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台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台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0 22:52:34

文档简介

11
台阶
【教材分析】
《台阶》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
“我”的视角,讲述了父亲“立宏愿——做准备——建新屋,筑台阶——了心愿——叹人生”的故事。作者通过父亲形象的塑造,赞美了中国农民艰苦创业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学习这篇小说要通过“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语,品读语言,赏析细节”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3.关注细节,感受艰苦精神和坚韧毅力。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和发现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父亲》
在你跌倒时,父亲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鼓励你勇敢的面对。
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韧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强大,
他用行动教育你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一辈农民特有的那股精神。
走近父亲
(一)快速默读课文,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以此作为开头:
这是一个关于台阶,关于父亲,关于
的故事。
……
(二)学生读课文,讲故事。
预设:作者用几个简短的追求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生画卷,
立宏愿——做准备——建新屋,筑台阶——了心愿——叹人生
三、感受父亲
(一)细读10—24段,思考: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默读圈画,自主批注。读一读,说一说。
班内交流。
预设:
有志气、不甘人后、要强
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重读加黑词语,体会艰难。)
勤劳节俭
老实厚道、吃苦耐劳
过渡:父亲一年到头,不得适闲,捡砖拾瓦,抱土背石,用十二月的汗雨和泥,用六月的血霜垒屋。为一草一木而拼搏,为一卵一石而奔命。“新台阶砌好了”,按说心愿实现了,父亲如预想中一般开心吗?
(二)细读课文25—32段,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找一找,说一说,注意前后对比。
预设:
1.不适应:磕烟灰(回忆前文中关于磕烟灰的描写——“把烟灰对着青石板嘎嘎的敲一敲,然后就匆忙的下田去了。”而现在呢?父亲“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于是,憋住了不磕。)
2.谦卑:坐台阶——26段(打招呼回答错问题;再次坐的时候便坐的低一级,再低一级,再低一级,直到坐在门槛上,)
3.衰老:挑水闪了腰——
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的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的时候,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越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抬后脚。
(“噔噔噔”和“他停顿了一下”后的两个逗号可否删去?)
4.若有所失:不坐台阶,不聊天,即使出去了,回来也是若有所失的样子。
过渡:失去了岁月,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健康,得到了心心念念的九级台阶。
(三)衡量得与失,值得吗?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
四、描画父亲
如果请你为这篇小说设计一幅插图,你会怎样设计?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温馨提示:
以课文为依据,选择典型的情节。
关注画面整体设计和细节处理。
(一)学生跳读课文,圈划细节,自主学习。
(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补充。
(三)班内展示,组间、师生间交流。
预设:
1.整体
(1)年轻时轻松背起大石板的父亲。——意气风发
(2)背着一担柴,手里拿着一些鹅卵石,正在回家路上的父亲。——准备的艰难
(3)坐在九级新台阶上的父亲。/我和父亲一起坐在九级台阶上。——心愿实现
2.细节
(1)洗不净的双脚(第5段)磨坏的草鞋(第15段)——常年辛劳
(2)挑着水珠的头发(第19段)——虽劳累却满怀期待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选取一根根细发来描写。一个“挑”字足见每一根头发承受到的水珠压力,再加上“艰难”一词的修饰,以发拟人,借发写人。
(3)驼惯了的背、尴尬的笑(第21段)——象征意义:表面是指被长年累月的艰辛生活所压迫,再也直不起腰;是说父亲经济地位不高,也没有社会地位,他的谦卑的心,终究负担不起挺直的身躯。
(4)一只手按着腰(第22段)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的头发(第30段)——失去了健壮
3.教师适时补充材料
作者李森祥曾说
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的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的望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我创作《台阶》这篇小说。
——李森祥
为什么作者记忆的“画面”中没有父亲?
过渡:作为一个父亲,他想要让孩子能够体面的幸福的有地位的生活;作为一个男人,他想要让妻子和儿女可以恬静的温暖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尽管作者所说的画面中没有出现父亲,但是这样温馨的幸福的甜蜜的画面,却是父亲营造的。作者才会对一个只有母亲和儿子的画面印象深刻,也才会由此创作出一个丰满的父亲形象。
中国文学不乏伟大的母亲形象,而父亲却令人遗憾的缺失。父亲,其实是我们人生起步时的第一个台阶。
——李森祥
过渡:那么,我们的父亲,是不是也是我们人生的台阶呢?当他把你送进了一所好的中学,他已经为你搭建了一个新的台阶;当他告知你生活里的经验与教训,他已经为你搭建了一个新的台阶。
五、述说父亲
你的父亲,曾为你搭建了怎样的台阶?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
(一)学生片段写作练习
(二)优秀习作展示
附:板书设计
11
台阶
三级台阶
九级台阶
得与失
坚韧
谦卑11
台阶
一、巩固基础
1.
下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门槛(kǎn)
涎水(yán)
卵石(luǎn)
B.糟糕(zāo)
烦燥(zào)
醒悟(xǐng)
C.头颅(lú)
晌午(shǎng)
着落(zhuó)
D.绿荫(yìn)
撬开(qiào)
磕碰(kē)
2.下列句子人物描写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外貌描写)????
B.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动作描写)
C.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心理描写)
D.
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神态描写)
3.
赏析句子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二、思考探究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5.题目《台阶》,能不能改成《父亲》?
参考答案
1.C(A.涎xián水;B.烦躁;D.绿荫yīn)
2.C(不是心理描写。)
3.这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写出建新屋准备工作的艰难与漫长。表现了父亲愿望的强烈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以“台阶”为题,其一,充分突出了“父亲”好强自尊的性格,这也是中国亿万农民的性格;再者,以“台阶”为题,文章的线索,便一目了然,而且,文章所写的主人公——父亲的许多表现都是围绕着台阶展开的,他的休息、他的劳作、他的情感、他大半辈子的努力无不围绕着台阶描写,这样,极有力地串起了全文的事件和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