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
执教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湘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本课包括三个活动:认识我们的呼吸器官、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探究呼吸的形成。本课时计划执教的内容为:让学生通过比较两瓶气体支持蜡烛燃烧的情况以及观察其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实验来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区别,最终认识到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但是由于此次比赛要求为30分钟,故取消了“澄清石灰水验证”实验。主要让学生观察燃烧的蜡烛分别在吸进气体与呼出气体中熄灭时间长短,认识到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了,证明了人体是需要氧气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中的氧气是可以支持物体的燃烧;知道人体需要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比较,里面的氧气会变少;初步学会用排水集气的方法收集气体。
2、方法与过程:能够设计实验来探究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并且根据实验现象大胆合理进行推测与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养成尊重实验现象、注重证据收集、实事求是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空气的区别(氧气含量不同)
教学难点:能够用正确的排水集气的方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课件、水槽、集气瓶(毛玻璃片)、蜡烛、吸管、打火机等;学生分组材料:水槽、容积相同的集气瓶(毛玻璃片)两个、蜡烛、吸管、打火机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认识空气的基本成份。
1、师:上课之前,老师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出示一集气瓶。提问:老师手里有一个空瓶子,里面还有什么吗?(空气)
3、点燃一根蜡烛。师:如果将这个瓶子罩住蜡烛,蜡烛还会燃烧吗?
4、学生交流。
5、师:下面实验一下,看看还能燃烧多久?我们一起来用数数的方法来估测一下时间。教师演示,师生观察并一起数数直至蜡烛熄灭。
6、学生观察并汇报实验现象。
7、学生交流:蜡烛燃烧了一会儿,就慢慢熄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8、教师适时引出科学史:历史上有位科学家叫做拉瓦锡,他也观察过这种现象,后来他努力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我们周围的空气其实是一种混合气体,里面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其它气体。其中氧气还可以支持物体的燃烧。
9、进一步解释。师:现在你知道蜡烛熄灭的原因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
【设计思路: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燃烧的蜡烛在空气瓶中的变化情况,推测和解释其中的原因,引出科学史关于空气成分及氧气支持物体燃烧的基本知识。这样设计主要想达到几个目的:①为下阶段学生探究“呼出气体中氧气变化”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实验、解释现象等方面奠定知识的基础;②这部分教学暗含了关于“吸进的气体(空气)”实验方法的研究,为后面如何设计实验研究呼出的气体时提供了方法的迁移。③通过科学史的引入,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变少了吗?
1、创设情景,随音乐体验呼吸。
2、提问:人为什么要呼吸呢?
3、学生回答。预设答案: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等。
4、教师引出: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吸进气体和呼出气体。吸进的气体是什么?(空气)呼出的气体会发生变化吗?(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板书。吸进气体(空气) 呼出气体(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5、学生推测。
6、师引出研究的问题: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空气比较,是不是氧气会变少呢?
7、师: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氧气是不是变少了呢?
8、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9、师生交流实验方法。
10、师引出应该先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来实验。
11、出示集气瓶。提问:如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呢?
12、学生汇报排气法。教师提出排气法收集注意事项。
13、教师介绍排水集气法。课件演示,示范并讲述排水法收集的方法。
14、学生实验。
15、汇报交流:看到了哪些现象?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分析实验现象后,可以说明什么呢?
16、引出科学家研究的数据表。科学家通过精确实验对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空气进行了测量和比较。出示数据表。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气体
吸进的空气 78% 21% 0.4% 0.6
呼出的气体
16%
17、提问:看来我们人体需要什么气体?(氧气)
【设计思路: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人的呼吸。通过设问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空气有何区别时,在分析学生的已有看法的基础上,顺其自然的提出研究的问题:呼出的气体中与空气比较,氧气会变少吗?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我们意图不仅是设计出“罩蜡烛”的实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设计:根据蜡烛燃烧时间长短来分析其中氧气多少的问题。最后在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出了科学家精确的测量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确实变少了。】
三、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后续探究。
讲述:我们今天这节课通过实验对呼出的气体与空气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变少了。其它气体会怎样变化呢?以后大家可以在你们学校科学老师帮助下继续研究。
板书:
我们在呼吸
吸进的气体(空气)
呼出的气体(氧气变少?二氧化碳增加?)
人体需要氧气
《我们在呼吸》说课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上午好。今天有机会和这么多优秀的科学老师一起学习、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接下来我向大家汇报一下今天上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自己一些初浅的想法,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们在呼吸》是湘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的第一课。本课包括三个活动:认识我们的呼吸器官、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区别、研究呼吸的形成过程。本课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别比较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空气支持蜡烛燃烧的情况以及其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实验来探究它们的区别,在此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识到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由于该探究活动实验比较多,学生要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所以该内容决定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今天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观察燃烧的蜡烛分别在吸进气体与呼出气体中熄灭时间长短,认识到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了,证明了人体是需要氧气的。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环节:一实验导入,认识空气的基本成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燃烧的蜡烛在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的变化情况,推测和解释其中的原因,引出科学史关于空气成分及氧气支持物体燃烧的基本知识。这样设计主要想达到这样三个目的:①为下阶段学生探究“呼出气体中氧气变化”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实验、解释现象等方面奠定知识的基础;②这部分教学暗含了关于“吸进的气体(空气)”实验方法的研究,为后面如何设计实验研究呼出的气体时提供了方法的迁移。③通过科学史的引入,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第二个教学环节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变少了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人的呼吸。通过设问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空气有何区别时,在分析学生的已有看法的基础上,顺其自然的提出研究的问题:呼出的气体中与空气比较,氧气会变少吗?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意图不仅是让学生设计出“罩蜡烛”的实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设计:根据蜡烛燃烧时间长短来分析其中氧气多少的问题。最后在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出了科学家精确的测量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确实变少了。
在这个环节中关于如何指导学生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我思考良久。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只能够设计出“排气法”这种实验方法。考虑到这种方法的弊端,所以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排水集气的方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是本课的难点。我利用教材中的图示进行分步讲解、师生合作演示、学生独立操作,这样一步步对学生进行规范的技能训练。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后续探究。孩子们对于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空气的区别并未随着下课铃声而结束。在黑板上还留下了一个问号,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甚至还有更多的问号,就让他们带着这些问号走出课堂。只希望这短短的一节课我能点燃他们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