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 2、在认识时针、分针,拨一个具体的时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几时和大约几时来表述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学情分析
? ? ? ? 钟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构造,准确认识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整时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上课,先让大家猜个谜语,什么谜语呢?(课件出示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
????2、揭题: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着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通过一年级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来引出本课要学习的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活动2【讲授】动手探索,体验感悟
? (一)认识钟面:
1、讲述: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有什么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1)钟面上有数字??????????????
引导:请小朋友指好自己学具钟上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起读一读。?
????(出示一个只有3、6、9、12四个数字的钟)像这个钟上只有4个数字,没写数字的地方你知道是几吗?
????指着没写数字的地方让学生说一说是数字几。
????(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接触的钟表,有好多是数字不全甚至是没有数字的。在认识的钟面上的数字后,进行一定的拓展,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钟面上有针。
????引导:你的钟面上有几根针?老师的钟上有几根针?
????这根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走的?小手比画一下。
????说明:其实屏幕上这两根针也是按同样的方向走,只是它们走得慢一些,看上去好象不在动。
????引导:比较一下这两根针。
????在同一个钟面上长的针叫分针,短的叫时针。
????谁来指一指这钟面上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同桌互相在学具钟上指一下)
????(3)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格子。
????说明:这些格子是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来看时间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进一步学到。
????(设计意图:对于钟面上有些什么的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课堂上实现在有一定的预设的状态下动态生成。)
活动3【活动】总结全课,引领发现
? 小朋友真聪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钟表,钟表上藏着很多的学问,等着我们去发现。
活动4【活动】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课堂上呈现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如说说生活中小朋友升国旗、吃午饭、踢足球的时刻,说说自己早上起床、晚上睡觉的时刻等等。 ?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习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识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中。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两个8时,这些是可以设置认知冲突的素材。设计中紧紧抓住了这样的教学资源,巧妙设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
在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过程中,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已经的对钟表知识感性经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总结出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实践应用环节的选题应该更多地考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解决问题后成功的乐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课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接触的生活实际对钟表进行了拓展,出现在没有数字的钟,有三根针的钟,电子表等等。这样的拓展,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