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导学案
月
日
班级
学生
章节
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课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能够选取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3、理解生物可以影响环境甚至可以改变环境;4、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及表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尝试学会探究实验的过程,初步掌握测量和统计的方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3、初步尝试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4、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自主导学】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如狮子捕食斑马,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等)、竞争关系(如稻田里的秧苗与稗草,草原上的狼与狐等)、合作关系(如群狮围捕野牛,蚂蚁搬蝗虫尸体等)等。4.相关的生物学观点:生物的形态和结构适应其生理功能;(如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当堂训练】1.下列关于生物能适应环境实例,正确的是(
)A.
在荒漠中,有一种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B.
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C.
古代诗描述草盛豆苗稀现象D.
海洋中不同颜色的藻类植物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2.下列现象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B.
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C.
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往南方D.
葱的地上部分呈绿色,地下部分呈白色3.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都是与其功能和生存环境相适应的.下列叙述不能说明这一生物学观点的是(
)A.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B.
瓣膜的存在保证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不会倒流C.
肺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D.
生活在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4.在寒冷的冬季,法国梧桐纷纷落叶,松树却依然葱茏是因为(
)A.
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B.
松树比法国梧桐更适合寒冷的环境C.
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
松树与法国梧桐存在竞争5.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下列不符合这项特征的是(
)A.
鱼有鳍适应水中生活B.
家鸽发达的胸肌适于飞行C.
蝌蚪有鳃适应水中生活D.
苔藓有茎和叶适应干旱陆地生活6.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A.
生物能影响环境B.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
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7.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B.
生物能适应环境C.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D.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8.下列实例中不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森林净化空气B.
蚯蚓增加土壤肥力C.
蘑菇在雨后生长快D.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9.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A.
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
生物因素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
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D.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0.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下面做法或结论错误的是(
)A.
要在同一时间测量裸地、草地和灌丛中的湿度B.
草地上有小水洼,可以将干湿计放在水洼边测量C.
每个地方分三处测量湿度,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D.
经过测量,灌丛的湿度最大,裸地的湿度最小11.某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干湿计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你认为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A.
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B.
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C.
空气湿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D.
水分对植物种类的影响【综合检测】1.生物环保小组自制了“蚯蚓垃圾处理桶”(如图),利用蚯蚓处理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观察发现,冬季,十几条蚯蚓将50
g垃圾完全分解,需要15天;春季,这些蚯蚓分解相同质量的垃圾,只需要2~3天。混有蚯蚓粪的土壤,更适宜养花。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温度可以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B.空气不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C.蚯蚓以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为食D.蚯蚓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环境2.沙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能固沙,这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D.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3.下列现象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B.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C.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D.骆驼的尿液非常少4.如表为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下列修改建议正确的是(
)鼠妇位置鼠妇数量光照温度湿度纸盒左半侧20只明亮适宜干燥纸盒右半侧30只阴暗适宜湿润A.左右两侧的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B.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在阴暗的环境中C.左右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D.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在湿润的环境中5.实验探究题某同学想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他在一天之内,分早、中、晚三次,用干湿计分别测量祼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请回答:(1)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三处环境能形成______
____。三处环境间只能存在_
___个变量,是_______
___。(2)该同学在记录数据时,每次都多记录几组数据,如早晨在祼地分3处测湿度并记录下来,算出平均值,并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这是为了____________。(3)请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如果结果如你所说,则该实验结论是_______
_____________。6.
资料分析题:下面是有关珊瑚的介绍,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珊瑚虫身体微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们能吸收海水中的矿物质来建造外壳,以保护身体。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而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珊瑚,进而形成珊瑚礁。珊瑚虫与藻类植物共同生活,这些藻类植物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藻类植物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得越高,越有利于藻类的生存。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和珊瑚岛,给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1)珊瑚是生物吗?__
__。为什么?__
__。(2)资料中有四个生物的特征,请你列举出来:__
__、__
__、__
__、__
_。(3)资料中影响藻类生存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写出三个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是因为浅水区有较充足的__
__,有适宜的__
__,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__
__。
【错题反思】
答案:
1.A
解析:A.雷鸟的羽毛冬天是白色的,在夏天是黑棕色的
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荒漠化,甚至于沙化
C.人在树下行走比在烈日下行走凉爽
D.有蚯蚓的地方土质疏松
E.鸟的身体呈流线型,飞翔时可以减小阻力
F.热带森林中的猿类上肢长且粗【解析】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2.D
3.B【解析】瓣膜的存在保证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不会倒流,而心脏的功能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因此不能体现了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4.C
5.D【解析】苔藓植物具有假根、茎、叶,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即没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后代,生殖离不开水,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
6.A
7.A
8.C【解析】蘑菇靠孢子来繁殖新个体,蘑菇的受精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因此在雨后蘑菇长得比较快,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9.C
10.B【解析】把干湿计放在小水洼边测量空气湿度,水洼边的空气湿度受水的影响大,不能体错误。
11.C
1.
B
2.
D
3.
C
4.
B
5.
(1)对照;1;植物(植物的多少);
(2)排除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3)祼地的空气湿度最高,草地一般,茂密的灌丛最高;
(4)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解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组对照实验中变量只能是1个.因此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三处环境能形成对照,三处环境间只能存在1个变量,是
植物(植物的多少).
(2)该同学在记录数据时,每次都多记录几组数据,如早晨在祼地分3处测湿度并记录下来,算出平均值,并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这是为了排除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请预测实验结果:祼地的空气湿度最高,草地一般,茂密的灌丛最高.
(4)该探究实验的结论是: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
6.
答案:(1)
不是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2)
需要营养需要呼吸能排出废物能生长繁殖
(3)
温度、光照、水分
(4)
阳光温度氧气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