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对称》
学
科
数学
学段
低段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分析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下册第三单元对称与方向第一课时《对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于对称的基本性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比较清楚的数学认识,从科学角度来强化日常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教学目标
(含重难点)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并能判断对称的图形;会指出对称轴。(教学重点)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教学难点)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时间
安排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架飞机,如果让你放飞它们,你会选择哪一架?为什么?
2、师:人类是受什么启发才发明了飞机?
学生观察并思考
以实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3分钟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一)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1、请你们观察蝴蝶和蜻蜓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翅膀能重合
?哪边和哪边一样大?
师小结:看出来,想出来,画出来,折出来......你觉得哪种方法更能证明它的两边是一样大的?
3、请你拿出来折一折。对折以后你看到了什么?
4、师:为什么只看到一只翅膀?那半只哪去了?
教师板书:完全重合
(二)认识“轴对称图形”。
1、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蝴蝶这个图形它的两旁的部分是可以完全重合的。再拿出这个图形。打开,对折,再打开,再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那条折痕叫做对称轴。(教师板书:对称轴)
2、课件演示
3、教师演示对称轴的画法。
4、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师小结:那刚才我们看到了像蝴蝶和蜻蜓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中间有一条对称轴,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轴对称图形(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
学生观察并回答
学生动手折图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动手观察
并理解回答
学生观察并思考
这一环节帮助同学们建立丰富的关于对称的表象,便于学生形成概念。
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力求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也为认识对称轴做准备。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2分钟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知识拓展
2、游戏:猜一猜(猜对称)
3、剪“轴对称图形”(剪对称)
4、课件出示剪纸图
5、小组讨论平面图形中的对称(找对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那么这些对称轴有一条的,两条的,更有无数条的。有横着的,有竖着的,还有斜着的。
5、生活中的对称(赏对称)
学生思考并猜测
学生动手剪一剪
欣赏作品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欣赏
这里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图形中寻找对称图形的共同点,以把握对称的本质特点。
拓展对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3分钟
四、全课总结
师:我们刚才欣赏了这么多对称图形,那今天在这里玩了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收获可真不小。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一个神奇的对称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还是我们熟悉的高大建筑,剪纸艺术。无不体现着对称之美。我相信同学们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还会发现更多更美的奥妙。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帮助他们建立比较清楚的数学认识,从科学角度来强化日常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服务于生活。
2分钟
板书设计
对
称
对称轴
完全重合
轴对称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