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1 乘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1 乘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09 11:2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第46~48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2.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乘法、认识乘号“×”。
难点: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场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的主题图)
2.观察主题图,分小组交流、讨论。
师:仔细看一看,你喜欢玩什么?(分小组交流、讨论)
师: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问题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课件展示问题1)
3+3+3+3+3=15(人)
问题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课件展示问题2)
6+6+6+6=24(人)
问题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课件展示问题3)
2+2+2+2+2+2+2=14(人)
3.引出课题。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归纳:共同点是每一道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乘法。
(1)结合课前引导,进一步观察算式,找出特点。
师:观察下列算式:(指名或分组找出每个算式的特点)
算式1:3+3+3+3+3=15;(明确一共有5个3)
算式2:6+6+6+6=24;(明确一共有4个6)
算式3:2+2+2+2+2+2+2=14。(明确一共有7个2)
(2)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教学读法。
师: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教师板书,指导全体学生写一写)
师:“2+2+2+2+2+2+2=14”这道加法算式,如果用乘法来写,该怎么写?
先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7写在乘号的后面,2×7表示7个2连加,7个2得14,因此算式是2×7=14,读作2乘7等于14。也可以写成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表示7个2相加。
(4)拓展延伸。
①师:如果有更多的2相加,例如10个、15个、20个……又该怎么写?(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课外积累:在300多年前,英国的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先提出了乘法,并一直运用到今天。
②师:将其余两道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③师:那2+3+4这个算式为什么不能写成乘法呢?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
引导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2.初步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师:公园里,有许多的小熊气球,聪明的小朋友们能帮忙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2主题图)
(1)师:一共有多少个小熊气球?(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板书:
(方法一)加法算式:5+5+5=15(个)。
(方法二)乘法算式:5×3=15(个)或3×5=15(个)。
(2)说一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5×3=15中,相同的加数是(  ),有(  )个相同的加数。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3、5、15这三个数在乘法算式5×3=15或3×5=15中,分别叫什么?
明确:3 × 5 = 15
? 
 ?  
?
乘数
 乘数  积 
小结: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做乘数,乘法算式的得数叫做积。(引导学生总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第1题:2+2+2+2=8 4+4+4=12 3+3+3+3+3=15
第2题:8个4 4+4+4+4+4+4+4+4=32 4×8=32或8×4=32
第3题:7×5或5×7 15×3或3×15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的各个层次要做到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自主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切实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设计“游乐场”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同时又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有效地培养学生多维、主体、开放的思维能力。
2.突破难点——建立学生自信。
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乘号的来源
人类很早就掌握了数的乘法运算。在我国,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过格子乘法。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在《整数算术》中,开始用拉丁字母m和d表示乘法和除法,它们分别是乘法(multiplication)和除法(division)的第一个字母。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由于“×”号易与“X”相混淆,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在我国,这两种符号都采用,数字的乘法用“×”,而数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间相乘则用“·”或省略不写。
第2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运用练习。(教材第49~51页练习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乘号,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
(1)2×7=14中,乘数是(  )和(  ),14叫做(  )。
(2)10个4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  ),读作(  )。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7+7+7+7=(  )×(  )
(2)3+3+3+3=(  )×(  )
(3)8+8+8+8+8+8+8=(  )×(  )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8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8题)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先按要求画图,根据图意才能更好地列算式。
师:真聪明,说得很好,画图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下面同学们试一试吧!(学生尝试完成后,组织交流,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10题。
(课件出示第50页第10题)
(1)解决问题。
师:说说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明确:前面5个算式是连加算式,最后一个算式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第2个和第3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其他算式的加数或减数都不全相同。
师:什么样的算式可以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呢?(指名回答,教师点评)
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尝试找出哪些算式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
引导学生明确:第2、3个算式可以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
(2)拓展延伸。
教师讲授当加数、减数不同时的算式怎么改写成乘法。
(3)拓展引导。
师:如果要把第5个算式改为乘法算式,结果应该是什么?(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汇报:第5个算式先把2+1看成整体,把算式3+2+1+3改写成3+3+3,再改写成乘法算式是3×3。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9~50页练习九第2、9题。(指名学生板演第2、9题,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第2题:(1)画图略。
2+2+2=6 2×3=6或3×2=6
(2)画图略。4+4+4+4+4=20
4×5=20或5×4=20
第9题:2×4=8 读作:2乘4等于8。 
4×2=8 读作:4乘2等于8。
10×3=30 读作:10乘3等于30。
3×10=30 读作:3乘10等于30。
2×6=12 读作:2乘6等于12。
6×2=12 读作:6乘2等于12。
四、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课的巩固,同学们对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有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呢?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乘数×乘数=积
1.注重知识梳理,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使学生更加了解乘法的含义和乘法与加法的联系。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一些算式可以用加法或者乘法算,并且在加数相同时用乘法计算更简便。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2.注重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运用。
学生在画图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史前期的算题
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发现了一处史前期壁画,上面除绘着一些人形和野兽的图形外,还绘着一些莫名其妙的算题,这些算题也是阿拉伯数字,但这些数字与我们现在的数字并不是一回事,但是绝对符合四则运算法则。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些算式,想一想算式中的数字各等于现在的什么数字,然后把它们翻译出来。
5+6+7=5×6×7
5+5=6
6÷5=6
7×5=7
答案:5等于现在的1,6等于现在的2,7等于现在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