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数和除数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余数和除数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口算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体会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态度: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数学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余数小于除数”。
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课件:7÷2
=
3……1
(1)、请读出这个除法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个数的名称。
(2)、根据上面的算式编一个数学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让学生巩固上节课有余数的除法)。
2.出示课件:
9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支?剩余几支?
??9÷4
=
2(个)……1(支)???
17块橡皮,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几个人?剩余几支?
?
17÷4=
4(人)……1(支)
让学生再分一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由此引入课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让学生大胆猜想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探究新知(学生动手操作)
1.老师手里有一捆小棒,不知道是多少根。首先,问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师接着问,如果把手里的小棒4根4根摆下去,猜猜会出现什么结果?(生反馈)
2.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明白学习要求。
(1)、4人一组,
分别用8根、9根、10根、11根摆正方形。
(2)、1名学生数小棒。
(3)、1名学生摆小棒。
(4)、1名学生记录数据并写出算式。
(5)、1名学生汇报。
3.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摆8、9、10、11小棒摆正方形填表。
【设计意图: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体验空间,学生乐意去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为学生提供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通过让学生利用小棒摆图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模型与数学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理解性的学习,这对随后的学习活动是很有帮助的。】
4.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边说边摆,教师板书。
5.学生再猜想12、13、14、15、16等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教师课件出示图形和算式。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归纳:余数比除数小。(师板书)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一步一步设疑,逐步提高式提问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一重要的数学事实: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深入探究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我们就用我们发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本P64页第一题,分小组做三种装法。问:可能剩余几个?为什么?最多剩余几个?
四、教师方法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推理、验证的方法得出了余数<除数的关系,相信同学们能用这些数学方法解决更多问题。
五、巩固应用(闯关)
1.第一关:填空。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一定要比(
)小。
(2)、46
÷
9
=5……1中,被除数是(
),除数是(
),商是(
),余数是(
)。
(3)、一个数除以8,余数可能是(
)。
2.第二关:判断。
(1)除数一定比余数大。
(
)
(2)、24
÷
5
的商是
4,余数是
4
。
(
)
(3)、35
÷
8
的余数一定是
7
。
(
)
(4)、除数是
9
的除法算式,余数有8种可能。
(
)
3.第三关:
课本P64页第一题。
六、全课总结:今天老师和你们相互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七、板书设计: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8÷4=2(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
余数<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一课,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感悟。遗憾的地方--遗漏环节
一上好课,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没有很好地把课演绎好。设计的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层层提高,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知识。但真正在上时却把一个重要的环节给漏掉了:即在初步感知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后,第二环节的一开始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用小棒搭正方形,余数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在发现除数与余数的关系时,深入思考和理解的两个问题漏了。发现了前面环节的疏漏。也试想在这一内容里补救,但总觉效果不理想。这也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当课上设计的环节遗漏且自己又意识到时,作为老师的我,该怎么更好地去处理。也更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对于每一堂课除了有很好的设计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应该是对自己每一环节设计意图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时间没有把握好黄主任一下课就问我,数学课是不是还应该有些练习。我的回答是:是的,可惜我没有时间让学生练了。课上往往重视了思维训练,稍感觉让学生多动,多思,多说了之后,就不能做到多练了,虽然练习渗透在了动手操作、思考、交流之中,但数学课是应该有静下来让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如何把握好这几个度,真的很难!较满意的地方:教学无痕整堂课较好地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且每一环节过度自然,水到渠成。练习设计合理在老师的指导下,这堂课我对练习做了合理的设计与整合,自我感觉比以前的课堂有进步。今后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重视预设和生成教学设计上要好好下工夫,如导入的设计、环节的设计,练习的设计,板书的设计等等问题。讲究语言艺术数学语言是很讲究科学性的,而且要精炼。我要不断努力,相信及时的反思和小结已留下我思维与思想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