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观察物体(一)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 观察物体(一)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09 11: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察物体(一)
第1课时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教材第68~69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
2.知道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玩具熊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及球体教具。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教师讲故事)
师:盲人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把大象摸成柱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他们想个办法吗?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68页例1。
(1)老师把玩具熊猫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站在熊猫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出示玩具熊猫)
(2)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这四个同学交流对话)
①大熊猫的前面,有黑眼圈,黑鼻子,四肢也是黑的,肚子是白的。
②大熊猫的后面,有黑尾巴,白色的背上有一圈黑色的毛。
③大熊猫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
④大熊猫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
提示:左右两边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我们可以把大熊猫的左耳上系一个蝴蝶结,这样在左面的同学就能看到蝴蝶结,而右面的同学是看不到蝴蝶结的,进而区别左右两边。
(3)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教学教材第69页例2。
(1)出示长方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可能不相同。
(2)出示正方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正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正方形。
(3)出示圆柱。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到的是圆形,从侧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4)出示球。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球无论从哪个面看到的都是圆形。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第1题。
答案:大象的上面是小鸟拍的;大象的后面是小熊拍的;大象的侧面是袋鼠拍的;大象的正面是小猴子拍的。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以小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活动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导入的设计先声夺人,既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认知平台,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主体参与,探究新知。
始终围绕“自主参与、深刻体验”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同时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方式。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盲人摸象
从前,有一位国王,他养了许多大象。有一天,他正坐在大象身上游玩,忽然看见一群盲人在路旁歇息,便命令他们走过来,问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吗?”盲人们同声否认道:“陛下,我们不知道。”国王笑道:“你们亲自用手摸一摸吧,然后向我报告。”盲人们赶紧围着大象摸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开始向国王报告。
摸到象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同簸箕一样。”
摸到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和柱子一样。”
摸到象背的盲人说:“大象好似一张床。”
摸到象尾的盲人说:“大象好似绳子。”
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把自己摸到的某一个部分误认为是全体。
后来人们便用“盲人摸象”来形容那些观察事物片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人。
第2课时 由平面图形还原几何体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由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几何体的形状。(教材第69页例3)
二、教学目标
1.能由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几何体的形状。
2.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由立体图形一个面的形状判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学过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为什么苏轼从多个角度都没有看清山的真面目呢?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69页例3。
师:如果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并且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分小组交流、讨论)
(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展示课件)
(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特殊的长方体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教师展示课件)
……
小结:仅仅有一个面是正方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是什么立体图形,只能推断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三、巩固反馈
完成下面的题。(课件出示)
从下列立体图形中能看到一个面是的立体图形是(  )。(填序号)
答案:①③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
由平面图形还原几何体
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所观察的立体图形,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唯一。
1.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课时 观察物体(练习课)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的运用练习。(教材第70~71页练习十六)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培养空间观念。
2.进一步体会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这个物体的三个面,并能准确想象和辨认从正面、侧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培养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以及想象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一、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下列练习题)
1.如图,下边3个图形分别是从上边哪个物体的左面看到的?请认真观察后填一填。
  
2.连一连。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第3题。
(课件出示第70页第3题)
师:你能用4本数学教材摆出这个立体图形吗?
引导学生参考第3题摆出立体图形,让学生以三人一组为单位,分别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然后交换位置再观察,交流汇报,再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教学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第4题。
(课件出示第71页第4题)
师:同学们去过北京天安门吗?天安门是什么样的?这儿有一个关于天安门的问题,谁能回答?
(学生独立回答,集体订正,完成题目后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集体订正)
答案:① ③ ②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本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以及还存在的疑问。
观察物体(练习课)
观察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1.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而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步培养和发展。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相同,教学时以观察活动为基础,让学生多次观察物体,经过前、后、左、右四个面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观察,逐步积累判断方位的经验。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