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4 解决问题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4 解决问题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09 13:4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长度单位的合理使用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的合理使用。(教材第7页例8)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合理使用。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注重学生回答:厘米和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7页例8。
师:(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们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学生猜测)
师: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小组交流,指名回答,并说出想法)
(1)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2)借助参考物判断。
操场上的旗杆,比我还高,我就1米多一点,旗杆肯定不是13厘米,应该是13米。
(3)借助参照物判断。
我看了看尺子上的13厘米,比两个手掌宽一点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4)借助参照物判断。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5)借助生活事物判断。
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
小结: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熟悉的事物做比较,然后进行区分、判断,这样才能选出合适的单位。
2.合作交流。
师: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师:你能举出用“厘米”作单位的物体吗?(小组交流,然后汇报,师生一起总结)
小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教师板书)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确定括号里的长度单位的)
答案:厘米 厘米 米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4、8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
第4题:跳绳比1米长
小猫比1米矮
椅子比1米长
第8题:(1)数学书长26厘米。
(2)

(3)房间高3米。
(4)字典厚6厘米。
(5)

(6)教室长10米。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长度单位的合理使用
1.选择长度单位的方法:(1)单位和数据相结合;(2)借助参照物。
2.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1.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学生最容易感知的且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那么就可以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者实测。上课伊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准确估计长度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学习了“厘米”和“米”,因此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或直接拿尺子去测量图中所给实物的图。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学中重在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借助参照物、利用生活实物等方法进行判断,避免学生凭空猜测,发展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英 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用英寸计量的长度,如电视和手机的屏幕尺寸,照片的大小……英寸在荷兰语中的本意是大拇指,一英寸就是一节大拇指的长度。当然人的大拇指长度也是长短不一的。14世纪时,英皇爱德华二世颁布了“标准合法英寸”。其规定为:从大麦穗中间选择三粒最大的麦粒并依次排成一行的长度就是一英寸。
第2课时 练习课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的运用练习。(教材第8~10练习一)
二、教学目标
1.会用刻度不完整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2.认识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
三、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难点:会用刻度不完整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一、基础练习
1.把下面各长度按从长到短的顺序填一填。
8米 72厘米 1米 80厘米 1厘米 10米
(  )>(  )>(  )>(  )>(  )>(  )
2.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按要求回答问题。
    
(1)最短的线段是(  ),长(  )厘米。
(2)最长的线段是(  ),长(  )厘米。
(3)三条线段之和是(  )厘米。
二、指导练习
1.教学用缺少刻度的尺子测量长度的问题。
师:下面这把尺子上只有3个刻度,可以直接测量出几种长度?(课件出示缺少刻度的尺子及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发表意见。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呢?(指名学生回答)
同时引导学生得出:用尺子上已有的刻度中的任意两个刻度相减,所得的结果就是可以测量出的长度。
学生汇报可测量的结果。(教师同步课件演示可测量的线段长)
2.教学用分类讨论法数线段的条数。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线段有什么特征?(可指名学生回答,也可学生齐答)
师:大家说得很棒!那现在我们根据线段的两个特征来数一数下面这个图形中有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示图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汇报1:先数基本线段,一共有3条。
汇报2:数由两条基本线段组成的线段,一共有2条。
汇报3:数由3条基本线段组成的线段,一共有1条。
汇报4:把前面的这些线段的条数和相加,就是总线段的条数。
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教师课件进行过程演示,并结合演示过程归纳出一般规律:数图中的线段时,可以先数出基本线段的条数,然后依次加上比基本线段条数少1的数,加到1为止,即线段的总条数=?n+(n-1)+(n-2)+…+1(n为基本线段条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1题。(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答案:6
2.下面这把尺子上只有3个刻度,可以直接测量出几种长度?(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答案:可以直接测量2厘米、5厘米、3厘米。
3.数一下图中,一共有(  )条线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答案:10
四、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课的巩固,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练习课
1.用缺少刻度的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数线段的条数。
1.对本单元的知识,除了使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线段的认识及画法外,还应充分引导学生思维的训练,对知识运用的类比迁移,而不是只停留于对知识本身的表面。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