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7-09 17:1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
忍踏落花来复去。
——《葬花吟》
课堂引入
注:上图为视频“【知识解析】《红楼梦》插曲-葬花吟”截图,如需使用,请插入视频。
作者:曹雪芹
原名:《石头记》
续写改名:高鹗
成书时间:乾隆晚期
艺术地位: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
1.索迹红楼
一、红楼梦
《石头记》书影
一、红楼梦
曹雪芹,名霑,出生于贵族世家。少年时曾享受过一段富贵豪华的生活。雍正时曹家被抄,彻底败落,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穷困潦倒,温饱无着。他回顾家族兴衰,对社会有了深切而清醒的认识,“困而著书《石头记》”。
曹雪芹像
2.雪芹其人
3.梦回红楼
《贾宝玉和林黛玉》剧照
一、红楼梦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补天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经过此地,施法使其有了灵性,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一条主线: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
四大家族: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第一部分(前五回):序幕
第二部分(第6—55回):贾府全盛时期
第三部分(第56—104回):四大家族衰落
第四部分(第105—120回):彻底衰落
由盛转衰
(1)《红楼梦》内容
一、红楼梦
4.红楼大观
(2)大观园
一、红楼梦
4.红楼大观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薛宝钗
林黛玉
李 纨
秦可卿
贾巧姐
王熙凤
史湘云
妙 玉
(3)金陵十二钗
一、红楼梦
4.红楼大观
①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②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精练而生动
③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4)创作特点
一、红楼梦
4.红楼大观
《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 迅
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毛泽东
一、红楼梦
【合作探究】概括上述材料对《红楼梦》的态度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歌颂了进行抗争的精神;
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一、红楼梦
5.《红楼梦》的社会意义
【想一想】为什么《红楼梦》会得到高度评价?
四大名著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批判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小说,被誉为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并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6.《红楼梦》的评价
一、红楼梦
7.今日红楼——红学
世上再无周汝昌,
无人再懂《红楼梦》!
一、红楼梦
【合作探究】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愿望不断增强;
(2)市民阶层的壮大,识字率提高,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
(3)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统治日益腐朽,人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4)印刷术的空前发达为小说传播提供条件。
一、红楼梦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问卷小调查
1.你喜欢看戏吗?
2.你知道有哪些地方戏剧?
3.你知道中国的“国粹”是什么吗?康熙帝有没有看过?
(1)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当时,观看戏剧已经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
(2)清朝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
1.清代戏剧创作的特点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3)清代戏剧中,最有影响的是 和 。
昆曲
京剧
1.清代戏剧创作的特点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昆曲集南北曲调特色,糅合诗词歌赋,结合柔美的舞姿,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由于许多剧种都以昆曲为基础加以发展,因此又有百戏之祖、中国戏曲之母的美名。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2.昆曲简介
成为全国性剧种
明万历末
发展到顶峰
走向衰落(原因?)
清朝前期
清中后期
传世的
政治历史剧
因循守旧
作品庸俗
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3.昆曲兴衰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4.今日昆曲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是为“官腔”;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之称,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的歧视。
花雅之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花部取得最终胜利。四大徽班进京,把二簧调带入北京,与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调汇集一城的奇特景观,导致京剧诞生。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花雅之争
【知识拓展】
1790年,乾隆帝80寿辰,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众长,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5.京剧的诞生
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因此,京剧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精神核心却是两千年的中国文化。
此外,京剧艺术与诗词、书法、绘画等古典艺术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互辉映。故此,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6.京剧简介
(1)皇室的扶持
(2)广大群众的喜爱
(3)不断创新,日趋完善
原因: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7.京剧广为流传
【知识拓展】京剧四大行当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生 旦 净 丑
【知识拓展】京剧艺术手段
唱 念 做 打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知识拓展】京剧流派
谭鑫培
谭派
余叔岩 高庆奎 言菊朋 马连良
余派 高派 言派 马派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合作探究】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我们应该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敢于担责,勇敢地担负起传播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以经典浸润人生,以诗文陶冶情志,以心灵传承文明,共同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份足以感动人类和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
思考: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