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奇特的视觉图形-正形和负形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课 奇特的视觉图形-正形和负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1-06-02 14:39:01

文档简介

奇特的视觉图形—正形和负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尝试运用正负形创意手法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2)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初步了解奇特图形正负形创意手法带来的艺术美。
2.方法和过程: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能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鲁宾杯》的阐释,进一步了解奇特的视觉图形蕴藏的深刻含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以正负形创意手法来认识图形的形式美法则及创意思维方法,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难点:运用图形创意方法进行创意。
三、教学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请同学们观察《鲁宾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图中的内容(幻灯演示),教师解析。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
生:人脸
生:……
师:请大家仔细注意白色区域,你就会发现杯子的形象,如果你注意黑色的区域,你就会发现两张人脸的形象。通过对比,图形与底纹的转换互借关系即正负形的组合,我们称之为奇特的视觉图形。
2.揭示课题:
奇特的视觉图形—正形和负形
(二)深入教学:
1.熟悉内容:
(1)图片欣赏
通过欣赏、对比了解了一个图形,一般包括有图案的部分及衬托图案的部分。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地”,也叫“负形”。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2)知识延伸
德国心理学家鲁宾较早对图形与底纹之间的互换互借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在研究中他指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的这个面的另一个面则会被看成是“底纹”。在一般情况下,较小的区域或更为封闭的区域容易看成是“图”,较有意义的区域可能会被看成“形”。而当两个毗连的区域中,图形与图形没有较大的区别,或者图形之间虽然差异较大,但是互为依存,无法单独分开时,图形即底纹,底纹也就可以成为图形,正形与负形正是运用了这种视觉可调节的特点。
(3)举例说明
正负形最典型也是最早的可谓中国的《太极图》,它的简洁是对人们求简心理的完美阐释。
2.展开联想:
通过几组图片的展示和师生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负形的理解。
(1)找一找:作品《天与水》中的正形和负形各是什么?
(2)想一想:图中正形与负形在过度上有何奇妙之处?
(3)找一找:图中的这束花中藏着几张人脸?
(4)想一想: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3.游戏互动:
让我们看看奇特的正负形图片是怎样做出来的。
(1)动画展示1——苹果与虫子
(2)动画展示2——牙刷与牙膏
4.快速抢答:
比一比:谁能在最快的时间找出图中的正形和负形?
图片展示,学生回答。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正负形图片的掌握程度。
(三)课堂延伸:
现实生活中的正形和负形
师:有没有同学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正负形的组合呢?
生:吃苹果时有时候会在咬掉的边缘会产生某个图形。
生:破损的树叶有时候它的边缘会产生某个图形。
生:……
通过举例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
(四)构思设计:
1.范例欣赏:《锁与钥匙》的组合。
2.尝试创作:
(1)利用正负形的关系设计一组奇特的图形,并谈谈你的设计构思。
(2)要求:生动,构思巧妙,奇特。
(3)下课前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同学进行评价。(共32张PPT)
 八年级第16册《奇特的视觉图形》         
 第一课时




杯 子
在 左 边 的 图中 ,你 看 到 了 什 么 ?
奇 特 的 视 觉 图 形
——正形和负形
一、熟悉内容
一个图形,一般包括有图案的部分及衬托图案的部分。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 “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 “地”,也叫“负形”。 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图中哪部分是正形?
哪部分是负形?
负形
负形
正形
中国的太极图就是非常
典型的正形与负形的组合
二、展开联想
找一找:
作品《天与水》中正形是什么?
负形又是什么?
正形
负形
想一想:
左图中正形与负形在过度上有何奇妙之处?
找一找:
右图这束花中藏着几张人脸?
左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三、游戏互动
欣赏:
奇特的正负形图片之产生。
四、快速抢答
谁能在最快的时间找出图中的正形和负形?
比一比:
五、构思设计
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正形和负形的关系设计一组奇特的视觉图形,并谈一谈你的设计构思。
要求:生动、构思巧妙、奇特。
动一动
让我们看看奇特的正负形图片是怎样做出来的
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组合的
让我们看看奇特的正负形图片是怎样做出来的
牙刷
看懂了吗
革果是正形
牙刷是正形
牙膏是负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