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糖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糖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人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10 21:0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糖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课《糖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够举例说明一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
科学探究 1.能运用多种感官或工具观察物质溶解现象。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糖、食盐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3.能简述探究过程和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水中的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如实讲述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到溶解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难点 要节约用水,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透明水杯若干、清水、筷子、白糖、红糖、食盐、沙子、味精、粉笔灰、面粉、方糖 小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疑,引入课题
1.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每人都带来了一份小礼物,猜一猜是什么?生猜一猜(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的方法)。
师: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能尝。当然老师带给你的是既干净又好吃的,没有毒害的,你们可以放心品尝。生尝一尝
2.板书课题:师:大家说的真好,就是糖水,但是糖到哪里去了呢?(随机板书)
二、仔细观察,发现问题
我们一起看一看糖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实验(一):
1.取一匙红糖,放入一个盛水的水杯中, 观察它在水中的变化 。
2.用筷子轻轻搅拌(注:搅拌时,筷子不要碰到杯壁),观察红糖在水中的变化。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3.静置一会儿,观察红糖在水中的变化。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要求:
1.各小组成员跟老师一起合作完成。
2.拿东西时要轻拿轻放,注意倾听,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
3.完成科学学生生活手册
4.完成实验后坐端正,把实验器具收拾好。
小结:像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三、启发指导,探究问题
除了白糖和红糖,那么是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在水中溶解呢?
实验(二):
探讨食盐、沙子、味精、粉笔灰、面粉、方糖能否溶解在水中。
1、将所给出的物品舀一勺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观察物品在水中的变化。
2、静置一会儿后再观察看到的现象。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尽量声音小点,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写在记录单上。
4、实验完成后要快速坐端正,不互相讲话。
通过实验,哪些物体在水中溶解,哪些物体在水中不溶解?
在水中溶解: 方糖 食盐 味精
在水中不溶解: 沙子 面粉 粉笔灰
溶解的特征是什么?
慢慢向四周扩散;
化成微粒;
均匀分散在水中不沉淀.
四、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研究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小组合作,你有没有办法让方糖尽快在水中溶解。
2、交流实验情况,将实验方法记录在表格中。
用热水溶解;将方糖研碎,然后放在水中溶解;不停的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以上方法可以一起使用
3、生活中还有很多溶解现象,你还知道哪些?
4、课堂小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动脑,许多的科学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板书设计
糖到哪里去了
溶解的特征:
慢慢向四周扩散;
化成极小的微粒;
均匀分散在水中不沉淀.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首先我创设情境,以一杯不知名水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一杯什么水,我们怎样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呢?”通过运用一些感观,在尝的基础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我再揭示课题,在杯里并看不到糖,这就引起了他们的思考和猜测“糖到哪里去了”。让学生验证猜测,小组合作完成以红糖代替白糖完成这个实验,看糖究竟到哪里去了。实验证明糖变得很小很小的颗粒,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从而引出“溶解”这一概念。然后深入探究,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解呢?以问题引入,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小组合作实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实验证明,食盐、味精,方糖能溶解,粉笔灰、沙子、面粉不能溶解。让学生发散思维,找出快速溶解物质的方法,然后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展视野,水能溶解的物体很多,这是水的一个重要作用,人们利用这个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水的溶解”,从而认识到水对人们的重要性,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