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 (共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 (共2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10 23:0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导入新课
字词过关
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堂练习
整体感知
品味赏析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新中国刚成立,急需和平建设,但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我们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假若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倘若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为什么要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不仅我国人民激动自豪,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高兴万分。可是,一向推行强权政治的美国却坐立不安,妄想吧新生的中国扼杀在摇篮中。1950年6月,美国公然发动了朝鲜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1950年8月,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战争中,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其中就有毛泽东同志心爱的长子——毛岸英。
  要抗美援朝,我们不只是物资的援助,金日成同志的告急电报是明写的“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
——毛泽东
毛岸英简介
毛岸英,1922年
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岸英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相反,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岸英吃过苦,流过血,打过仗,又经过了农村和工厂的锻炼,新中国多么需要这样的好苗子啊!
——周恩来
学习目标
1.认识“彭、拟、谋”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谋”等14个字,正确读写“拟定、参谋、损失”等13个词语。
2.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字词过关
拼一拼,读一读,并给下列生字组词。









péng
姓彭

拟定
móu
计谋

奔赴
shu
特殊
chóu
踌躇
chú
踌躇
àn
黯然

革命
仔细观察,写一写下面生字。














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归葬的抉择过程。
2.分别用一句简明的话归纳从朝鲜发来的三封电报的主要内容。
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
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合作探究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
”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动作
语言
(3)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毛泽东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岸英的成长经历。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的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2.当“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将遗体运回国”“朝鲜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毛主席不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神态
心理
语言
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1)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品味赏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既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拓展延伸
“签过字的电报记录被放在了枕头上,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听到了

我感受到了

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课堂练习
生活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简朴的(  ) 人民的(  ) 
心中的(  ) 无限的(  )
打湿的(  ) 黯然的(  )
醒目的(  ) 紧锁的(  )
儿子
悲痛
眷恋
枕巾
目光
大字
眉头
2.按要求改句子。
A.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改为陈述句)
B.岸英是我的儿子。岸英是朝鲜人民的儿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起来)
  
  
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一、教材PXX:X题,X题,X题.
本课时讲解结束,同学们如果还有疑问,请与老师或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探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