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四节
西亚
素
质
教
育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3.能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说出石油的分布、生产、输出情况,知道石油资源对本地区以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认真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2.
通过教师引导分析让学生明确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3.
通过阅读材料和地图,让学生学会分析西亚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关心时事和世界热点新闻的习惯;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热爱和平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课
型
新课
教学用具
多内体PPT,地图
教学用时
1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归纳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批注
【引入】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叙利亚。让学生指出叙利亚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叙利亚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设问】为什么西亚地区战争不断?【板书】一、重要的地理位置阅读P22的图7.40,说明西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五海四峡三洲两洋之地,并找出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亚洲欧洲、非洲,大西洋、印度洋。这样的地理位置有何重要性?1、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2、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3、主要国家、首都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7.40西亚的国家图。在图7.40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我们经常听到中东这个词,那么中东和西亚有区别吗?朗读P23“知识之窗”“中东”。【板书】二、西亚的地形、气候和农业1、查找地图册P18-19说说西亚主要的地形、气候和农业特点。2、读图7.40“西亚行政区划图”,在途中找出穿过西亚的两条重要的纬线。说明了西亚所处温度带是?3、西亚处于亚洲的哪个部分?4、我们学了气候类型的分布的,在亚洲西南部主要是什么气候?降水有什么特点呢?5、请同学们朗读P23“阿拉伯人为什么喜欢穿白色长袍、缠白色的头巾”“为什么阿拉伯人任然使用<沙漠之舟>”骆驼这种传统的运输工具?。6、西亚干旱的气候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看地图册P18。【板书】三、世界石油宝库1、图7.43“西亚石油占世界的比例”,说明了什么?2、图7.42“西亚主要石油生产国分布图”,找出重要的产油国。3、读图7.44“西亚石油资源分布和运输路线图”,找出西亚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5、让学生朗读P25第一段。【板书】四、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四峡五海之地。复杂的历史、民族、宗教背景。丰富的石油资源。阅读P26-27“世界知识之窗”了解西亚动荡的原因。【课堂总结】让学生概括归纳西亚动荡不安的原因和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找出叙利亚的位置,然后讨论发言原因: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之争,重要的地理位置,争石油,水资源之争等。学生阅读(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来。源:(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伊拉克—巴格达、阿富汗—喀布尔、土耳其—安卡拉、伊朗—德黑兰、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学生朗读。学生朗读并勾画。20°——40°N热带和亚热带西南部热带沙漠气候稀少学生朗读学生看图回答学生归纳西亚石油资源丰富学生便找边圈画。波斯湾沿岸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学生顺着箭头指向找,并完成P25的活动题。
用热点问题引入新课激发求知欲。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强化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了解西亚主要国家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通过读图能力得培养促使学生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板
书设计
第四节
西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四峡: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二、西亚的地形、气候和农业地形:高原山地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农业: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三、世界石油宝库主要分布区: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主要输出地:西欧、北美、日本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1、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四峡五海之地。2、复杂的历史、民族、宗教背景。3、丰富的石油资源。
作业布置
填图册及练习册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