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备课教案
年级
初二
学科
语文
时间
6.9
地点
333
集备课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介绍的是“游记”,课文是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学习本课,既要迁移本单元第一课《壶口瀑布》中学习的“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也要反复揣摩和品味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通过“圈点批注法”把握作者游踪、写景顺序和角度,感受景物雄伟圣洁的特点。
体会本文把作者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课时
2
教学思路设计
内容与方法选择
教学工具的使用和说明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PPT、黑板
教学步骤
相关说明
第一课时
导入(3)
播放各拉丹冬视频,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河流,作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是早期人类生存和演化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沿途的土地和人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马丽华的脚步,感受藏北游历中的“苦”与“愉悦”。
学习任务一:发现江源之美
长江源头神秘而又神圣,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通过文字去感受它的神奇和壮美,一起揭开长江源头的面纱。请大家阅读课文,注意圈画有关地点的提示词,将这张行程单补充完整。
所至所见景物特点第一天第二天
学习任务之二:体会江源之艰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通过时间的推移,地点的改变,带着我们一起欣赏了神秘的雪山,浩浩苍苍的意境,熠熠烁烁的冰河,但是这段旅程并不简单,连作者自己也在文中说:“各拉丹冬值得你力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那作者在各拉丹冬都经历了哪些艰辛呢?请大家圈画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历经“艰辛”的句子,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艰辛,并简单标注自己的朗读体会。
明确: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
。
身体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可能长眠于此。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之三:品悟江源之感
作者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不适,高原反应,严重的摔伤,使得这段旅程艰辛万分,那作者为什么仍然觉得这份苦难很“值得”呢?圈画相关的语句,并做好批注,和同学讨论、分享感受。
1.景色值得:
①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运用比喻的修辞,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巍峨的气势,“尊容”将山峰拟人化,表现了长江源头地区变化万千的自然气候,以及各拉丹冬主峰的神秘。
②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统领”一词体现了各拉丹冬的气势,犹如自然界的主宰,眼前的景色令作者感到沉醉、臣服,“卖弄”一词贬义褒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自然的神奇和力量。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引导:各拉丹冬的神秘、苍茫、奇美、壮观,作者历尽艰辛欣赏到如此特别的景色,确实很值得。在游览过程中大家除了会记住美丽特别的景色,但更让我们铭记的是看到景色而引发的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感受,那作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有没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让她觉得很值得呢?
2.感悟值得:
①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风声呼啸,一刻不停,川流不息,不断地扫荡着雪粒,体现出自然界的力量是绵延不绝、经久不息的。同时,“一刻不停”和“自地球形成以来”两个表示时间的短语,也体现了时间的长久,彰显时光的流动之感。
②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自然界的力量,时光的流动,千万年来一点一点的改变着冰体,也一点一点改变着世界。
③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时光在雪域高原留下了痕迹,从眼前的痕迹又联想到冰川的前进变化和冰山的高低消长,所思所感也跳脱出眼前,从现在“穿越”回远古,深刻而细腻。
④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虽然没能找到化石和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但是在厚重的冰山之下的流水声,就是生命的起源,长江从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青藏高原形成,从西向东顺流而下,不断积累不断壮大,滋养着长江流域的土地和人民,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河。此刻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到了长江的源头,对自然,对时间,对生命都有了不同的感悟。
学习任务四:体会江源之思
是什么样的作者,面对身体的痛苦和不适,还产生了如此深邃渺远的思绪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作者。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对于作者来说,西藏不仅仅是一个旅行的目的地,更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里神秘莫测,变幻万千,圣洁迷人。
作者认为各拉丹冬是这种值得力尽艰辛走一遭的地方,并在这里扎根,用自己的眼睛和文字记录西藏
,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文章开头写到,“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十几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结尾又写到,“各拉丹冬虽然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你会做这样的选择吗?你会不会去要付出艰辛才能欣赏到风景的地方旅行?你愿不愿意过经历苦难才能收获的人生?
梳理作者游踪,并在阅读时做好批注,锻炼在阅读过程中提炼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根据地点定位,明确作者在不同的地点所欣赏到的不同景色的特点,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初步的认识和印象。
生活在海南的学生很少能切身感受到作者各拉丹冬的遭遇,通过朗读为学生搭建支架,和作者产生共鸣。
从景到情再到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学会在学习散文时,通过圈点批注和讨论交流,在领略了作者描绘的“所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所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振。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