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除法第2课时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除法第2课时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10 22:0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除法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几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一天,小明和小红去果园摘苹果,小明和小红摘来了12个苹果,你能帮忙把这1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吗?它们平均能分到几个苹果呢?
预设:6个。
问题:你是怎么列式的呢?
预设:12÷2=6(个)。
问题: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预设:表示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揭示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
板书课题: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检验学生对除法含义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例5。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每4个分一份。
师:那谁能说说你们放了几盘呢?
用自己的圆片动手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师:大家跟他分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生:是!
师:也就是: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设计意图:利用熊猫分竹笋这个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帮助熊猫解决问题,同时也巩固列除法算式的旧知,在这基础之上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师板书:20÷4=5
(1)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5
被除数??
除数?

我们把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把得数叫做商。
全班齐读: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指名说。
同桌互说。
师:大家真棒!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课件出示微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锻炼孩子自主的学习能力,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含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问题:如果这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
)盘。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用手中的圆片分一分。
预设:20÷5=4。
问题: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有20个竹笋,每5个1份,分成了4份。
问题: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谁是商呢?
预设:20是被除数,5是除数,4是商。
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及各部分名称。
师总结: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继续分竹笋,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分一分,填一填。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12÷(
)=(

每份3个,分成了(
)份。
12÷(
)=


每份6个,分成了(
)份。
12÷(
)=(

答案:6,2,6;4,3,4;2,6,2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除法算式,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2.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答案: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3.
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 )个4。
( )÷( )=( )
20里面有(
)个5。
( )÷( )=( )
答案:6,24÷4=6。4,20÷5=4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除法的进一步认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4.
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7=( )
8÷2=( )
18÷9=( )
24÷6=( )
答案:2,4,2,4。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还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含义。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多了一种运算新技能。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一起对整节课的回顾,帮助学生厘清本节课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