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观察的范围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部分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材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难点: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点A能画出几条直线?同时通过B、C两点又能画出几条直线?
学生独立画一画,老师组织学生集体评议。结论:通过一点能画出无数条直线,通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观察的范围)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人问题。(出示)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接着是一幅情境图:一棵大树,树旁有一面墙,墙里有一棵桃树,桃树周围是落下的桃子)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小猴在A、B、C三点中的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我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利用情境、质疑问难。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是哪一点吗?(显示从A点到A′点这条虚线)指名学生回答。
(2)为什么会是A′点?(教师演示)
(3)小猴在A处时,还可以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指名学生回答。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1)请你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和C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和C′。(画一画)教师巡视。
(2)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草图。
(3)小组讨论。
比一比:小猴在A、B、C三点中的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议一议:
①小猴爬得越高,看见的桃子越
。
②说明小猴看见的区域就越
。
(4)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5)小结:我们在判断小猴观察的范围时要注意:
①将小猴眼睛看作数学中的“点”。
②确定遮挡物的“有效点”。
③将视线看作数学中的“线”。
④将观察的范围看作数学中的“区域”。
⑤小猴爬得越高,看见的桃子越多,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出示)
学生讨论,议一议。
我们可以把位置和建筑物A之间连一条直线,这条线就好像是司机的视线。
小结:(1)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司机所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将逐渐缩小。
(2)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看不到建筑物B了,因为被建筑物A挡住了。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伴说一说。
四、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教材第35页“练—练”。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第2题: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接着,组织学生讨论题中所提的问题。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第3、4题: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观察范围
将观察者的眼睛看作数学中的“点”→确定遮挡物的“有效点”
↓
将视线看作数学中的“线”,
将观察的范围看作数学中的“区域”
↓
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