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好的故事 课件 (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好的故事 课件 (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9 21:0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鲁迅
好的故事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野草》一共有24篇散文诗,最早发表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最后一篇《一觉》写于1926年4月10日,前后历经一年零七个月。
《野草》于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作品大多写于北洋军阀黑暗势力笼罩下的北京。
鲁迅曾经这样说明自己写作《野草》时孤独寂寞而又不断求索的心境:“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散文诗《野草》里那些小感触,隐含着一种沙漠里走来走去的孤军奋战者的痛苦与沉思,《野草》将五四时期产生的哲理性美文提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
《野草》区别于鲁迅其他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它隐藏的深邃的哲理性与传达的象征性。
读读写写
熏xūn
错综cuò
zōng
昏沉hūn
chén
蓑笠suō

胭脂yān
zhi
陡然dǒu
rán
虹霓hóng

何尝hé
cháng
掌握注释词语及解释
膝髁(kē)
乌桕(jiù)
伽(qié)蓝
参差(cēn
cī)
镶(xiāng)
皱蹙(cù)
瘦削(
xuē)
骤然(zhòu
rán)
泼剌奔迸(

bèng)
梳理结构:
“好的故事”:梦境
第一部分:梦的发生(1-2段):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
第二部分:梦的展开(3-9段):“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水乡奇景
第三部分:梦的消散(10-12段):我骤然惊醒,重回“昏沉的夜”
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梦的发生(1-2段)
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
1,思考这个“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


昏暗
,
2,鲁迅在这个夜里是怎样的心情,或者说他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情感又是怎样的?
,
文章发表时间:二月二十四
写作时间:一月二十八,而这一天是正月初五
农村习俗这一天在请财神。别人都热热闹闹的放爆竹,他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抽烟。
心情:孤独的/寂寞的/单调的/沉闷的/冷寂的。
品读课文:第二部分
梦的展开(3-9段):“好的故事”:
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水乡奇景
1,细读第3段: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向往之情
,2,细读第4段: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有什么特点?
美丽,幽雅,有趣
(概述水中美景的总体特点)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进一步解说):
比喻:生动地表现了
“美的人和美的事”
这些梦境幻象繁华灿烂、纷至沓来、错综复杂又转瞬即逝的特点。
3,“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分别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第5段:对记忆中水乡美景的描述中
岸上景物+水中倒影
描写特点:
名词连排、动态变化、色彩组合
语言简练、优美
犹如电影蒙太奇手法,水乡的各个小景,恍惚迷离
第6段:
对“故事”中景象的总体特征的描述
“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分别体现在哪里?
还体现在第7段:对“故事”中景象的具体描写上:
如何描写:
集中描写河边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在水中的倒影,
突出其色彩和形态变化,
同时略写了其余景象——茅屋、狗、塔、村女、云等。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的描写赏析
罗列景象,幻象迭出,充分表现河水的动态景象,分外精彩。
运用了顶真手法。顶真又称
“联珠“或“蝉联”,即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相同的字词。
三个“织入”,写出了富有水乡特征的事物在水中幻影,这些幻影一个跟一个,互相融合,随水的浮动而起伏着、变幻着,最后又“退缩了”,消失了,写得非常逼真而生动。如果只是直接写乡村的狗、白云、村女,虽然是实象。但不如梦境幻象更有文学趣味。
细读第8段:
强调所见的故事:水乡幻景的美丽,幽雅,有趣
细读第9段:
余味无穷
品读课文:第三部分
梦的消散(10-12段):
我骤然惊醒,重回“昏沉的夜”
细读第10段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其中“他们”指“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
比喻,写出了梦境消逝的状态。本来梦逝是极其短暂的,也是难以名状的,但作者巧用比喻,呈现了梦逝的过程。
“掷一块大石”“水波”“影子撕成片片”等,全是神奇的想象,有形象,有动态,宛如电影镜头,富有诗意,饶有趣味。
理解第11、12段,(结合思考探究二)
第一则“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第二则“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都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即对故乡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按照这些理解,来揣摩课文的最后两段话,可以体会到更深的寓意。
“我”只是偶然经历了一个梦境,
它代表了“我”所希望的生活,但是无奈它稍纵即逝,最后“我”仍然像此前一样身处“昏沉的夜”,一颗心堕入黑暗中。
结合首尾段落,思考“昏沉的夜”有什么含义?
昏沉的夜:
表层含义: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
深层含义:象征了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
鲁迅后来回忆当年在北京生活时的感受,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其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民生凋澈,身处其中的正直知识分子深感压抑。
提问:整个故事的情感变化
孤独寂寞——愉悦、神往——失落、惆怅。


主旨:
一是表层意:描写“我”在夜晚经历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
二是深层意:
通过借用一次美好的梦境,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厌恶。


艺术特色:
1.现实之景与梦中幻象交替出现,以写幻象为主,以写实景为辅;
2.展现作者心目中的水乡的奇幻景象,突出其美丽、幽雅、有趣的特点;
3.首尾都点明“昏沉的夜”,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
4.现实“昏沉的夜”与水乡奇景互为映衬,各有深意,
夜景暗示现实黑暗,
幻象暗示遥不可及的愿景。
5.构思精巧,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在写“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之前,穿插一段经过山阴道所见奇景的描写,二者互相映衬。
6.语言优美、精粹、深刻
补充:创作背景
?
1.《新生》流产
1907
?
2.《新青年》解体
1922
?
3.
兄弟失和
1923
“于绝望中呼唤希望,却依然绝望。”
补充:了解背景,体会心境
“《野草》这一散文诗集最深刻地表现了他在大革命过程中的悲观、绝望、矛盾、愤慨和苦痛的追求的心情…鲁迅的伟大就在于它能够通过大悲观而走向真实的大希望,通过绝望而开始去学习‘别种方法的战斗’。”
“明知是绝望,但仍然要和绝望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