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认识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科学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形态特征。
3.科学态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水的特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意识到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形态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杯子、清水、盐水、牛奶、白醋、可乐、吸管、各种形状的器皿
2.字卡
3.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刚刀砍不断,铁钩勾不起。
2.结合经验,说一说水的样子。
3.引入课题:认识水。
(二)活动探究
1、引领复习,观察方法
(1)说一说观察方法:看,听,闻,尝,听,摸
(2)复习儿歌:用眼看,用鼻闻,用耳听声音。
用舌尝,用手摸,观察方法多。
2.探究学习,观察特征。
(1)介绍材料和要求。(每组两种材料,分辨出哪杯是水)
(2)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
我用的是看的方法:白色的是牛奶,没有颜色的是水。
我用的是闻的方法:白醋有刺鼻气味,水没有气味。
我用的是尝的方法;食盐水有味道,水没有味道。
3精讲点拨,学习新知
(1)师总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水的秘密。
(2)老师介绍安全快速的方法:按照一看二闻三尝的顺序观察。并阐述理由。并说明闻的注意事项:让物体在鼻孔下面隔一段距离,用手扇动闻气味。尝的注意事项:尝之前,要确定这种物质安全,尝的时候用筷子蘸一点,在舌尖上尝尝它的味道。
(3)总结水的基本特征: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4巩固新知,内化提升
(1)介绍材料和要求。
材料:每组白醋、清水、盐水、可乐各一杯
要求:根据掌握的水的特征和观察顺序,找出哪一杯是清水。
(2)学生分组辨认,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
(4)梳理总结:
一看,分辨出可乐。二闻,分辨出白醋。三尝,分辨出盐水。剩下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是清水。
5演示实验,探究形状
(1)学生猜想水的形状。
(2)教师演示实验。
(3)得出结论:水的形状是不固定。
(4)雨水图片引出歌曲:小雨沙沙(拍手唱歌)
(3)总结收获
学生谈收获
1.学会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到了水的特征。
2.知道的水的特征: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3.辨别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判断。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哪里有水。
2.出示图片看看大自然中的水。
3.观看视频谈谈感受,节约用水。
(五)巩固检测
(六)总结升华
(七)拓展作业:制作一份宣传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认识水》课标分析
以《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科学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的机课程。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科学教育,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而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因此,小组合作式学习强化探究式学习的种种优势,所以,其效果更为积极。会。《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因此,本课教学在重视科学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强调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达到知识的外化。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科间的综合,并可以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依据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科学素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课中体现以下几点:
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谜语和PPT课件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领进一个触目可摸的世界中。
2.提供安全材料,让学生合作探究,自由探索,初步用感官感受,找出清水,并探究水的特征。通过汇报交流的形式说出自己的发现。
3.教师精讲点拨,学习新知。引出一看二闻三尝的方法。学生通过辨别水的实验,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
4.
通过自我总结,课堂检测的形式,及时巩固新知识。
5.通过演唱歌曲《小雨沙沙》,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乐趣,激发兴趣,感受水的美好。进而达到学科间的综合。
6.通过拓展延伸,找一找周围的水。让学生开阔思维,联系生活交流。并懂得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7.布置课后活动,设计手抄报,可以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认识水》教材分析
《认识水》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水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在生活中已具有相关水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的已有知识的分类、梳理和把对水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节课,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基础的作用。
水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接触到用到的东西,所以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但是他们对水都不陌生,都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因为水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所以学生们并没有很深刻的意识去进一步的想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水的重要性。这节课可以利用学生对水的感性熟悉,抓住学生喜欢活动、动手的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把对水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上。?
《认识水》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得从孩子的学习兴趣着手,才能让孩子乐学,好学。因此,在教学中,在设计教案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动手探索实验,利用各种感官去尝试不同的方法,唱歌,看视频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倡导学生开始合作学习。当前入学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字突出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随便。在具体行动上,还不能很明确区别“自己”和“他人”。课堂上,别人在发言,他还举手喊“老师”,要求发言。做事很少考虑别人。因此,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探究水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合作意识。
一句话说的非常好,让我们一起铭记: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