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期中检测卷 教科版(附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物理期中检测卷 教科版(附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7-11 15:5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检测卷(第一~四章)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在探究“晚上照镜子时,灯应放在什么位置才能看清自己的脸”的活动前,小明认为“灯应放在靠近自己脸的位置,才能在镜子里看清自己的脸”.就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分析与论证
2.了解社会,从了解自己开始.对一名初中学生来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他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 Hz~20 000 Hz
B.他的身高大约是160 cm
C.他跑1 000 m用时4 min
D.他立定跳远成绩为10 m
3.如图所示,7D电影是在立体影片的基础上增加了运动座椅,随着影片的播放能让观众跟随座椅一起感受颠簸、震颤等效果,大大增加了观众身临其境的观影融入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座椅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B.以人为参照物,座椅是运动的
C.以座椅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4.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玻璃幕墙反射的光会“晃”着人们的眼睛,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C.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 m处,当她远离平面镜后退0.5 m时,则镜中的像与她相距3 m
D.“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发生了折射
5.晚间休息时,为了减轻室外工地施工噪声的影响,小明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紧闭门窗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②紧闭门窗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③戴耳塞是在传插途中控制噪声
④戴耳塞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6.小敏利用微信和朋友进行视频聊天,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敏从手机中听到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调节手机的音量按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C.小敏能分辨出朋友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
D.手机屏幕的画面由红、黄、蓝三种色光组成
7.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一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关于这只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通过湖面所成像的虚实及其与像之间距离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实像、距离变小 B.实像、距离不变
C.虚像、距离变小 D.虚像、距离变大
8.如图所示,将两块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完全相同的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
A.光线a B.光线b C.光线c D.光线d
9.[多选]水平地面上的a、b、c三辆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其中a、b两辆小车的s-t图线如图所示.运动4 s时,a、b间的距离和b、c间的距离均为12 m.若将c小车的s-t图线也画在图中,则下列关于c小车的s-t图线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在b小车图线的上方 B.可能与a小车图线重合
C.可能在b小车图线的上方 D.可能在a小车图线的下方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多选]如图所示,眼睛透过凸透镜能看到M处的蜡烛在N处成放大的清晰像.若在M和N之间的虚线AB处放上一块不透光的光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眼睛透过凸透镜能看到蜡烛清晰的像
B.眼睛能直接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C.需要将蜡烛移到N处,眼睛才能直接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若将蜡烛自M处向透镜靠近适当距离,眼睛能透过凸透镜看到清晰的像位于光屏处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
11.图甲中木块的长度是    cm;小明跑800 m时停表从0走到如图乙所示位置,他800 m跑的成绩是    .?
                    甲         乙
12.小虎在一条公路上沿东西方向骑行,虽然没有风,但小虎觉得刮了西风,以小虎为参照物,空气是向  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虎向    运动.(均填“东”或“西”)?
13.如图是用照相机拍摄的某一小球在水中下落过程中某段时间的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10 cm,闪光灯每隔0.2 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由照片可知,小球从A位置下落到B位置做   (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m/s.?
14.声音的特性包括响度、音调和音色.剧场里女高音歌唱家轻声吟唱,这里的“高音”是指声音的    ,“轻声”是指声音的    .歌唱家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听众的耳朵里的.?
15.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   ,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               .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00 m/s,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回声所用时间为4 s,那么该处海水的深度为   m.?
16.小明能从汽车内的后视镜里看到驾驶员,则此时驾驶员通过车内后视镜    (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能看到小明;小明在后视镜里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    (填“虚”或“实”)像.?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层时发生   而形成的像.如图所示,站在A点的人恰好看到地平线上的太阳,则他所看到的太阳的实际位置应是图中的   (填“甲”或“乙”)位置.?
18.投影仪能将文字和图像等信息投射到屏上,其镜头相当于一个     ,屏上出现的文字相对于投影仪内部发光元件产生的“文字”,是一个   立、放大的像.若需让屏上的文字变大,应将镜头适当    (填“靠近”或“远离”)发光元件.?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9分)
19.如图所示,画出从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该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经过P点.
20.水池里有盏小射灯,如图所示,已经画出了小射灯射向水面的一条光线,请完成下列要求:①画出射入空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②标出入射角i.
21.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为蜡烛,A'为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确定凸透镜及其两个焦点的位置(作出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第22题8分,第23题6分,第24题9分,共23分)
22.小玲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她让小车从木板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木板中点B和终点C的时间和距离,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时,小玲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这时她应该    (填“增大”或“减小”)木板的坡度,或者换用更    (填“长”或“短”)的木板;?
(2)实验装置调整好后,小玲重新进行了实验,她用停表测得小车通过s1、s2这两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分别为3 s、4.5 s,用刻度尺正确测量出s2的长度为90.0 cm,那么小玲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该是   ,她所测量的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做的    (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    (填“正确”或“不正确”),这样测出的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3.(1)图甲中,一个人敲击桌面,另一个人伏在桌面上,其耳朵能听到很清晰的敲击声,这说明      能够传播声音.桌面的振动情况不易观察,可采取的措施是                 .?
(2)图乙中,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为了说明声音减小不是闹钟本身的声音减小,而是由于空气减少造成的,可采取的实验措施是                   .?
(3)图丙中,敲击音叉,小球被弹开,这个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小球被弹开的幅度增大,这是在探究             .?
24.洋洋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上.?
(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 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4)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填字母编号).?
A.凸透镜   B.凹透镜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 cm处,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
(6)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   (填字母编号).?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五、计算题(8分)
25.小明坐在一列从苏州开往北京的动车上,看到窗外的景色十分美丽很开心.他想利用学到的物理知识来测量动车的速度.刚好动车正要匀速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 000 m,小明坐在车上从上桥到离开桥,所用的时间是20 s.则:
(1)动车的速度为多少?
(2)已知车长200 m,则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为多少?
(3)动车全部在桥上运动的时间为多少?
期中检测卷(第一~四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B
D
C
C
C
AB
AD
1.B 【解题思路】 对照探究实验的几个要素可知,小明认为“灯应放在靠近自己脸的位置,才能在镜子里看清自己的脸”这属于做出猜想,因此是猜想假设环节.选B.
2.D 【解题思路】 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 Hz~20 000 Hz,故A正确;初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60 cm,故B正确;初中学生跑1 000 m的成绩一般在3 min 40 s左右,速度慢的需要4 min,故C正确;初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在2 m左右,不可能达到10 m,故D错误.
3.C 【解题思路】 在7D电影播放时,座椅是运动的,座椅与地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所以以座椅为参照物,地面是运动的,故A错误;在7D电影播放时,座椅上的人与座椅一起运动,座椅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若以人为参照物,座椅是静止的,若以座椅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故B错误,C正确;播放7D电影时,座椅上的人与座椅一起运动,人与地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故D错误.
4.B 【解题思路】 玻璃幕墙较为光滑,来自某一方向的光在其表面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射向特定方向,人眼在该方向上时就会产生“晃”眼的感觉,故B错误.
5.D 【解题思路】 紧闭门窗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故①错误、②正确;戴耳塞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故③错误、④正确.
6.C 【解题思路】 小敏从手机中听到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选项错误;调节手机的音量按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选项错误;小敏能分辨出朋友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故C选项正确;手机屏幕的画面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故D选项错误.
7.C 【解题思路】 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由于小燕子与湖面的距离变小,所以像与湖面的距离也变小,故小燕子与像之间的距离在变小.
8.C 【解题思路】 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光从玻璃砖A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从A出来的折射光线会向下偏折,在图中虚线的下部;光从空气中斜射入B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此时的折射角等于A中的入射角),故折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平行射出,即最后射出的可能是光线c,如图所示.
9.AB 【解题思路】 a、b、c三辆小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像可知,经过4 s时,a小车经过的路程是8 m,则a小车的速度是2 m/s,b小车经过的路程是4 m,则b小车的速度是1 m/s,由题意知a、b两小车间的距离为12 m,所以a、b两小车的运动方向相反;如果c小车的运动方向与a小车相同,根据运动4 s时b、c两小车间的距离也为12 m,可判断c的速度等于a的速度;如果c小车的运动方向与b小车相同,根据运动4 s时二者相距12 m,可判断c小车的速度为4 m/s.所以c小车的s-t图线一定在b小车图线的上方,可能与a小车图线重合.故选AB.
10.AD 【解题思路】 光屏在蜡烛左侧,不会挡住蜡烛射向右侧的光线,故眼睛能看到虚像,但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故A正确、B错误;将蜡烛移到N处,因光屏是不透光的,所以不能直接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成虚像时,蜡烛靠近透镜,虚像也靠近透镜,所以虚像有可能成在AB处,而且D项并没有说像成在光屏上,故D正确.
11.【参考答案】 1.84 2 min 36 s 
【解题思路】 由题图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木块左侧与 2.00 cm对齐,右侧与3.84 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3.84 cm-2.00 cm=1.84 cm.停表分针在2 min与3 min之间偏向3 min一侧,所以时间为 2 min 36 s.
12.【参考答案】 东 西
【解题思路】 空气的运动形成了风,但当天无风,小虎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说明以小虎为参照物,空气是向东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小虎是向西运动的.
13.【参考答案】 变速 0.5
【解题思路】 由题图知,小球通过AB、BC、CD段所用的时间相等,AB段距离最长,BC、CD段距离相等,说明B点之后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小于AB段的平均速度,所以AB段小球做变速运动;BD段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sBD=2×10 cm=20 cm,tBD=0.2 s×2=0.4 s,则v=sBDtBD=20 cm0.4 s=50 cm/s=0.5 m/s.
14.【参考答案】 音调高 响度小 空气
15.【参考答案】 高于20 000 Hz 能量 真空不能传声 3 000
16.【参考答案】 不一定 虚
【解题思路】 小明能从汽车的后视镜里看到驾驶员,但不一定能看到驾驶员的眼睛,所以此时驾驶员通过车内后视镜不一定能看见小明;小明在后视镜里看到的驾驶员的像是虚像.
17.【参考答案】 折射 乙
【解题思路】 当站在A点的人恰好看到地平线上的太阳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下面.这是由于光线在经过不均匀大气层时发生了折射,因此太阳的实际位置应是题图中的乙位置.
18.【参考答案】 凸透镜 倒 靠近
【解题思路】 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内部发光元件产生的“文字”相当于“物”,所以要使屏上的像变大,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
19.【参考答案】 如图所示.
【解题思路】 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
20.【参考答案】 如图所示.
21.【参考答案】 如图所示.
22.【参考答案】 (1)减小 长 (2)1 cm 0.15 0.2 不是 (3)不正确 小于
【解题思路】 (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所以实验时,应该减小木板的坡度,或者换用更长的木板,这样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2)由s2=90.0 cm可知,倒数第二位对应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已知AB段小车通过的距离s1=12s2=12×90.0 cm=45.0 cm=0.45 m,所用时间t1=3 s,AC段小车通过的距离s2=90.0 cm=90.0 cm=0.90 m,所用时间t2=4.5 s,所以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s1t1=0.45m3 s=0.15 m/s;AC段的平均速度为v2=s2t2=0.90m4.5 s=0.2 m/s;由题知BC段路程等于AB段的路程,即s3=0.45 m,BC段用时为t3=t2-t1=4.5 s-3 s=1.5 s,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v3=s3t3=0.45m0.15 s=0.3 m/s,计算可知,小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因为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所以他的做法不正确,按这种方法他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小.
23.【参考答案】 (1)固体 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 (2)将空气逐渐放回钟罩内,继续听铃声的大小 (3)放大音叉的振动 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题思路】 (2)将空气逐渐放回钟罩内,若听到的闹钟声音又变大了,则可说明声音减小不是闹钟本身的声音减小,而是由于空气减少造成的.
24.【参考答案】 (1)10 (2)同一高度 (3)照相机 (4)B
(5)放大 (6)D
【解题思路】 (1)根据光心到焦点的距离为焦距,得到该凸透镜的焦距f=60 cm-50 cm=10 cm;
(2)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同一高度上,才能保证成像在光屏的中央;
(3)将蜡烛移到标尺10 cm处,物距在2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4)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变大,像距将减小即光屏左移才能得一清晰的像,由于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即像距不变,因此需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发散透镜——凹透镜;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 cm处,此时物体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6)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但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会变暗.
25.解:(1)已知,s=1 000 m,t=20 s,动车的速度为v=st=1 000m20s=50 m/s;
(2)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s'=s+s车=1 000 m+200 m=1 200 m;
(3)动车全部在桥上所行驶的路程s总=s-s车=1 000 m-200 m=800 m,则动车全部在桥上运动的时间t'=s总v=800m50m/s=16 s.
同课章节目录