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语文·五年级下册·RJ
第八单元
相关链接
字词过关
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杨氏之子
课堂练习
课文诵读
品味赏析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文本解读
新课导入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
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同学们,你们理解这个故事了吗?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生活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有的语言幽默风趣,有的语言机智巧妙,有的语言精炼得当。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三组课文。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
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智,妙趣横生。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
学习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相关链接
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
“名士的教科书”。
——鲁迅
字词过关
禽
诣
家禽
造诣
qín
yì
拼一拼,读一读,并给下列生字组词。
仔细观察,写一写下面生字
梁
诣
禽
课文诵读
1、熟练诵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文本解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很
惠:通“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假字。
聪:聪明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
在古时候,指下级拜见上级,晚辈拜见长辈,拜见自己尊敬的人。
诣:拜见
其:他的
乃:就
孔君平:东汉末年浙江绍兴人。孔坦,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字君平,是当时的庭尉(掌管刑法),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
所以也称孔廷尉。
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摆设。
(
)为(
)设果。
杨氏之子
孔君平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示:给……看
曰:说
此:这
君:古时对男子的称呼
应声:马上
未闻:没有听说过
夫子:先生
禽:鸟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小孩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合作探究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又反驳了孔君平,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1.你觉得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小儿应声答曰:未闻
;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小儿应声答曰:未闻
;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小儿应声答曰:未闻
;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小儿应声答曰:未闻
;
……
梅花是夫子家花
柳树是夫子家柳
马蜂是夫子家蜂
黄桃是夫子家果
我也试一试
2.除了聪惠,你还感受到了杨氏子的哪些好品质?
好客,待人礼貌
品味赏析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拓展延伸
听完杨氏子礼貌、聪明的回答,孔君平会怎么想?神情、动作怎么样?会说什么?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辜鸿铭早年在欧洲时,一次坐在汽车里,打开车门,卷着裤管欣赏周遭景物。旁边有几位年轻洋人见他那模样,便很没礼貌地对他品头论足起来。辜鸿铭闻言不动声色,随手拿起一份报纸阅读。那几个洋人见状,不禁哄然大笑:“这个老土,连ABC都不懂,还看报,把报纸都拿反了。”等他们笑完,辜鸿铭慢条斯理地以纯正的牛津腔标准英语说:“这英文太简单了,不把它倒过来看还有什么意思?”洋人闻言大惊,赶紧红脸走人。
机智应答小故事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qíng)。”
√
√
√
√
√
√
·
·
·
·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
)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很,非常
拜见
于是,就
给……看
·
·
·
·
一、教材PXX:X题,X题,X题.
本课时讲解结束,同学们如果还有疑问,请与老师或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探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