作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唐代·阎立本
(?http:?/??/?baike.baidu.com?/?view?/?23513.htm"
\t
"_blank?)《步辇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65060.htm"
\t
"_blank?)》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
(?http:?/??/?baike.baidu.com?/?view?/?23513.htm"
\t
"_blank?)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http:?/??/?baike.baidu.com?/?view?/?7624.htm"
\t
"_blank?)与文成公主
(?http:?/??/?baike.baidu.com?/?view?/?7672.htm"
\t
"_blank?)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
(?http:?/??/?baike.baidu.com?/?view?/?2541.htm"
\t
"_blank?)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
(?http:?/??/?baike.baidu.com?/?view?/?286396.htm"
\t
"_blank?)的情景。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唐代·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8638.htm"
\t
"_blank?)》
张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驰誉丹青。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
(?http:?/??/?baike.baidu.com?/?view?/?2703641.htm"
\t
"_blank?)”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唐代·韩滉《五牛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1.htm"
\t
"_blank?)》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569.htm"
\t
"_blank?)。那时,韩干
(?http:?/??/?baike.baidu.com?/?view?/?340435.htm"
\t
"_blank?)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
1900年,八国联军
(?http:?/??/?baike.baidu.com?/?view?/?8712.htm"
\t
"_blank?)洗劫紫禁城
(?http:?/??/?baike.baidu.com?/?view?/?3999.htm"
\t
"_blank?),《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上个世纪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要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
(?http:?/??/?baike.baidu.com?/?view?/?3514059.htm"
\t
"_blank?)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64085.htm"
\t
"_blank?)》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纵28.7厘米,横335厘米。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16.htm"
\t
"_blank?)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
(?http:?/??/?baike.baidu.com?/?view?/?37385.htm"
\t
"_blank?)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747.htm"
\t
"_blank?)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
(?http:?/??/?baike.baidu.com?/?view?/?79529.htm"
\t
"_blank?)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68.htm"
\t
"_blank?)》
北京故宫博物院
(?http:?/??/?baike.baidu.com?/?view?/?1218927.htm"
\t
"_blank?)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
(?http:?/??/?baike.baidu.com?/?view?/?8102.htm"
\t
"_blank?)赵佶
(?http:?/??/?baike.baidu.com?/?view?/?7448.htm"
\t
"_blank?)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耸,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
(?http:?/??/?baike.baidu.com?/?view?/?303418.htm"
\t
"_blank?)”、“高远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156.htm"
\t
"_blank?)”、“深远”的结合。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7998.htm"
\t
"_blank?)》
是北宋画家张择端
(?http:?/??/?baike.baidu.com?/?view?/?28216.htm"
\t
"_blank?)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同学们,在我们的语文课中,也有相应的学习了,对吧?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68870.htm"
\t
"_blank?)》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8754.htm"
\t
"_blank?)》,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http:?/??/?baike.baidu.com?/?view?/?90263.htm"
\t
"_blank?)。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8612.htm"
\t
"_blank?)》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http:?/??/?baike.baidu.com?/?view?/?90161.htm"
\t
"_blank?)。《汉宫春晓图》,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
(?http:?/??/?baike.baidu.com?/?view?/?158727.htm"
\t
"_blank?)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
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
清代·郎世宁《百骏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422979.htm"
\t
"_blank?)》
该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意大利人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
(?http:?/??/?baike.baidu.com?/?view?/?7708041.htm"
\t
"_blank?)。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
(?http:?/??/?baike.baidu.com?/?view?/?2476.htm"
\t
"_blank?)建筑工事。
二、欣赏画面,感受画面的布局
我们介绍了十大名作,其中那副没有多加介绍?——《清明上河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细细品评这幅名作吧!
整体欣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今河南开封)郊野的风光,这幅长卷上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建筑三十多栋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2、局部欣赏
郊外——城镇——河道、码头——虹桥——街市中心——城门
(想——说——动)
郊野的小路上走来了一群抬轿人,里面坐着一位老妇人,他们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汴河两岸小镇的风光,小镇上有一排排的房子,房顶是什么形状的?
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这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名副其实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是画面的高潮片段。
横跨在汴河两岸的有一座木质拱桥,这座桥弯弯的像什么?
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等,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有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这么热闹啊,他们都在干什么呢,我们放大镜头仔细看一看。
请部分同学上台模仿画面情境中的动态活动,并发挥想象。
这是一座高高的什么?楼顶是什么形状的?墙身和阶梯是用什么线表现出来的?
这是城门,穿过城门会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3、鉴赏总结。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
组织画面。
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主体突出,首尾呼应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技法: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
三、再次整体欣赏,结束本课教学???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本册的推进内容,在关注传世名作的基础上。我认为资料充实,方方面面都要严谨对待。丰富的《清明上河图》知识,都是表现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好的形式语言。通过《清明上河图》动态的欣赏,气势开阔,具有一定的历史韵律,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以从整体到局部授课的特点,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学生参与想、说、动的活动,是进行个性化创作的主要依据,结构细节描绘的重点,也是《清明上河图》的重点。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这样学生容易把握,大部分孩子将来在创作时能注结构特点构图把握,并能很好地展现《清明上河图》历史性和艺术性。在把握《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刻画仍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