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2.当火灾发生时无处逃生的人们最希望什么?
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及时灭火,活下来!
1.通过观看视频,大家对燃烧的利弊有什么认识
?
第四章
燃烧与燃料
燃烧与灭火
1.
联系生活
思考问题
①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
③扑灭森林火灾
一、灭火的原理
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盖”、“沙子”、“罩”、….
“吹”、“水”……
“剪断蜡烛”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移走可燃物
尝试说出生活中灭火事例:
灭火的原理
二、燃烧
1、定义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物质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燃烧条件的探究
设计实验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白磷放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白磷,右端放一小块红磷
。
可燃物
温度
可燃物
氧气
提示: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度左右,而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左右
可燃物
温度
氧气
物质
具备的条件
现象
1
铜片上的白磷
2
水中的白磷
3
铜片上的红磷
我会分析
可燃物
温度
氧气
可燃物
温度
可燃物
氧气
燃烧需要氧气
燃烧需要温度
物质
具备的条件
现象
1
铜片上的白磷
2
水中的白磷
3
铜片上的红磷
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就是着火点。
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思考:热水中的白磷怎样才能燃烧起来?
白磷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燃烧的三个条件
总结与探究:
燃烧的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缺一不可)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有一即可)
对比法
1、将下列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
括号内:
A.隔绝氧气
B.移开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①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
(
)
②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
)
③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
)
④草原着火时,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
(
)
A
C
A
B
2.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中考链接
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四、促进燃烧的方法
1.气割:金属切割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
怎样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乙炔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后,乙炔分子和氧气分子接触碰撞,就能发生燃烧。同一时刻、一定空间内,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越多,燃烧就越剧烈。
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黑烟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无色气体,瓶壁上有水雾生成
活动天地
乙炔的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实验现象
写出乙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2H2
+5O2
4CO2+2H2O
另外,除火药外,可燃性的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遇火也会发生爆炸。如:H2、CO、CH4等。
爆炸: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剧烈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
五、爆炸
化学变化
注意:并非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视频观看:
氢气和空气混合物的爆炸
现象:
1、开始平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生成
2、而后发生爆炸
问题:
为什么刚开始时氢气在导管的尖嘴处能够安静燃烧,而片刻后就发生爆炸呢?
1.爆炸极限:
上限:只燃不炸
下限:不燃不炸
可燃性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
燃气类别
爆炸极限
(%)
燃气类别
爆炸极限
(%)
氢气
4---75
天然气
5---15
一氧化碳
12.5—74
丁烷气
1.9---8.44
液化石油气
1.5---9.5
乙炔气
2---82
发生爆炸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
2.爆炸的条件:
①在有限的空间内
②急剧的燃烧产生大量的热
③体积急剧膨胀
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问题:
问题一:许多工厂特别是化工厂,工人上班、来人参观时都会被告知:“不允许穿有铁钉的鞋子”。为什么?
工厂内空气中有易燃、易爆物质,铁钉与地面摩擦,产生火花,引燃易燃、易爆物质,引起火灾或爆炸。
你知道面粉厂为什么要严禁烟火吗?
化学来源于生活
面粉被吹起后,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地燃烧,并放出大量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
砰的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产生,放热,塑料盖被掀起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原来如此
现象
分析
3.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禁止烟火
禁止
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禁止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