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提醒: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
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情画意:中国美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基因
曾孜荣
①中国是众所周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
延续至今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基石是什么呢?一方面是汉字,如唐诗宋词、经史子集等,都
是汉宇所承载的文化瑰宝:另一方面就是华夏图像了,这一部分主要传承在中国绘画中。
②传说华夏文明的起源是“河图洛书”,《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
圣人则之。”这个圣人指的就是中国人的始祖之一伏羲。据说伏羲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
背负“河图”:又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个“图”与“书”演化
出“八卦”等,后来被认为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古人还有一个“左图右史”的传统,图像
对于历史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历史和研究考古,图画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很多人
物与事件,单纯用文宇记载和表达会显得过于抽象,但一幅画的出现,就能让我们瞬间身
临其境,直观地理解人物与事件的特征与概貌,所以图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者们早已
充分认识到图画对于掌提和理解历史的必要性,因此形成了“左图右史”的习惯和说法
③无论是“河图洛书”的文明起源,还是“左图右史”的文化传统,都道出了“图
与“文”自古就相辅相成的现象。也只有对图、文这两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和掌握,我们才
能够完整地理解中华文明。就像大家说起古希謄、古罗马文明,总是会先想起古希腊、古
罗马那些伟大的艺术与建筑一样。
④可惜,近代以来的教有系统,其实是格外偏重于文字方面的。今天人们对于图像的
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对文字的重视。甚至,今天的我们要讲述某件事情、表达某个观点的时
候,除了用文宇语言叙说,还可以怎样借助图像、符号来实现图文并茂的传达?大多数人
都会感到隔膜与茫然。但如罘我们了解中国绘画,就会知道,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很善于
使用图像和符号来记录见闻与传达情感
⑤那些美丽的中国古诗文,如果配上好玩、有趣、长知识、有故事的中国画面之后,
读者们(特别是孩子们)很容易看清楚、读明白。我们之所以要编写、出版《墨中国文化
艺木启蒙》《颜色里的中国画》《诗画共读》这一系列书,正是希望诗词的韵律之美、绘
画的图像之美,再结合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带给读者们“化学反应”一般的阅读体验。
⑥流传千年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口口相传的成语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足为外人道”的世外桃源,在明代四大画家之一的仇英笔下,
终于有了情节清晰、色彩鲜明的图像版。至于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究竟
是怎样的场景?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会是如何
时刻,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画绘声绘色的经典幽面,·凡是中国历史与文学的重要场景与
百转千回,让人拍案称奇而又扼腕叹息?一幕又一幕
⑦一千年前的苏东坡曾经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的诗人们也说:“诗是
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我们可以确认,“诗情画意”自古就是中国美学的一种基因者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