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1 数与代数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1 数与代数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09 13:3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数与代数
第1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课时目标导航
一、复习内容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重点难点
重点:笔算的方法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难点:能够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回顾整理
【回顾】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1)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怎样列式?
(3)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运算顺序是什么?
师生互学总结:①笔算加减法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用加(减)法计算。③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二、知识应用
1.完成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3~104页练习二十五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检,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73 25 7 60 35 7
第3题:(1)花面神仙鱼:13+9=22(条)
两种神仙鱼:13+22=35(条)
(2)答案不唯一,如透红小丑鱼有多少条?
13-8=5(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的计算相信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笔算加减法应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
1.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是比较困难的,从多个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就是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断地补充同学的观点的过程中使表述更加清晰,学生是在复述已经完成的教学活动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数学语言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想法成为课堂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是我们一线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凑十法演变的100以内
加减法速算方法
让我们一起将孩子们数学教材中所讲的凑十法,来演变成100以内加减法速算方法吧。
速算技巧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口诀:加9要减1,加8要减2,加7要减3,加6要减4,加5要减5,加4要减6,加3要减7,加2要减8,加1要减9(注:口诀中的加几都是说个位上的数)。
举例:26+38=64,解:加8要减2,谁减2?26上的6减2。38里十位上的3要进4。(注:后一个两位数上的十位怎么进位?是1我进2,是2我进3,是3我进4……以此类推。那朝什么地方进位呢?进在前一个两位数的十位上。如例子中是3我进4,就是2+4=6)这里的26+38=64就是6-2=4写在个位上,3进4加2等于6写在十位上。再如42+29=71。就用“加9要减1”这句口诀,2-1=1,把1写在个位上,十位是2我进3,4+3=7,把7写在十位上即得7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就直接写得数。
速算技巧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口诀:减9要加1,减8要加2,减7要加3,减6要加4,减5要加5,减4要加6,减3要加7,减2要加8,减1要加9。(注:口诀中的减几都是说减个位上的数)
举例:73-46=27,解:减6要加4,谁加4?3加4等于7,写在个位上;减数的十位上是4我退5,谁退5?7退5,即27。(注:如何退位?减数的十位是1你退2,是2你退3,是3你退4……以此类推,但必须是个位不够减的情况才能这样退,够减就直接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即可)
第2课时 表内乘法
课时目标导航
一、复习内容
表内乘法。(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回顾整理
【回顾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出示下图:
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5  
×
 
4 = 20
? 
? 
 ?   
?
乘数
乘号
乘数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回顾2】复习乘法口诀。
(1)回顾整理1~9的乘法口诀,并将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填写完整。
(2)每相邻的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多少?
(3)计算乘法算式时,应注意什么?
师生互学总结: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每相邻的两句口诀就相差几;计算乘法算式时,先看准数字,再想口诀求出积。
二、知识应用
完成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仔细观察,在空格里填上相应的积。
×
1
2
3
4
5
6
7
8
9
1
1
2
4
3
9
4
16
5
25
6
36
7
49
8
64
9
81
(1)任意指一个积,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2)观察每行或者每列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下面的表格是上表中的一部分,请把它们填完整。
24
30
63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4~8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最后集体订正)
第4题:二十八 九 三 五十四 六 七 63 42 20 18 24 36 48 45
13 3
第5题:× < = > - < > <
第6题:55 80 78 54 8 16
第7题:6×3=18(枚)
第8题:(1)4×6+8=32(元)
(2)7×5+8=43(元) 50>43 够了。
(3)答案不唯一,如①买1本故事书、1本连环画和1本科学世界共花多少钱?
4+7+8=19(元)
②1本科学世界比1本故事书贵多少钱?
8-4=4(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表内乘法
5 
×
 4 = 20
? 
? 
?   
?
乘数
乘号
乘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1.上好复习课,首先就要研究透复习内容有哪些知识点和相关知识,它们之间有着哪些联系。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计算数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围绕情境展开,内容连贯。在“整理与复习”这种有重复学习因素的教学中只有瞄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整理和复习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但从学生的表现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还是被动学习,有的表达能力欠佳,学生的灵活性还得加大培养力度。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乘法口诀的由来
《九九乘法歌诀》,又常称为“小九九”,是中国古代筹算中进行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中的基本计算规则,沿用到今日,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一些学龄儿童都会背诵。现在学生学的“小九九”口诀,是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大约到13、14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不过欧洲直到十三世纪才知道这种简单的乘法表。
西方文明古国的希腊和巴比伦,也有发明乘法表,不过比起九九表繁复许多。巴比伦发明的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项,而且不够完全。由于在十三世纪之前他们计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够除一个大数的人,会被人视若数学专家。十三世纪之初,东方的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人发现它的方便之处,所以学习这个新方法。当时,用新法乘两个数这类题目,是大学的教材。
第3课时 认识时间、长度单位
课时目标导航
一、复习内容
认识时间、长度单位。(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3题、第102页总复习第5题)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时间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时间的认知,知道时和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三、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时=60分”,能准确地读出时间;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难点: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规划;会量线段,会画线段。
一、回顾整理
【回顾1】复习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多少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里面又有几个相等的小格?
(2)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几圈?是多少分?1时等于多少分?
师生互学总结:①钟面上共有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个相等的小格。
②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1圈,是60分。1时=60分。
【回顾2】复习米和厘米。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3)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2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3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回顾3】复习量、画线段。
(1)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二、知识应用
1.完成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3题。
学生看图,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2页总复习第5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
分组讨论,交流讨论后,集体订正。
总结:在量物体的长度时,既可以对准直尺的“0”刻度开始量,也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量。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4~105页练习二十五第9、1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最后集体订正)
第9题:(1)① (2)① (3)②
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认识时间、长度单位
1时=60分  1米=100厘米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理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2.复习时,给学生充分观察、探索、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3.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4.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