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雨霖铃
柳永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雨霖铃”的由来: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聆 听 课 文 朗读
体会作者感情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秋蝉凄切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一场暴雨刚停息下来。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情饮酒;就在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船夫催促登船起程。两个人手拉着手泪眼相望,(此刻纵有千言万语,却)哽咽的竟然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想到走后,船就要开往那烟波浩渺的南方,那里暮云浓重,天空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没有不因离别而伤心的;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 节,这就更令人难以忍受了!今晚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处?想必已是拂晓,所见唯有岸边杨柳、凄凉的晨风和一弯残月。这一离别就是一年,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风情,又跟谁诉说!
作品的思想感情 :
无奈、伤痛、眷恋
1、从时间角度,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2、这词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合说?
3、这词的另一特点是虚实相济,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4、哪些是全词的主旨句?
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卢挚《沉醉东风》)
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晏几道《采桑子》)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寒蝉:忧愁悲苦
长亭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西厢记——《长亭送别》
离愁别绪
骤 雨:
来得快,去得也快。
天不留人。
这一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 “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暮色苍茫,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引人愁思的境界啊! 这句诗表面写景,实则写情,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突出表现了词人离别时悲凉的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词人的愁绪如
千里烟波般的绵长
沉沉雾霭般的浓重
楚地天空般的无边无际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化抽象为具体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烟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
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环境悲凉
骤雨
帐饮无绪
泪眼相看
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惆怅伤感
(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离别难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饱含了无限的凄凉与冷清。
下阙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呢?这些典型意象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
典型意象:
酒、柳、风、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诗经》
柳——留
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温庭筠 : 绿杨陌上多别离。
杨叶比愁眉,
愁长比柳丝。 白居易
关 于 柳:
关于月、风、酒: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
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
况是残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是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别离,给人带来的是凄凉的感觉;
酒-----愁
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
——“酒醒”之后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周邦彦)
关于风:
刘禹锡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名句赏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
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
——“酒醒”之后
酒醒愁醒 难以排遣
古人用“杨柳”作为赠别的信物,它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是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别离;“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离别之意。词人选取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三种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描绘了想像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景色。
酒醒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冷落清秋
愁意浓浓
夹岸杨柳
晓风残月
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
思念苦
寒蝉、长亭 勾勒环境
离别之前 景语
骤雨初歇 渲染气氛 实写
都门帐饮 情事
离别时刻 无绪 留恋 情语
执手相看 凝噎 情态
烟波暮霭 别后去向(设想) 景语
清秋伤别 点旨 情语
别后想象 晓风残月 别后情景(设想) 景语 虚写
良辰好景虚设
别后生活(设想)情语
千种风情无人说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实写 哪些是虚写
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
歌曲吟唱(共31张PPT)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问题一: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人生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问题二: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使用,难免拖泥带水,决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但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问题三:“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问题四:“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词中的“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问题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问题一: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人生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明确一:面对大雨,“莫听”表现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何妨”和“谁怕”则不只是超然物外,甚至有点向风雨挑战的色彩,“吟啸且徐行”表现其潇洒安闲和泰然自若。这体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问题二: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使用,难免拖泥带水,决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但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明确二:这里的轻快不是指行走的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松,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杜甫的“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中的“轻”意思相同。既然心情轻松,大雨又怕什么呢?“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问题三:“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然界的风雨
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 一个“任”字,见出泰然自若、自信的胸襟。
问题四:“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词中的“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明确四:开始作者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作者常常能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这里的“料峭春风”似乎喻指“人生的逆境和政治的风雨”,而“山头斜照”则似乎喻指“人生的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线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用“莫听” “谁怕”,就把镇定自若的心理状态袒露了出来。“吟啸”、“徐行”的行为细节描写,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泰然自若、处之若常的心理状态。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呼应小序中的哪一句? 如何理解?
呼应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说说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表现手法现的异同。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也是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所不同的是,张志和是借渔家生活自道隐居于江湖之间的怡然自得、自乐的情怀,面对仕途与人生旅途中坎坷,采取的是一种逃避的态度。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遇雨,雨具先去,同道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词的序言上看,此词写的是遇雨的一件小事,苏东坡在这首词的取材立意方面给你怎样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从小题材中提炼重大主题。在极为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挖掘重大主题。(以小见大);联想。
总结:
从词的小序中的来看,这首词写的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感受,然而,词人实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仕途与人生旅途中也免不了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地态度就能处之泰然,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最终会“山头斜阳却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粤教版(选修) 唐宋诗词 《苏轼词二首》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本词托物寓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 (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词中作者说自己是“幽人”,应怎样理解
“幽”有深沉,囚拘之意,“幽人”之说,感情沉郁忧愤,意指自己是个犹如囚禁的谪居之人。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两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个性
以“鸿”喻人.借孤鸿不肯栖树而选择沙洲湿地,喻自己宁愿在贬谪中饮恨孤寂,也不愿屈附权势的刚直,倔强。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定风波》。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四题。
关于《乌 台 诗 案》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妄到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