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期末检测卷 教科版(附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物理期末检测卷 教科版(附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11 09:1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检测卷(第一~六章)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生活的是(  )
A.人心脏的正常跳动频率约为60 Hz
B.人体感受到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6 ℃
C.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 m/s
D.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考场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
3.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电梯外美丽的城市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C.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4.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B.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D.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5.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
C.在第5 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D.第10 min时物质处于液态
6.“坐上动车,感受风驰电掣”,动车除了速度方面的优势以外,还更加安全舒适,服务更加人性化.下列关于动车应用的物理知识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旅客隔着窗玻璃看到窗外的站台,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超长无缝钢轨,可减少轮和轨之间由于缝隙而碰撞发声,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热风干手器自动吹风使手上的水加快液化
D.行李架正上方都装有小平面镜,方便乘客观察行李架,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7.人生活在光的世界里,伴随着“影”的存在,如:立竿见“影”、水中倒“影”、表演皮“影”、观看电“影”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立竿见“影”与表演皮“影”的原理是相同的
B.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成的是实像
C.观看电“影”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D.表演皮“影”和观看电“影”的“影”都是物体的像
8.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t=1 s时,甲车在乙车后
②在t=2 s时,甲车与乙车速度相同
③在2 s前,乙车比甲车快;2 s后,甲车比乙车快
④在t=3 s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后行驶
⑤在t=2 s时,甲车与乙车相遇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9.[多选]小明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他在调节托盘天平横梁平衡后,测量过程中,观察到指针偏转情况如图所示,接下来小明可能进行的正确操作是(  )
A.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使天平横梁平衡
B.将右盘里新加的砝码换成一个质量小一些的砝码
C.向左移动游码
D.向右移动游码
10.[多选]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只眼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B.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拍摄时,被拍摄的物体离摄像头的距离大于2倍镜头焦距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倍镜头焦距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33分)
11.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2中机械停表的示数是    s.?
12.“小明,上学去喽!”小明一听到声音,就知道是好朋友小刚在喊他,小明是根据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判断的.小明走进办公楼的自动感应门,门自动平移打开,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将   (填“随”或“不随”)门平移.?
13.眼球的结构类似于    (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小明同学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形成了近视眼,应当戴    镜进行矫正.?
14.生活处处有物理.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    较高;人工降雨时,干冰撒在云层中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导致周围温度降低,形成降雨;寒冬,在窗玻璃的    (填“内侧”或“外侧”)形成美丽的冰花.?
15.声波既能传递能量,也能传递信息,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是利用声可以传递    ;机场的地勤工作人员常佩戴有耳罩的头盔,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    处控制噪声.?
16.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   (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   ,这束光线是         (填“由空气进入玻璃”或“由玻璃进入空气”).?
17.在“测量立方体松木的密度”实验中,通常用    测其质量,用    (以上两空均填“刻度尺”或“托盘天平”)测量松木的棱长,再用数学知识求出松木的体积;若天平右盘里放有砝码20 g、10 g、5 g各一个,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松木的质量为    g,由图乙可知松木的棱长是    cm,则松木的密度为    g/cm3. ?
                  甲          乙
18.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如图甲所示),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如图乙所示),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       ,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   像(填“实”或“虚”),这种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有          (写一种).?
甲          乙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19.空杯底部有一枚硬币A,由于杯壁的遮挡,眼睛在B处看不到硬币.逐渐往杯中加水至如图所示位置时,眼睛在B处恰好能够看到硬币,请画出人眼看到硬币的光路图.(画出1条入射光线及其折射光线即可)

20.如图所示,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凸透镜,请完成该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再经平面镜反射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第21题5分,第22题7分,第23题6分,共18分)
21.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试管中装有适量的碎冰,按图甲组装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碎冰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       .?
(3)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像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   (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            .?
22.小琳在照镜子时发现,她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她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她按图甲摆放器材,进行实验.
(1)她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        .?
(2)实验中,她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一支与A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在玻璃板的    (填“A”或“B”)侧观察,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
(3)改变A的位置,重复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
实验次数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5
4
6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5
4
6
(4)小琳将图甲中的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垂直于纸板放置(如图乙所示),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她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NOF    (填“>”“<”或“=”)∠EON.?
(5)小琳又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到O点,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
23.小明的爸爸出差给他带回来一件小金属挂饰(实心),小明想知道金属挂饰的材质,于是在学校实验室借了一些器材来测量它的密度.
(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轻轻地拨至标尺零刻线处,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右侧的平衡螺母往   (填“右”或“左”)调.?
(2)将挂饰放在已调好的天平上测出其质量m0=21.6 g.
(3)当他想测量挂饰的体积时发现忘了借量筒,在他沮丧之时突然看到桌面上的两个大小不同的烧杯,于是他修改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①往大烧杯中注满水,用细绳将挂饰拴好并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直到无水溢出),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溢出水的质量m1,如图丙所示,此时天平的读数为   g.?
②把小烧杯中的水倒出后,再测出空小烧杯的质量m2=15 g.则挂饰的体积为   cm3.(ρ水=1.0×103 kg/m3)?
(4)小明计算出金属挂饰的密度为   g/cm3;通过查密度表可知该金属挂饰可能是   饰品.?
物质





密度/(kg/m3)
19.3×103
10.5×103
8.9×103
7.9×103
2.7×103
(5)请你找出测量过程中的不足: .?
五、计算题(第24题6分,第25题7分,共13分)
24.小明的妈妈买了一桶标有容积为4.5 L的某植物油,小明想办法测出了油的质量为4.05 kg,则:
(1)该植物油的密度为多少?(1 L=1 dm3)
(2)若用该桶来装密度为0.8×103 kg/m3的酒精,最多能装多少千克酒精?
25.厦门杏林大桥是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公路桥全长约8.5 km,铁路桥全长约5.4 km.一辆小轿车以60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则:
(1)小轿车通过公路桥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一列长100 m的火车完全通过铁路桥只需要3 min,请计算火车在铁路桥上的平均速度.
(3)铁路桥为直线形,而“隔壁”的公路桥呈“M”形,通过高低落差,火车的车灯就不会对公路桥上迎面而来的车辆造成眩光影响.请说明这里包含的光学知识.
期末检测卷(第一~六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C
B
C
A
A
BC
AC
1.D 【解题思路】 人的心脏1 min跳动约60次,频率约为1 Hz;人体感受到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 m/s左右;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故选D.
2.A 【解题思路】 考场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A正确;“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故C错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故D错误.
3.C
4.C 【解题思路】 出汗时吹风扇,能加快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会从人体吸热,使人感到凉快,吹风扇不会降低室温,A错;石蜡是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升高,B错;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一样,都是水蒸气在遇冷时液化形成的小水滴,C正确;雪是凝华形成的,该过程中向外放热,所以下雪时天气不会因此变冷,D错.
5.B 【解题思路】 从题中图像可以看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由图像知该物质熔化时的温度为80 ℃,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 80 ℃,故B正确;在第 5 min时,该晶体刚开始熔化,故C错误;第10 min时,该物质正处于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D错误.
6.C 【解题思路】 热风干手器自动吹风使手上的水加快蒸发,故C错误.
7.A 【解题思路】 立竿见“影”与表演皮“影”的原理都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正确;“倒影”中的“影”是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故B错误;“电影”中的“影”是凸透镜所成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表演皮“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是物体的像,故D错误.故选A.
8.A 【解题思路】 由题图知,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乙车在甲车前10 m,2 s时甲车追上乙车;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v甲=s甲t甲=20m2 s=10 m/s,乙车的速度v乙=s乙t乙=20m-10 m2s=5 m/s.则在t=1 s时,甲车在乙车后,故①正确;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v甲>v乙,故②③错误;在t=3 s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v甲>v乙,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后行驶,故④正确;在t=2 s时,甲追上乙,甲车与乙车相遇,故⑤正确.故选A.
9.BC 【解题思路】 由题图可知,指针向右偏转,右盘重,故接下来的调节应是将右盘里新加的砝码换成一个质量小一些的砝码,或向左移动游码.测量过程中,平衡螺母不能再调节.
10.AC 【解题思路】 观众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由于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故A正确.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是凸透镜,银幕上呈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拍摄时,被拍摄的物体离摄像头的距离大于2倍镜头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在1倍镜头焦距和2倍镜头焦距之间,故D错误.故选AC.
11.【参考答案】 2 102.3
12.【参考答案】 音色 不随
13.【参考答案】 照相机 凹透 
【解题思路】 眼球就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患上近视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要矫正近视眼需要使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
14.【参考答案】 凝固点 升华 内侧
【解题思路】 在北方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应选用凝固点低的物质作测温物质,一般选酒精温度计,而水银的凝固点高;干冰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寒冬室外冷,室内的水蒸气便在窗户的玻璃上遇冷发生凝华现象.
15.【参考答案】 信息 人耳
16.【参考答案】 OG 30° 由玻璃进入空气
【解题思路】 由题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由题图可知折射角∠GOD=45°.当光线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这束光线是由玻璃进入空气.
17.【参考答案】 托盘天平 刻度尺 35.4 4.00 0.553
【解题思路】 由题图甲可知,游码所对刻度值是0.4 g,则松木的质量m=20 g+10 g+5 g+0.4 g=35.4 g;刻度尺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1 mm)的下一位,由题图乙可知松木的边长为4.00 cm,则松木的体积V=4 cm×4 cm×4 cm=64 cm3;松木的密度ρ=mV=35.4 g64 cm3≈0.553 g/cm3.
18.【参考答案】 凸透镜 实 照相机
【解题思路】 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使下方箭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应用了这个成像原理.
19.【参考答案】 如图所示.
20.【参考答案】 如图所示.
【解题思路】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
21.【参考答案】 (1)自下而上 (2)试管底或试管壁 (3)固液共存态 (4)不能 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
【解题思路】 (3)冰是晶体,由图像可知BC段表示冰处在熔化过程,所以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试管中的水从杯中水吸热升温,当温度升高到沸点时,与杯中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22.【参考答案】 (1)像的位置 (2)A 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 (5)光路是可逆的
23.【参考答案】 (1)右 (3)①17.4 ②2.4 (4)9 铜 (5)把水倒出后再测量空小烧杯的质量,仍有部分水留在小烧杯中,会使测出的密度偏大.
【解题思路】 (3)①由题图丙可知,小烧杯和溢出水的质量m1=10 g+5 g+2.4 g=17.4 g.②溢出水的质量m溢=m1-m2=17.4 g-15 g=2.4 g,水的密度ρ水=1.0×103 kg/m3=1.0 g/cm3,挂饰的体积V0=V溢=m溢ρ水=2.4g1.0g/cm3=2.4 cm3.
(4)金属挂饰的密度ρ=m0V0=21.6g2.4 cm3=9 g/cm3=9×103 kg/m3,该金属挂饰的密度最接近铜的密度,所以该金属挂饰可能是铜饰品.
(5)测量过程中的不足:把水倒出后再测量空小烧杯质量,仍有部分水留在小烧杯中,导致测得挂饰的体积偏小,会使测出的密度偏大.
24.解:(1)容积V=4.5 L=4.5×10-3m3,
植物油的密度ρ=mV=4.05kg4.5×10-3 m3=0.9×103 kg/m3.
(2)由ρ=mV可得,最多能装酒精的质量m酒精=ρ酒精V=0.8×103 kg/m3×4.5×10-3 m3=3.6 kg.
25.解:(1)小轿车通过公路桥需要的时间t=sv=8.5 km60 km/h=8.5 min.
(2)火车通过铁路桥的路程s火=L车+L桥=0.1 km+5.4 km=5.5 km,火车在桥上的平均速度v=s火t火=5.5 km360h=110 km/h.
(3)公路桥呈“M”形,与铁路桥形成高低落差,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样火车的车灯发出的光,就不会直射到迎面而来的汽车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