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9 12:26:21

文档简介

高二期未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白话新诗派在¨诗体大解放”的口号下,要“把从前一切束缚
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笼统推翻”。但在努力摆脱传统柬縛的同时,他们并未放弃与旧诗在内
容和形式上的联系。新诗在30年代选择回望传统,以现代派为代表的新诗人希望从古典诗歌
艺术中找寻新诗的出路。诗人袁可嘉将文学荜命以来的新诗指认为“新传统”来继承,40年代
“中国新诗派”也因此走向多方面的综合
②新诗诞生短短30年就已出现了新旧传统的叠加态势。正如余光中所说:“新诗是反传统
的,但不准备,而事实上也未与传统脱节。”新诗是以‘后浪'的姿态出现的,未闻后浪会被前浪
推倒。我们也准备于数十年后变成‘前浪’,被另一‘后浪'推倒,并不会赖在潮流的前面,做一座
不让路的凝固的波浪。”在新旧关系的不断建构中,新事物逐渐凝定了自身的形态,旧事物却在
不断改变自己原本固定的面貌
③事实上,尽管现代性源自西方社会自身的发展,但西方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同样的传统
断裂。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各方面的传统做出无情审判。尽管现代化战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并不比恶果多,但现代理性对传统的再认识即使从传统本身的角度来看或许也并不是件坏事
人们对于传统不再是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遵从,而是将它拉下神坛,以平常眼光看待。传统在
更自由、更理性的现代阐释中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更多样的可能性。对过去世界的全面重估
并没有使传统崩溃消失,反而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从未离开过传统的围绕。
④在这种认识背景下,传统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精神沉淀和文化力量,本身也是可以被人
为塑造的。霍布斯鲍姆提岀了社会学概念¨被发明的传统”。他认为,“传统”是一套被社会接受
的有固定规则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拥有其仪式感和象征性,在重复中宣扬某种行为规范和价值
观;另一方面必然与过去产生连续性关系。传统的发明为的是适应社会与过去建立联系的某种
需求
⑤由此也可看出,中国诗坛上历次回望传统的潮流,正是新旧模式在转变过程中不断出现
的不适应性、不协调性的表征。一方面,旧诗形式已被彻底打破,但新诗形式的建构却依然处于
未完成状态;另一方面,旧诗传统仍给新诗作者无形的压力和诱惑,尽管那些传统已在很大程度
上失去了表达能力。新诗的传统观一直未建立完善,我们经常同时看到一部分人主张继续革
新,认为诗坛不断出现的复古风潮阻碍了新诗的发展;另一部分人则不满于新诗尝试初期与传
统的¨断裂”,认为应回过头从古典资源中寻找新诗的未来
⑥事实上,从文化发展和延续角度看,传统并不是被动地、静止地存在于历史当中等待人们
发掘,或是可以被轻易抛弃;而是作为一种主动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介入当下话语,进入文化语
【高二期末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20-06-404B高二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C(现代化并没有摆脱传统,文中说“反而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从未离开过传统的围绕”)
2.C(不是对比论证,两者是类比论证,属于同一性质,不构成对比关系)
3.B(A项,是因为旧诗传统给新诗作者无形的压力和诱惑”分析错误,“新旧模式在转变过程中不断岀现的不
适应性、不协调性”才使得中国诗坛上历次出现回望传统的潮流。C项,“因此新诗的发展应与其进行脱节和
断裂”错误,文中讲“不准备,而事实上也未与传统脱节”,而且新诗应“有效地接续中国古典诗传统”。D项
表述不全面。一是“从古典资源中寻找新诗的未来”只是其中一方面,我们还要继续革新;二是我们要在传统
的“现代转化中”建构,“现代转化中”这一限制不能少)
4.C(C项以偏概全。“但其包含的文化或多或少都与传统村落的深厚文化有关”分析有误。据文中信息可知
历史地名包含了很多种,它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而传统村落的文化只是其
中的一种,因此属于以偏概全)
D(D项,表达绝对。“所有的地名都不得改动”判断绝对,根据文中“地名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的”和
与人们朝夕相处的地名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地名面临着大量村落、街道、老城地名的消逝”的信息
可知,有些地名是会被改动的,本项判断绝对化,表述错误)
6.①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地名文化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②地名
保持与个人相关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记忆有关,保持着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重视地名文化能够保留和増强人
们心中的“地方感”“归宿感”和“认同感”。③地名中携带着大量地方相关的自然人文信息,具有浓厚的人文
色彩。重视地名文化有助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培育人们的家国情怀。(要从国家民族、地
方历史、个人与集体角度作答,每点2分)
7.D(“倒叙”说法错误,小说并没有运用倒叙)
8.①从内容上看:增强了人们对路小虎卖国求荣行为的痛恨,突出路大理不徇私情、大义灭亲的高尚精神
②从结构上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路大理将儿子路小虎烧死在砖窑中做铺垫。(每点3分,其他答
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委婉、简明地交代人物结局。用“没见到路小虎”暗示了路大理将儿子烧死的故事内容。②突出了人物的
形象。用“再没烧过砖瓦”体现了路大理痛苦而又坚定的心理状态,丰富了路大理疾恶如仇、大义灭亲的人物
形象。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赞美了路大理高尚情操,歌颂了普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
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D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中,铜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嗣昭顾籐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
11.C(“京兆”“京畿”通称国都说法错误)
12.B(“坚持让太祖前往云州”说法不当,原文“嗣昭力争以为不可,乃止。酮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是
认为两者皆不可,并努力作战最终解了围)
3.(1)他的父亲说家里刚生下个儿子,唐太祖于是送给他金银绸帛然后把婴儿带走,让他的弟弟李克柔收养做
儿子。(得分点:“适“遗”“养”各1分,句意2分
2)晋在外失去大国的援助,在内损失许多州县,连年之内,孤城两次被围。(得分点:“亡”“仍岁”“再”各
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嗣昭,是汾太谷县百姓家的儿子。唐太祖外岀打猎,到他家,见他家树林中弥漫有云气,觉得很寺怪
召她的父亲询问。他的父亲说家里刚生下个儿子,唐太祖于是送给他金银绸帛然后把婴儿带走,让他的弟弟李
克柔收养傚儿子。开初李嗣昭喜好喝酒,唐太祖曾略微劝诫他,于是终身不饮酒。磨大祖喜欢李嗣昭的恭谨忠
【高二期未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0-06-404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