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09 20:5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总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103页内容。
?教学分析
本节总复习课,是把散落的知识“点串线,连成片”,形成一个网络清晰的整体知识结构,把全书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沟通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复习的特点之一是“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通”,融会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促进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想一想“本学期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学习方法,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学得比较好,哪些内容还感到困难”,然后把收获写在书后面的第105页“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上,把问题写在第106页“问题银行”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本节复习课进行了科学的设计:首先体现在形式上,在设计回顾与交流时,由中心引发,将教材9个单元的知识点整合为2个板块,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简练清晰,便于复习。其次,每个版块的知识点与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相对应,突出了由情境引发问题的编写特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的意义,表内乘、除法,两位数的加与减,购物,测量以及图形的变化等知识。
2.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感受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逐步形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的意义,表内乘、除法,两位数加、减法的进位与退位,购物,测量以及图形的变化等知识。
难点
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学期所学的知识
1.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写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尽量详细地概括所学知识。鼓励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
2.让学生根据整理的内容汇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乘、除法;2~9的乘法口诀;两位数的加、减法;购物;测量;图形的变化等。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整理。
(1)尽量详细地记录(包括文字、举例等),避免漏掉内容。
(2)有意识地按照类别进行分类板书。
(3)教师有意识地介绍几种比较普遍的整理方式。
二、分类复习整理
(一)数与代数
1.复习加与减。
(1)先指名学生说说本学期我们学习“加与减”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互相交流,然后请学生说说。
教师强调: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退一。
(2)完成课本第97页第1题和第101页第10、13题。
(3)利用加与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课本第97页第3题第二个问题、第100页第6题和第101页第10题。第100页第6题是连加的问题;第101页第10题的第一个问题是连减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加减混合的问题。
2.复习乘除法。
(1)先指明学生说说乘法口诀,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97页第2、4题,第99页第1、2、3、4题,第100页第5题。
熟练运用口诀求积、商,会看图列式。
(2)利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课本第97页第3、5、6题,第100页第7、8题,第101页第9、11、12题。
3.复习购物。
(1)先让学生说说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一步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兑换。完成课本第97页第7题,第102页的第14~16题。
(二)图形与几何
1.复习测量。
让学生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完成课本第98页第1、2、3题,第103页第1、2、3题。
2.复习图形的变化。
让学生说说图形的三种变化:轴对称、平移、旋转各自的特点。完成课本第103页第4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学期即将结束,你们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掌握得怎样?还有哪些学得不够扎实?大家互相交流一下,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在今年的训练中加以补充。
?板书设计
总复习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加与减
测量
乘法口诀及乘、除法应用
图形的变化
购物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复习课,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够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量一量、剪一剪,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动手、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